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5 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一个数字在报告中披露后迅速登上热搜。
在 2022 年 12 月 1 日至 2023 年 2 月 13 日进行的 16583 例本土新冠病毒基因组检测中,发现 1 例 XBB.1.5。
之前有中国检出 XBB.1.5 的新闻,但这是首次明确病例来自于本土,并非隔离区入境人员,可以正式说中国有了 XBB.1.5。
这个在美国迅速成为传播主流、曾以一己之力让蒙脱石散脱销的「拉肚株」会不会改变我们的防疫?我们又要做哪些特别准备呢?
新冠病毒从诞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变化。重要变异被赋予奥密克戎这样的希腊字母名字,其他众多变异会用标准字母数字命名,比如 BF.7、BA.5 等。
字母 X 开头的变异株,代表两个不一样的病毒分支发生了重组。XBB 就是奥密克戎 BA.2.10.1 和 BA.2.75 的重组体,XBB.1.5 是基于 XBB 的变异。
XBB 最早于 2022 年 8 月在印度被识别发现。它并不是第一个,但确实是目前最活跃的那个重组变异株。
XBB 在奥密克戎体系里的位置和具体变异结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8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去年 10 月就为 XBB 召开会议,最终认为:XBB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奥密克戎变种,具有很高的再感染和疫苗免疫突破潜力。
在先后引起了印度、新加坡的大传播之后,从去年底开始,XBB.1.5 又成为了美国的最主流毒株,并且继续攻城略地,挤占其他变异株的地盘。
美国近期 74.7% 的新冠是 XBB.1.5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6
XBB 系能在部分国家大流行,关键是拥有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免疫逃逸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就是人体因为疫苗接种和一次次感染,会对新冠病毒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厉害的变异必须要能逃过这些免疫,找到「免疫漏洞」,才能存活下来造成流行。
抗体水平是衡量免疫能力的一种方式。来自北京大学曹云龙教授团队的数据显示,对于接种过疫苗,甚至感染过的人,抗体中和 XBB 的能力很差。
图片来源:Yunlong Richard Cao@Twitter
不过,XBB.1.5 并不是在全球流行,而是在部分地区占据突出地位,但有些地区不占优势。
这是因为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疫苗,感染过不同的毒株,拥有不同的免疫状况,各地钻出漏洞的流行株也会不一样。
有点儿安慰的消息是,中国前一波的新冠感染,对抵御 XBB.1.5 有帮助。
不管是中疾控的这次报告,还是病毒报告网站 GISAID 的数据,两个月前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新冠病毒株还是 BA.5.2.48(占比 60.5%)和 BF.7.14(占比 28.9%)。
图片来源:https://gisaid.org/
在之前中国那一波感染里,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过去的几轮感染,大家的免疫抵抗较低,各种毒株不用找漏洞就能感染,XBB 没有竞争优势,最终还是 BA.5、BF.7「赢了」。
而根据复旦大学的研究,面对 XBB.1.5 等新变异体,那些接种了疫苗并感染了 BA.5 或 BF.7 的人,有着相对较高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这跟 BA.5 或 BF.7 与 XBB.1.5 的抗原相似度较高有关。
刚刚经历过一轮 BA.5 和 BF.7 流行的中国,人群总体免疫力较高,短期内再经历 XBB 变异广泛传播的可能性很低。
XBB.1.5 不会在短时间里造成严重二次感染,但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人感染上 XBB.1.5。这也并不需要担心。
不管是 XBB.1.5 感染后轻症的症状困扰,还是重症率、病死率并没有明显变化。
新加坡去年 10~11 月的 XBB 疫情高峰,带来的死亡人数波峰并没有那么明显。
图片来源:worldometer
美国 XBB.1.5 高峰数据也是如此,只是在病毒里的占比增加,并没有更多的住院、死亡增加。
图片来源:worldometer
此外,对 XBB 系列的治疗也没有变化。
上一轮疫情中逐渐应用的预防感染转重症的新冠治疗药物,比如 Paxlovid、莫诺拉韦,瑞德西韦等对 XBB.1.5 一样有效。这些药物国内均有上市或者有国产替代品,也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感染影响。
新冠病毒确实会导致部分肠胃和心脏症状,让人出现腹泻、呕吐、心肌炎等问题。但 XBB 系列并不会比其他奥密克戎更严重,甚至成为专业「拉肚株」。
理论上说,XBB 系列变异的主要是传播结构,而不是跟致病高度有关的 P6812 突变。现实中,之前和现在 XBB 的流行区,也没有更多损伤心肌和造成拉肚子的报告。
根据奥密克戎的特点,大概率是看不到 XBB.1.5 引起更多心脏和胃肠损伤的,在中国造成感染也是一样的。
无论病毒有怎样的变化,我们能做的都是一样的对症缓解症状,识别重症风险并做好预防。
研究病毒变异,做病毒测序,更多的价值在于公共卫生角度,能指导预测疫情大的走向,以及为更重要的进一步了解病毒战胜病毒打下基础。
还是北京大学曹云龙教授团队,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基于对新冠病毒的广泛测序,阐述了全球占据传播优势的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存有趋同进化的趋势。各种变异为了逃逸免疫「被逼」越来越像。
换句话说,奥密克戎变异将变得越来越有可能被预测!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新冠疫苗的研发将彻底改变跟在病毒变异屁股后面走的窘境,更多的抗体药物研发也将成为现实。
但对于我们,不要把那些拗口的字母数字视为恐惧来源,今天有什么厉害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自己感染的是哪种变异株……不会影响到我们要如何预防和应对感染。
未来一定还会有再一波的感染,但不管主角是谁,是今天的 XBB,又或者之后的 CH.1.1、BN.1,都不要害怕,不需要浪费太多精力关注这些变化,更不要因为传言去做不必要的药物储备和乱用。
科学面对疫情。我们的 2023 年,会比 2022 年过得更好些。
本文合作专家 庄时利和 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
策划制作
策划:Eric | 监制:Feidi
参考文献:
[1] Cao, Y., Jian, F., Wang, J. et al. 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44-7
[2] Malato J, Ribeiro R M, Leite P P, et al. Risk of BA. 5 infection among persons exposed to previous SARS-CoV-2 varia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7(10): 953-954.
[3] 新加坡卫生部 COVID-19 统计数据 https://www.moh.gov.sg/covid-19/statistics
[4] https://gisaid.org/
[5] TAG-VE statement on Omicron sublineages BQ.1 and XBB https://www.who.int/news/item/27-10-2022-tag-ve-statement-on-omicron-sublineages-bq.1-and-xbb
[6] CDC COVID 数据追踪器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7] Altarawneh H N, Chemaitelly H, Hasan M R,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from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6(13): 1288-1290.
[8] Wang Q, Iketani S, Li Z, et al. 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J]. Cell, 2022.
[9]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15_263756.html
[10] Wang X, Jiang S, Jiang S, et al.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BQ. 1.1 and XBB. 1.5 by Breakthrough Infection Sera from Previous and Current Waves in China[J]. bioRxiv, 2023: 2023.02. 07.52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