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说
人这辈子没经历过一些事
是不完整的
比如通宵
有时候是有预谋的
比如等那场日出
比如毕业前的那场相聚 party
有时候是无奈的
比如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失眠了
比如交给客户的 PPT 还没做完
等到天微微亮的时候才发现
原来,真的一夜没睡啊
看到微微升起的太阳
突然觉得浑身五脏六腑都是乱的
这一夜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但又好像经历了所有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去
这时候身体已经努力工作 16 小时了
人会感觉到「困意袭来」
这主要是睡眠压力的重要来源
——腺苷在起作用
人体从睁眼清醒开始身体就开始积累腺苷
睡眠过程可以高效清除腺苷
如果这时候我们
关了灯、手机
体内的褪黑素会随之增长
双管齐下很容易就把我们送入梦乡
不过,此时
敞亮的灯光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
持续运转的大脑
让我们保持一个感觉精神的状态
哈欠一个连一个
接踵而至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三班倒公司
到了晚上并不会停工
大脑会让一部分区域休息
而让另一部分区域开始上工干活
包括清理积累的腺苷
加工长时记忆等等复杂的工序
但这一切有个启动开关
那就是睡眠
如果没有进入睡眠状态
大脑会进入一个混战状态
马修·沃克在《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里提到
大脑的循环率在 16 小时左右
之后,它只能负重前行
无法保持最佳状态
有趣的是
很多人可能会发现
一旦错过睡点反而可能变得兴奋
这是因为通宵的过程中
可能激活大脑控制快感部位的兴奋
——多巴胺水平反而升高了
这就给了大脑一个
「充满干劲」的假象
但是,这并改变不了
大脑变迟钝的事实
除了原本要休息的大脑区域
身体的其他器官
也只能继续超负荷工作
很多人会感觉到心跳加快
空空的胃开始翻腾
饥饿感逐渐袭来
大脑会比平时更加渴望
高热量的食物
此时整个大脑就像喝醉酒一样
已经混乱了
如果要问
只是一整晚不睡
大脑还有可能保持清醒吗?
答案是
你可能只是看起来清醒而已
很多人或许会有兴奋感
但脑子是真不好使了
一项研究发现
17~19 小时没睡的人的大脑认知能力
和酒精血液浓度 0.05% 的人相似
(在一些国家把超过 0.05% 判定为醉驾 )
如果超过 24 小时
甚至可以高达 0.1% 的酒精血液浓度
你没看错
从大脑的认知障碍角度看
24 小时不睡觉的大脑 = 酒驾的大脑
国外有一个自称习惯了熬夜的小姐姐
尝试了 24 小时不睡后
看起来很正常对不对?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接下来的一整天
整个人都会变得
慢……慢……慢半拍
记忆力下降
平衡感下降
并且会增加微睡眠
短暂的、非自愿、无意识的发作……
身体其他器官
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息
也会比平时感觉到更累
甚至还会出现不少恼人的小情绪
幸好,这一切还有机会改变
直到 36 小时后
又一个夜晚到来
再次看到那张床
不需要任何辅助
很多人可以立刻、马上
——倒头就睡!
而所有的混乱
都会在这一觉之后
获得重建
Q:听说,通宵之后,不睡好过于睡一会?
A:并不是!哪怕只有 20 分钟,都建议你小睡一会。这可以让你的大脑和身体得到非常短暂的休息,但这依然是有益的,无论是大脑运转速度、记忆能力都会比不睡提升一点。当然,有些人不睡,可能真的只是怕自己错过时间(一睡不起啊),如果白天还有事,记得闹好闹钟。
Q:通宵之后,是不是更容易猝死?
A:这主要取决于通宵的人本身身体状况,如果存在一些基础(未被发现)的生理疾病,通宵的确可能增加了风险。
Q:白天可以喝咖啡提神吗?
A:如果通宵后的白天还有比较重要的事,稍微喝一点,咖啡因就可以和腺苷受体结合,阻断腺苷的作用,缓解一些困意。但咖啡并不能消除腺苷,等咖啡作用过去之后,腺苷仍然大量堆积让人感觉极度困倦。
Q:为什么 30 岁之后就感觉熬不动了?
