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抗抑郁药吃了到底会不会产生依赖性?

2015-11-07作者:丁香医生

抑郁900.jpg


经常有朋友担心抗抑郁药吃了会有「依赖」,于是犹豫着不要吃。

抗抑郁药会不会依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从抗抑郁药怎么抗抑郁说起。

抗抑郁药是怎么抗抑郁的?

抽象地说,精神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脑神经元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的效应,而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

抑郁症患者的特点是消沉、消极、低落、活动减少,这是因为大脑神经元「兴奋」不足,或者遭到了「抑制」。因此抗抑郁药对神经元的作用大体可分为两种:增强兴奋,或减轻抑制,最终达到「兴奋」的目的,具体途径有很多种。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快睡着了?

下面我就尽量形象地描述一下。

假设有两个大脑神经元 A 和 B,A 就像老板,B 就像员工。员工只能听老板发号施令,老板激励员工的方式就是发奖金。奖金发得越多,员工就越积极,而且老板随时可能反悔、要把奖金收回去,所以真是「手快有,手慢无」。

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公司抑郁了,整个公司气氛低迷。老板发的奖金不够多,员工都积极不起来。怎么办呢?

抗抑郁药就如同第三方的特派专员一样,它一上前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它可能拉着老板的手说,A 总,多给一点点奖金呗!老板就勉强振作一下,丢点奖金给员工;
  • 又或者它跟老板说,A 总,你慢点儿把奖金收回来呀!于是留给员工把奖金抢到手的时间又长了些;
  • 或者抗抑郁药拍着员工的肩膀说,奖金来了,快抢!虽然奖金比以前少了,但是员工也因为打起精神收到奖金而活跃一些了;
  • 又或者,抗抑郁药抱住专门负责收回奖金的老板跑腿,不让它们大量发挥作用。这样,员工拿到奖金的时间和机会又多了些。

于是,B 和脑内众多神经元,虽然之前因为老板奖金发得太少、甚至不发了而消沉,现在则一起活跃起来,抑郁症状由此得到缓解。

那是不是得一直吃药呢?

相信抑郁症患者都从医生那里听过「5-HT」,五羟色胺。

经典的抑郁症患者出现症状是因为大脑里 5-HT 不足,而药物本身所起的并非「补充」5-HT 的作用,更多是「就这么点儿 5-HT,我们要让它更好被利用」。

患者吃个一年半载的抗抑郁药,经过药物的滋润,大脑里的神经元 A 说:「我觉得自己又能正常工作了,谢了!」

于是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持续稳定,医生逐渐减药,有可能这辈子,患者都不用再吃抗抑郁药了。

看上去这是个很快的过程,实际上,多数抗抑郁药在 A、B 之间开始起到足够作用,至少需要两周。

为什么呢?

  • 一方面,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要达到某个水平才能起到治疗作用(所有药物皆如此);
  •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作为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需要进到脑子里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进到脑子里,药物在血液里要足够多,才能跨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所以,如果因为担心「会产生依赖」而不按剂量坚持服药,故意吃得少一点儿、甚至不吃,对治疗没有好处。

抗抑郁药真的不会依赖吗?

那么,这么多种从老到新的抗抑郁药,真的没造成依赖这回事吗?

也不尽然。

根据文献记载,一些抗抑郁老药,如「苯环丙胺」和「阿咪奈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和「甲基安非他命」一起,被列入「管制药品」。因为,它们真的有确切的成瘾作用。

而众多抗抑郁新药,虽然有些(比如帕罗西汀)突然停药后会出现强烈的「撤药反应」,然而它并不足以被打上「导致依赖」的标签。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能吃到的新型抗抑郁药,并不会造成依赖问题——只是,出于对安全和疗效的考虑,不适合自己突然停药。

坚持吃药,就能治好抑郁症吗?

抑郁症患者在刚刚确诊时,可能会有释然感:不是我本身不努力、太苛刻、或对人态度太差,我只是生病了,那些不是我的「罪」,出问题的不是我,是病。

这对在初期缓解痛苦体验帮助很大,但不是长久之计:问题其实还是出在病人身上,而医生隔离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更好地面对、解决问题。

如果结果变成持续地回避自己与问题的关系,对状态恢复没有好处。

这就像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药身上,认为「我在渐渐好起来了,药会让我康复」,或者「我怎么都好不起来,是药没用」。

也就是说,光等着药把病「治好」,不够。

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只吃药可不可以?

也可以,但是必须意识到,药物只能控制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抑郁症究竟还能好吗?

很遗憾,有些人就是天生易感,容易陷入消极思维的循环,容易在特定的季节产生不良体验——这似乎是件大不公平的事:「命定了我会罹患抑郁症」。

然而,谁说事情不能往好的方面看呢?

  • 抑郁易感者多是内向的,节省大量社交时间来自我提升,从而让生命更有质感;
  • 多是敏感的,情感体验丰富细腻,充满艺术细胞,更能产出文学、艺术作品;
  • 多是高自我要求的,做事更努力、认真、精益求精。

这些样子,是并未处在发作期的抑郁症患者「本来的样子」。抑郁发作期间,患者的主观体验极差,于是把自己原本的优势也想得一无是处。

于是,家人、朋友(以及咨询师)的无条件支持,就变得格外珍贵。

这时候,除了吃药缓解症状,患者更需要坚强地面对自己,需要看清,究竟是什么问题让事情变糟了。

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种「过犹不及」。可能,在某种巨大的压力下,自己的某项特质走向了一个极端,比如对自己要求苛刻到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目标,心思敏感到被人看一眼就哭,跟人交往得太少,以致于跟人类社会脱了节……

心理治疗可以帮患者更容易地发现问题、比较快地产生掌控感,但它和药物一样不是最终手段,最重要的,还是患者「我想好起来」的意志力,和由此产生的行动力。

比如正视问题,比如尝试(起初会很辛苦)成为一个有弹性的人,比如按时按量服药,比如保持跟他人的接触与联系,比如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比如养成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整天不开心,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常人也只是在一些时候开心——连精神发育迟滞者也不会傻笑一整天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情绪的正常波动」。

有时提不起兴致,也沒问题,有空发个呆、没空麻木地工作就得了。感觉状态不够好,我们可以主动地调节,脑子里想得再多、再好,都不如卷起袖管真正做一件事。

就比如会问这样问题的抑郁症朋友,担心这么多,暂时还没必要,因为,咱们还根本没开始吃药呐……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