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中医院

二级甲等
0739-7140278
洞口县文昌街道泰龙路28号

医院简介

洞口县中医院始建于1958年,素以“科学的管理,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闻名县内外,是一所集中医特色专科、西医急诊、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洞口县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县内首家家司法鉴定医院、解放军169医院指导医院、湖南中医学院教学医院。    医院现有职工3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0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中级职称98人。医院开放病床180张,开设有急诊、内科、儿科、骨伤、普外、五官、妇产、针灸理疗、精神病科、皮肤痔瘘科等临床科室与功能检查科、检验科、放射科等医技科室。医院拥有德国原装进口西门子螺旋CT、飞利蒲彩色B超、日本原装进口阿洛卡B超、C型臂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心电监护系统、电子数码阴道镜、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十六道数字脑电地形图仪、韩国全自动分析十二导同步心电图机、碎石机、微创中心配套手术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余台件。    1953年3月,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取消中医学会,由胡湘文同志任卫协会主任兼平安诊所所长,其人员、科室不变。7月,平安诊所与福民诊所(西医)合并,成立了邵阳地区第一家中西医联合诊所,所址搬迁至老街河对岸大正街公路旁,开设西医内科、外科、中医内科、针灸科、中医眼科,编制12人,由胡湘文同志担任负责人。这一年,诊所医务人员提出建立中医院的设想。    1954年,县政府为诊所划地建房,修建了洞口县中西医联合诊所门诊部,所设科室不变,编制人员16人,刘悟山同志任诊所主任。    1957年,诊所新建病房一栋,内设住院部,配置竹箔子病床20张。    1958年3月,洞口县中西医联合诊所更名为洞口卫生院,由刘悟山同志任院长,人员、编制不变。    1958年10月,经洞口县人民政府批准,洞口卫生院扩建为洞口县中医院。胡湘文同志由县人委任命为洞口县中医院首任院长,其时全院共有职工22人,其中,共产党员1人,未成立党支部。院内开设中医内科、中医眼科、中医针灸科、西医内科、西医外科、护理部,开放病床20张。至此,洞口县中医院正式成立。    1959年,医院院址迁入大地主肖积成家,职工人数32人,科室设置不变。当年保留河对岸大正街门诊部,次年该门诊部划归城关镇医院。    1960年,医院本部不断扩大,增设化验室。县内著名骨科医师邓仁杰被医院录用,医院龙头科室中医骨伤科成立。邓仁杰医师创制“接骨丹”,广泛用于临床,疗效颇显,深受病人欢迎,一时间求治者甚众,医院骨伤科渐次享誉洞口城乡。邓仁杰在行医之余,亦带徒授业,其医徒袁从远后亦成为洞口中医骨科一代名医。    同年,陈氏儿科第三代传人陈安吉从 溪医疗队调回医院,医院小儿科渐次发展壮大,成为洞口小儿科的“一号码头”。    1962年,医院成立党支部,朱永康同志任医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胡湘文同志任院长,职工人数33人,科室设置不变。    1963年,医院开始在洞绥路修建医院原门诊楼,次年竣工。同年医院迁入现址,有二层砖木结构新门诊楼一栋,土坯房三栋作为病房,开设病床72张,医疗工作正式步入正规,各项业务有序开展。    继后,虽经文革动乱,但医院业务持续开展,人员编制、设备、科室渐增。    1977年至1984年间,医院支部书记邓学勤同志的带领职工自己动手,肩挑手提,先后修建了住院楼、制剂楼和单职工宿舍楼。    1984年,建成医院职工宿舍楼。    1985年,随着李子南、苏文龙、杨坚等一批院校本科生分配到医院工作,医院医疗人员构成,渐次由中医学徒“一统江山”转变为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勇挑大梁。    至1986年,医院总建筑面积6631平方米,有病床175张,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增加到12个,固定资产总值75万余元,在职职工126人,其中医护人员98人。在医疗方面,突出中医特点,加强小专科建设,走中西结合的路子,除中医眼科、内科、妇产科外,在中医治疗骨伤、痔疮等疾病有了较大的建树。医院工作连续11年被评为湖南省及邵阳地区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医院性质由集体所有制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成为洞口县一支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队伍。 近年来,医院针对医疗市场竞争和患者的需求,确定“大综合,多专科”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医有优势,西医不落后”的办院思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吸引了广大患者,医院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医院特色专科骨伤科被县卫生主管部门列为洞口县骨伤医疗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质量过硬,近十年来先后引进应用骨伤新技术20余项,患者来源辐射绥宁、隆回、武冈等周边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