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季节,吃着麻辣火锅,喝着碳酸汽水,那感觉真是爽;
在电影院,如果没有棒着香喷喷的爆米花,那看电影都会没感觉;
打开办公桌的抽屉,各式各样的饼干、巧克力、果仁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的工作能量从何而来。
可你知道那一听饮料中就含有 10 勺糖吗?越口感淳厚的冰淇淋脂肪含量也越高,各种糕点、快餐在提供热量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超负荷的脂肪。
你可能会说,蔬菜沙拉总是健康的吧,可其中的沙拉酱、千岛酱所隐含的脂肪一点儿不比上述的食物含量少。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为什么明明已经吃得很饱了,但我们的胃口却可为最后一份甜食再腾出一块地方来?
为什么另一些人又会罹患进食障碍,为减轻体重不惜付出健康的代价?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考虑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特定需求和动机。
一、为什么要「吃」?
如果问到我们为什么要进食,恐怕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也可找到原因。
吃,不光是生理行为,也具有心理学意义。我们吃是因为我们喜欢食物,这种动机是享乐。我们从视觉、嗅觉和味觉上得到愉快的感受,再从进食的过程中感受到食物的美妙。
因此,食物是获得快乐最常见、最普通的方式,也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
人们热爱食物,这也是具有巨大进化优势的。我们的祖先在贫瘠的大草原进化了几百万年,日常活动需要消耗很多的热量,但又没有机会可以无限制的摄取热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体重与食欲维持在最佳的范围内,我们进化出了一套有效的生物控制系统,可使我们保持稳定和健康的体重。
二、吃,是本能
如果你曾经有过节食的经历,肯定会有这种感觉:机体总会想方设法挫败你减肥的努力。
科研人员对实验室的大鼠进行实验也发现,严重限制热量的摄入会使大鼠的体脂减少,然而一旦让大鼠恢复了自由摄食,它就会一直进食,直到完全恢复原来的体脂水平。反之亦然,那些因强迫进食而体脂增加的大鼠,一旦有了自己调节摄食的机会,它们就会减少进食量,直到恢复正常的体脂水平。
大鼠的这种行为反应,就是一种维持能量自稳态的机制。体脂与摄食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似乎也在提示着我们,在脂肪组织与大脑之间一定存在某种信息交流。
所以今天,当你要大量减重并想维持不复胖,等于是在对抗人类千百万年的演化能力。
三、吃不吃,下丘脑说了算
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会受到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研究发现位于大脑基部的下丘脑(hypothalamus)就是这样一个调控能量的中心。
脑部能从身体得知关于体重的信息,据此调节食欲与能量的消耗。接收此信息的部位就在下丘脑,它扮演着控制食欲的角色,而饮食失常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下丘脑的其中一个分区叫做外侧区(lateral nuclei),负责感应血糖降低并送出「饥饿」的讯号;另一个部位叫做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i),负责提高血糖浓度,送出「饱」的讯号。
通过手术,对实验室中大鼠下丘脑的外侧区凿一个小洞,大鼠就表现得不吃不喝,增加能量的消耗,也越来越瘦。给他们提供食物,除非硬塞,否则拒绝进食,直到死掉。
反之,当大鼠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受损时,它们就会表现得很饿,过度饮食,减少能量的消耗,体重也可能会增长数倍。
而在临床中,下丘脑有肿瘤的患者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后,人的饮食行为会有很大的改变。
图 1 双侧毁损大鼠的下丘脑引起的摄食行为和体重变化(源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四、要吃!多巴胺对下丘脑如是说
如同我们所有的欲望一样,控制摄食机制的中心也在下丘脑。毕竟,我们总是渴求我们喜欢的食物。
当我们在进食时,身体各部分透过荷尔蒙、神经递质等复杂的交互作用,不断把信息传送到下丘脑。
在进食这个动机形成的过程中,多巴胺(dopamine)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使人产生愉悦感。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欲望,比如食欲和性欲,最后都是通过多巴胺来满足的。多巴胺的力量在于,它可以激发思想、感觉以及跟外界有意义的联系。
比如,想到食物,就会渴望嘴里马上可以吃到东西。它驱使着我们去填满自己的欲望和胃口。如果这个驱力不停止,我们就会上瘾。
吃东西的时候表现出的多巴胺释放,被认为是对可口食物的反应,它的释放会使进食者产生愉快的感觉。一些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多巴胺通路参与了哺乳动物对进食快感的处理过程。
五、多巴胺告诉你:还要,还要,还要……
人在进食的时候,脑细胞便开始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这样人才会有动力继续做下去。可以说,多巴胺就是人脑的「糖块」。但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更像是种「驱动力」,而不能带来真实的快乐感。
这似乎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种美食的「喜爱」无关,而与「需要」程度有关。
图 2 大脑的多巴胺通路(源自:《Biological Psychology》)
大脑内多巴胺回路被称为「奖赏回路」,从腹侧被盖区通往伏隔核、杏仁核、隔膜,再到前额叶皮质,这条回路整体被称为内侧前脑神经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
当这条回路被多巴胺刺激时,伏隔核会使机体想要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时调控摄取和吞咽的动作;杏仁核确认它的价值,产生兴奋的感觉;前额叶皮质和隔膜则把我们的注意力锁定在这个目标上,准备进行觅食行为;躯体感觉皮层则进行味觉感知。
它们一起合作的结果,就是我们产生愉悦的高潮,但是并不能产生永久性的满足感。
多巴胺的分泌会使我们产生还要、还要、还要……的感觉,这就是心理上瘾的基本机制。所以,多巴胺与我们多大程度上想要某种东西有关,而与我们多喜欢该东西关系不大。
六、为什么我们热爱高糖高脂的食物?
