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被与新冠有关的信息轰炸期间,你一定收到过许多来路不明的截图,里面对于新冠的预防、治疗、特性等各有说法。
我们总结了近期热度很高的疫情传闻。其中,几个是有依据的呢?
解读:别信!
酒精确实能杀死新冠病毒,不过那是 60%~95% 浓度的酒精消毒液啦。
喝酒肯定是不能在身体局部达到这么高浓度酒精的,更重要的是无法持久,根本不会帮助你抵御新冠病毒的入侵。至于危害嘛,除了你熟悉的酒精对身体整体伤害,也有了多篇研究报告称饮酒者新冠感染相对更重,预后更差。
吸烟预防新冠?只列一份数据好了。BMJ 上一项研究显示,吸烟整体上让你的新冠感染风险高出了一倍,住院风险升高 5 倍,死亡风险升高 10 倍。
建议:
抽烟喝酒不能「以毒攻毒」!不吸烟不喝酒,身体健康才能抵御新冠病毒。
解读:说法不准确,证据不足。
一直以来都有颜值(面容对异性的吸引力)越高,免疫力越强的论点。或许是高颜值、体面打扮的背后是家庭优渥,有更好的健康条件。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人类出于繁衍本能,吸引力高的面容应该也是更健康的。
不过,很遗憾。从研究来看,更受女性喜欢的男子(男性面容)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免疫能力。而关于女性颜值与免疫的关联暂时还缺乏严谨研究。
比起颜值,疫苗才是真正的免疫。
建议:
疫苗比脸重要。
解读:说法不准确,肥胖人群更危险。
从感染几率的角度看,肥胖者感染可能性稍微比不胖的人高一点儿,大概是 BMI 每增加 5,风险升高 7%。重点并不在感染几率,而是胖子感染新冠之后会更加危险。越胖负责免疫的 T-淋巴细胞越少,越胖肺活量储备越少,肺在关键时候越撑不住。
最终结果就是胖子因为新冠住院的概率是常人的 3 倍,死亡风险也升高了。肥胖儿童相比于正常体重的同龄人,受新冠威胁的可能性更大。
建议:
为了安全渡过新冠疫情,胖子们要动起来、睡饱觉、做好饮食管理,别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图片来源:香港浸会大学
解读:这个还真的有统计数据出处,但 O 型血的朋友先别着急高兴。
最早注意到血型差别对感染的影响,是 2020 年年初的中国,因为数据较少,最初只是一个设想,后续很快有世界多地的研究证实了 O 型血更少感染上新冠的结论。
不同地区观察到的数字不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综述性研究中总结,大概风险降低了 35%。与之相对的是 A 型血风险增加了 45%……
不过这些差别,没有明显意义。尤其是奥密克戎时代,病毒传播较快,感染预防起来难度较大,即便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差别,也到不了就高枕无忧的程度。
建议:
O 型血同样需要跟别人一样的预防措施,并没有「裸奔」的资本。
解读:传言大部分是有依据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确实会对人的新冠易感性造成影响。
对那些经历了多轮疫情、有过密接,但未感染的志愿者研究发现,影响新冠易感性的基因为数不少,并非单一基因。
著名的 ACE2 受体相当于病毒打开人体的「钥匙」,如果它发生突变,就有可能让病毒进不来。另外,有些基因与人体的免疫机制,比如人类白细胞抗原敏感性、 I 型干扰素、记忆 T 细胞的相关调控有关,也可能会影响新冠易感性。
这些基因目前还没有被遗传学家找齐,还需要继续研究才能彻底揭开真相。
假如你身边的朋友同事都「阳过」好几波了,唯独你毫发无伤,说不定真是天赋异禀。当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因也不能保证你绝对不感染新冠。
建议:
为了身边人的健康着想,还请不要主动找病。
解读:都是奥密克戎,致病性没有大差异。
首先,不管是 BA.5,还是 BF.7,它们都属于奥密克戎的变异株,甚至 BF.7 就是 BA.5 的一个分支,有较为亲近的关系。
它们具有奥密克戎的特性,也就是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能导致一波再感染。但在致病性方面,新旧奥密克戎并没有明显差异。
另外,北京流行 BF.7 是 11 月份时作出的研判,今天尚无大规模测序,未必还是这个毒株流行。同理,广州也未必还是 BA.5 了。
新冠感染之后个体症状差异就是很明显,有人重一些,有人轻一些,还有人完全没有症状。不同人在社交媒体发声,可能都会让你对感染症状有不同的感知。
建议:
我们更需要做好应对不同症状的准备,懂得识别更危险的呼吸困难表现。奥密克戎各变异株致病情况大同小异,暂无必要做区别对待。
解读:「地狱犬」也是奥密克戎的变种,参考上一条。
不管这些变异株在其他国家是不是折腾出了样子,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奥密克戎本来就有多种变异,当有更新免疫逃逸的毒株出现,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可能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独领风骚。但这是建立在该地区该时期整体免疫的基础上的,在另外的地区另外的时期就不一定易于传播了。
各种变异的致病能力其实相差无几,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BQ.1 (地狱犬)毒株的致病性比其他毒株更强。
至于地狱犬这个看上去凶残的名字,也不是真的「人如其名」。这些是网友自创绰号,很多毒株都有绰号,Python(大蟒)、Gryphon(狮鹫)、Argus(百眼巨人)……个个都是威风凛凛的。
建议:
别太焦虑,目前奥密克戎各变异株致病情况差别不大。
解读:这个说法太夸张了。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感染或重复感染新冠能够对人的免疫系统进行普遍破坏。现有的研究刚好相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感染新冠病毒会让身体「记住」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类似疫苗的作用,帮助抵御下一次感染。
不过,存在两种较为特殊的情况:
① 每次感染总有极小概率发生重症,也总会有人碰巧在某次重复感染时身故。但这种引发「免疫风暴」的重症乃至死亡,在如今奥密克戎主导的疫情中并不常见了。
② 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人频繁感染新冠,可能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经常被引用的一项研究来自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指出: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 117%,住院风险增加 232%。
上面的研究样本绝大部分是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龄 60 岁),且大部分未接种疫苗。这提示我们,多次感染新冠对特定人群可能杀伤力更大。
「感染 X 次就会死」的说法很多出于一个传闻:「香港 41 岁女子感染新冠三次后死亡」。香港医管局已经进行过辟谣称未发现该个案。
