2013 年美国医学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认定:「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你是真的「胖」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多少斤」来区分胖瘦,这种方式简单却不正确。体重受太多因素的影响,如身高、骨骼结构、肌肉比例、含水量等。而目前,医学意义上的「肥胖」是以体重指数(BMI)、腰围等来界定的。
体重指数 BMI = 体重 (kg) / 身高² (m ²)
BMI 就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 ≥ 25 是超重,而 ≥ 30 是肥胖。
这个标准其实特别武断,虽简单易行,却只适用于本身更健硕的欧美人种。所以有观点认为,对于身型更瘦的东亚人应该有更适用的分界点,例如中国人 BMI ≥ 28 是肥胖。
此外,腰围也很重要,腰围粗代表脂肪多分布在腹部,即「腹型肥胖」,也就代表了比瘦人有更多的内脏脂肪。腹型肥胖与很多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考虑肥胖时,还要加上腰围这一条。
对于亚洲人,男性 > 2.7 市尺(90 cm),女性 > 2.4 市尺(80 cm),就算腹型肥胖了。
总之,在相同 BMI 的前提下,腰围粗的面临相关疾病的风险也更大。不过,平时很多人自称的「胖」,很多是够不上医学上的「胖」的。
肥胖的人容易得哪些病?
糖尿病与肥胖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超过 80% 的 2 型糖尿病都与肥胖有关,轻、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 2 倍、5 倍和 10 倍。
同样,血脂异常(俗话说的高血脂)如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等,以及高血压,也在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中极为常见。而肥胖者科学减肥后,这些病情又能得到改善。
因此,现代医学将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打包了成一个套餐,称为「代谢综合征」。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除了糖和脂肪代谢的异常,还会增加某些炎性因子的释放,让体内长期处于一种「炎症反应」状态。
除了导致上述的「代谢综合征」外,还会极大地促成血管内皮损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脏损害等。进而,增加了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房颤、心力衰竭等一大批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医生总是在门诊告诫得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把肚子减下来」「把体重降下来」,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在此之前就这么做,或许有机会免受疾病的痛苦了。
有些肥胖者,睡觉鼾声特别响亮,有时还会出现鼾声突然停止,过会儿隆隆的鼾声又起的现象。这并不代表睡得香,他们很多时候白天反而还是昏昏欲睡。这可能是一种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疾病。
别小看了这种病,严重时而导致猝死。而肥胖已经被证明是睡眠呼吸障碍最主要的罪魁之一。
肥胖者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大增,而且不仅仅发生在承受体重的关节上,手腕手掌这些非承重关节发病的可能性也高于常人。研究认为,肥胖干扰了正常的骨骼和关节的代谢。
由于肥胖的人容易出现代谢问题,从而出现高尿酸状态。因此痛风也更加常见,甚至由痛风发展为肾病。
肥胖的人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也比正常人高,尤其是肝癌、乳腺癌、胃肠道癌、前列腺癌等。
除此之外,还有脂肪肝、皮肤病变、哮喘甚至勃起障碍……肥胖可谓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损害寿命
科学家们针对欧美人进行肥胖程度和死亡关系的研究,发现 BMI 超过 25 以后,BMI 每增加 5,死亡率就会增长近 30%。针对亚洲人群的研究也有相似结果,但 BMI 的分界点却是 27.5。
总结
这个世界对于胖子的确很不公平。现在的很多观点看来,「胖」不是「瘦」的对立面,而是「健康」的对立面。
「胖」也得到一定程度一定形状,符合一定标准才是不健康的「胖」,而「瘦」并不一定就好,例如研究发现 BMI 低于 18.5 后,死亡率也是陡增的!此外,还有一些疾病是由于不科学的减肥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