那个时候,我们人类祖先的饮食基本上是以素食为主,脂肪很少(肉类是很罕见的,即使有,也通常是很瘦的肉),糖也很少,甜食更是少见(通常只见于成熟的水果及野生的蜂蜜),很少有富含水分和油脂、可以快速咀嚼咽下的食物。
更重要的是,很多地方经常发生间歇性的饥荒,因此,当有机会得到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高热量食物时,自然应该多吃一些,以囤积体内脂肪,为将来的苦日子做打算。
祖先的这种饮食习惯,导致我们天生喜欢某些气味与味道,最明显的就是脂肪与糖。当摄入这类食物时,大脑的腹侧被盖区的活化以及纹状体的多巴胺释出量都会增多。
有趣的是,脂肪加上糖的组合是最易上瘾的,对奖赏回路的刺激比脂肪与糖单独分开来大得很多。
今天,当我们进食那些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时,大脑的奖赏回路活动就会增强。同时,还会促使纹状体(striatum)产生内啡肽(endorphin),这种化学物质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快感和奖赏感,让我们「感觉良好」。
对某些人来说,多巴胺、内啡肽和其他控制大脑奖赏系统的化学物质,会压制吃饱时停止进食的信号,从而依然会对摄入高热量食物产生的强烈动机。
吃得越多,就越想吃,这也是一种在毒品成瘾中常见的感觉。
不仅是斯金纳箱(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的实验设备)中的老鼠,会为了又油又甜的食物努力不停地压杆,就连已经吃过实验室食物的老鼠,碰到甜食或油脂食物,也会吃得更多。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刚刚吃过一顿大餐,明明已经饱到不能再多吃一口了,但当美味的蛋糕或是冰淇淋出现时,你却能吃得下这「最后的一小口」。
随着吃得越来越多,体重也同时在增加。为了对抗那些诱人的外部信号,人体会分泌更多的食欲抑制激素,比如瘦素和胰岛素。
然而,这些激素的效果却会逐渐打折扣,因为人体会对这些激素的作用产生耐受性。
七、超重者吃更多,是为了感到快乐
大脑成像的研究表明,超重者的大脑奖赏系统,对食物、甚至是诱人的垃圾食品,都反应微弱。奖赏回路被抑制,会使超重者情绪低落。
只有吃更多的美食,才能获取暂时的快乐。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超重者只有通过过量的进食,才能体验到普通人在正常饮食中就能享受到的愉悦感。
所以,肥胖,并不是源于我们通常以为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的缺乏,在某些情况下,肥胖的产生是因为享乐式的过量进食「操控」了大脑的奖赏系统。
正如吸毒一样,过量进食在奖赏回路中建立了一个反馈循环:吃得越多,食欲就越强,而满足这种食欲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那些肥胖的大鼠,不顾电击的警告,也会过度的进食。同样,很多超重者都曾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做过激烈斗争,甚至会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比如进食后催吐,以便控制饮食,但通常,他们都会「旧病复发」,再度过量进食,然后再度变胖。
这使得他们在坏习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愉悦,然后试图戒除,最后又复发。
八、总结
吃喝的欲望,可以被许多因素调节,社会文化决定了人类的饮食条件和习惯,还塑造了与食物相关的心理状态和文化风俗。
不良的情感状态和发生应激事件都会让人因额外进食而导致肥胖;环境暗示也是激起欲望和旧习复发的重要原因。
暴露在家人、朋友和同事的进食习惯中,一次又一次的遭受美食的挑逗和诱惑。在这个充满脂肪和诱惑的当今社会,对于任何一位超重者来说,减肥都可谓是任重道远啊。
该文章由作者独家授权丁香园发布,拒绝其它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