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位于闸北区老城厢虬江路1057号的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旧址热闹异常,由市我院和市皮肤病医院联合开设的门诊部正式开诊,老城区居民得以重享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此次联合门诊的开设,是按政府医改精神沪上“三甲”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强强联手、实施横向一体化的实质性举措。不同于既有的医疗联合体“纵向一体化”模式,此番创新性举措,在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三医联动改革”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繁华咫尺之遥,优质医疗资源却匮乏 虬江路、会文路、西藏北路……对沪上老城厢稍有了解的人,对上述路名一定不陌生。这块位于铁路老北站附近面积不大的区域,尽管在内环线以内,与繁华仅有咫尺之遥,但由于历史原因(原为上海铁路局管辖区域),各项社会公益服务设施不甚发达,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软硬件环境欠佳,使得区域内居民的构成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本地户籍居民,更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安营扎寨。常住人口数量众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虽然附近有地铁三号线、八号线通过,搭乘这两条地铁可抵达多家“三甲”医院,但由于局部支小马路众多、交通情况复杂,无论是乘公共汽车还是步行至地铁站,都要耗费较长时间。 基于以上多种复杂原因,以虬江路为中心的这一区域几乎沦为城中村,各种非法行医现象屡禁不绝,给当地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带来了极大威胁。卫生监督部门加大执法只是一方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当地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拥有103年历史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其前身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的旧址就位于虬江路会文路口。尽管医院自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延长中路共和新路口建设新院区,但虬江路院址却并未废弃。经过近三年的精心整修,如今镌刻着历史印记的门诊楼重又焕发出青春。我院与市皮肤病医院在此开设联合门诊,虬江路老城厢一下子迎来两家“三甲”医院。 横向资源整合,探索医疗改革新途径 为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使更多公众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市委、市府、市卫生计生委于数年前启动了“5+3+1”计划,将市中心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次中心、新城区和郊区布局。此外,为引导公众合理就医,从而使“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能更多用于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区域医疗联合体应运而生——由一家“三甲”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的多家二级、一级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5+3+1”计划和医疗联合体的推出,使看病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只是“三医联动改革”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须变革公立医院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营造和谐医患关系。从去年8月开始,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创新性的顶层设计下,十院和市皮肤病医院开始了横向一体化整合,通过一体化管理集合优质资源、提升管理效率,从而降低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经过近半年的前期筹划,十院与市皮肤病医院以开设联合门诊的形式,交出了一体化管理的出色答卷。我院派出消化科、心血管内科等重点和特色专科的专家;市皮肤病医院则尽遣皮肤性病科、皮肤光医学科、皮肤中西医结合科、皮肤内科、医学美容科等优势学科的专家。在确定开诊科室时,两院领导班子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聚焦就医需求量较大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皮肤科各类疑难病症。居住在虬江路区域的公众,无需乘公交、搭地铁,步行不超过20分钟,就能享受到两家“三甲”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 普通内科与皮肤科开设联合门诊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累加,而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医疗机构设置了不同专科,但人体各生理系统并不会因此而相互割裂,各类内科系统常见病有可能产生皮肤症状,某些皮肤病也会累及内脏。因此,开设普通内科与皮肤科联合门诊,既给患者就医带来了便利,又促进了学科间的协作与发展。 响应群众呼声, 疑难疾病一站式解决 基于历史原因,本市“三甲”医疗机构中除了占据主体地位的综合性医院,还有一批专科医院。专科医疗机构的设置,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从当前主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单纯的专科医疗机构不利于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甚至有时有产生漏诊、误诊的风险。而从公立医院管理和改革的角度来看,对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采用一样的运营方式、管理模型,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常常可以听到患者这样的抱怨:“专科医院只管学科范围内的病,其他的病哪怕再小也不看。门诊病人跑来跑去很辛苦,住院病人请外院会诊就更麻烦了。” 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是广大患者诟病的焦点之一。此次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对十院和市皮肤病医院实施一体化管理,不仅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践行群众路线,响应公众呼声的切实举措。专科医院与综合性医院专家一同坐诊,疑难疾病一站式解决,充分体现了申康中心“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十六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