「新冠病毒与艾滋病病毒存在相同的序列」更夸张,从与新冠病毒序列相似度角度说,艾滋病病毒排不进前一百。
建议:
我们需要关注反复感染是否会带来更多不利影响。但这不是利用传言恐吓自己和他人的理由。
与其过度担忧,不如先做好自身防护,打疫苗、带口罩、勤洗手。
解读:新冠并不存在统一的发病症状,无法完全从症状分别到底是新冠还是流感。
感染新冠后大概会出现如下症状:发烧、肌肉酸痛、疲劳、全身无力、咳嗽、腹痛、腹泻、鼻塞、流鼻涕、失去嗅觉/味觉、头疼、呼吸困难等等。
从症状上来说,新冠与普通感冒的主要差异,在于感冒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更多。而流感的症状与新冠十分相似,都可能出现高烧,几乎唯一的差异在于流感不容易出现味觉嗅觉减退。这些差别都无法用来鉴别不同疾病。
同时,新冠的症状表现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不咳嗽、不发烧,比如无症状感染者;有的人可能会乏力、发烧;有些消化系统脆弱的人,可能会出现厌食、腹泻。
建议:
治疗新冠的关键在于缓解不适症状,依靠自身免疫力打赢胜仗,与其纠结到底是不是新冠感染,不如直接对症下药,先缓解当下不适。
解读:总体而言,由于吃橘子导致假阳性的概率很低。
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原理,是通过特异抗体捕获特定抗原,但抗原抗体的结合需要维持适当的 PH 值(酸碱度),样本处理液可以保证抗原抗体在合适的 pH 值下结合。
将橙汁或者各类饮品直接加到试剂板条上,破坏了适宜的 pH 环境,造成抗原抗体的非特异性结果,这才产生了假阳性。
但抗原检测是从鼻腔采样,吃下去的东西影响非常有限,再加上采样之前推荐擤鼻子,也会把这些异物清理出去。
建议:
确实要注意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操作方法。只有在正确的使用方式下,检测结果才有效力。
解读:确实不容易再次感染,但不是百分百保证。
病毒感染一般会使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抗体,对下一次感染带来保护。2021 年,《科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新冠带来的抗体能持续 6 到 8 个月。
不过这些抗体的作用相对有限,能抵御感染的能力未必能持续这么久。一项研究估计,人在感染新冠病毒三个月后可能会被再次感染。
如果觉得感染过就能彻底逍遥三个月,可能还有个新问题:奥密克戎作为「天然疫苗」的效力并不太强,不如德尔塔及之前的毒株。
最近一年,两波新冠疫情的平均间隔似乎也明显缩短了。有学术研究记录的两次新冠感染间隔最短为 20 天,而网上能找到不少间隔更短的个例。
建议:
身体是自己的,别太快成为「重阳真人」就好。
生病已经很难受啦,开心就好。
你还听说过什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流言、传闻?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本文审核专家:李彤曾 北京佑安医院 呼吸与感染疾病科 主任医师
策划:ZYing、Eric、维克羊 | 监制:王姐、Feidi
参考文献:
[1] Vu T H T, Rydland K J, Achenbach C J, et al. Dietary behaviors and incident COVID-19 in the UK Biobank[J]. Nutrients, 2021, 13(6): 2114.
[2] Patanavanich R, Glantz S A. 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progression: a meta-analysis[J]. Nicotine and tobacco research, 2020, 22(9): 1653-1656.
[3] Clift A K, von Ende A, San Tan P, et al. Smoking and COVID-19 outcomes: an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 using the UK Biobank cohort[J]. Thorax, 2022, 77(1): 65-73.
[4] Pátková, Ž., Schwambergová, D., Třebická Fialová, J. et al. Attractive and healthy-looking male faces do not show higher immunoreactivity. Sci Rep 12, 18432 (2022).
[5] Simonnet, A., Chetboun, M., Poissy, J., Raverdy, V., Noulette, J., Duhamel, A., … & LICORN and the Lille COVID‐19 and Obesity study group. (2020). High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 requiring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besity.
[6] Severe Covid-19 GWAS Group.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severe Covid-19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3(16): 1522-1534.
[7] 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 https://www.covidhge.com/
[8] Evangelos Andreakos,A global effort to dissect the human genetic basis of resistance to SARS-CoV-2 infection.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23, pages159–164 (2022)
[9] Petter Brodin,Studying severe long COVID to understand post-infectious disorders beyond COVID-19.Nature Medicine volume 28, pages879–882 (2022)
[10] Qian Zhang,Human genetic and immun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critical COVID-19 pneumonia,Nature volume 603, pages587–598 (2022)
[11]COVID: what we know about new omicron variant BF.7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vid-what-we-know-about-new-omicron-variant-bf-7-196323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