A:研究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应对通宵的能力的确在下降,比起年轻的时候,在通宵之后,我们的认知表现会更差,而且恢复需要的时间更多。
另外,根据稀缺的证据,似乎在认知表现方面,女性可能比男性更能忍受长时间的清醒,但在生理上她们恢复得却更慢。
如果你迫不得已需要通宵或者因为失眠一晚上没睡,别太担心,你可能只是比平时多慢了半拍而已;只要第二天能好好睡一觉,身体是能够恢复过来的。
如果你选择通宵来解决问题,那么朋友,我们想劝你,真的还不如好好睡一觉起来再做呀。
还有,年纪大了的朋友(说咱自己呢,可随意代入),啥事都不比先睡个好觉来得强呀。
本文审核专家:谢世泽 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
策划:Murphy | 监制:Feidi
插画 & 封面图来源:好的山姆
参考文献:
[1] Lazarus M, Chen JF, Huang ZL, Urade Y, Fredholm BB. Adenosine and Sleep. Handb Exp Pharmacol. 2019;253:359-381. doi: 10.1007/164_2017_36. PMID: 28646346.
[2] Porkka-Heiskanen T, Strecker RE, Thakkar M, Bjorkum AA, Greene RW, McCarley RW. Adenosine: a mediator of the sleep-inducing effects of prolonged wakefulness. Science. 1997 May 23;276(5316):1265-8. doi: 10.1126/science.276.5316.1265. PMID: 9157887; PMCID: PMC3599777.
[3] Elmenhorst D, Meyer PT, Winz OH, Matusch A, Ermert J, Coenen HH, Basheer R, Haas HL, Zilles K, Bauer A. Sleep deprivation increases A1 adenosine receptor binding in the human brain: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J Neurosci. 2007 Feb 28;27(9):2410-5. doi: 10.1523/JNEUROSCI.5066-06.2007. PMID: 17329439; PMCID: PMC6673478.
[4] olkow ND, Wang GJ, Telang F, Fowler JS, Logan J, Wong C, Ma J, Pradhan K, Tomasi D, Thanos PK, Ferré S, Jayne M. Sleep deprivation decreases binding of [11C]raclopride to dopamine D2/D3 receptors in the human brain. J Neurosci. 2008 Aug 20;28(34):8454-61. doi: 10.1523/JNEUROSCI.1443-08.2008. PMID: 18716203; PMCID: PMC2710773.
[5] Gujar N, Yoo SS, Hu P, Walker MP. Sleep deprivation amplifies reactivity of brain reward networks, biasing the appraisal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 Neurosci. 2011 Mar 23;31(12):4466-74. doi: 10.1523/JNEUROSCI.3220-10.2011. PMID: 21430147; PMCID: PMC3086142.
[6] Yoo SS, Gujar N, Hu P, Jolesz FA, Walker MP. The human emotional brain without sleep--a prefrontal amygdala disconnect. Curr Biol. 2007 Oct 23;17(20):R877-8. doi: 10.1016/j.cub.2007.08.007. PMID: 17956744.
[7] Krause AJ, Simon EB, Mander BA, Greer SM, Saletin JM, Goldstein-Piekarski AN, Walker MP. The sleep-deprived human brain. Nat Rev Neurosci. 2017 Jul;18(7):404-418. doi: 10.1038/nrn.2017.55. Epub 2017 May 18. PMID: 28515433; PMCID: PMC6143346.
[8] Yoo, S., Hu, P., Gujar, N., Jolesz, F. & Walker, M. A deficit in the ability to form new human memories without sleep. Nat. Neurosci. 10, 385–392 (2007).
[9] Dimitrov S, Lange T, Gouttefangeas C, Jensen ATR, Szczepanski M, Lehnnolz J, Soekadar S, Rammensee HG, Born J, Besedovsky L. Gαs-coupled receptor signaling and sleep regulate integrin activation of human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J Exp Med. 2019 Mar 4;216(3):517-526. doi: 10.1084/jem.20181169. Epub 2019 Feb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