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有这些表现你可能已经中暑了!5 类人千万要小心

2023-07-17作者:丁香生活研究所

超长伏天开始了,你那边今天几度?


过去一个月间,中央气象台已发布高温预警 40 余次。北方在六月中旬就已经历了超 40 度高温;刚入伏的南方,也集体直奔 40 度去了。



北边热完南边热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因中暑而亡的新闻,也已早早开始……



图片来源:截取自网页


在每年夏天都是「史上最热夏天」的日子里,中暑真的越来越常见了,而且将越来越常见。根据测算,未来 30 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数预计将增加 2.5 倍以上。


中暑,绝不仅仅是热得难受、歇一会儿就能缓过来的小事。但关于中暑的预防、救治,我们仍存在很多误区。

中暑不是小事,5 类人最危险


中暑主要是由于环境热暴露,导致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中暑并不是体温升高这么简单,而是是一种多系统疾病,严重时被称为「热射病」,会产生一系列可怕的生理反应。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 版)》中指出,热射病可能存在双通道机制:


• 高温使人体的核心温度升高,造成对各器官系统的直接损害;

• 高温引起的热应激、内毒素血症,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被定义为热射病「类脓毒症反应」,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的中暑如果不治疗,死亡率高达 80% ;即便在收治后进行重症监护的患者中,死亡率仍可能高于 60%。


生活中有 5 类人,会更容易出现中暑,要特别当心:



01老年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会逐渐下降。


老年人的血管内容量和心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再加上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使得心血管系统更加脆弱。



02有基础疾病、长期服药人群


一些药物成分,可能会影响血流和热量流失,导致体温升高,增加中暑风险。例如心血管疾病药物、降压药、抗抑郁药、安眠药等。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03小孩


小孩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够完善,他们身体上的「空调」——皮肤汗腺功能相对不足,对外界环境及温度等变化更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暑或类似疾病。


在高温环境下,0~4 岁年龄段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病风险最大;10~14 岁儿童对心脑血管疾病存在明显影响。



04室外工作者


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室外工作者,不仅要长时间待在户外,还要完成中甚至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在热暴露的累积效应下,面临很高的中暑风险。



05去年中过暑的


有研究指出,在大量运动导致身体散热失效的中暑发生后,头 2 年内再次发生的风险会增加 3 倍以上。前两年夏天有过中暑经历的人,尤其要预防再次中暑。

这些症状,都是中暑了


不要以为「热到意识模糊」只是一种对炎热天气的夸张调侃,你可能真的中暑了。





中暑是渐进式的。起初你可能只是觉得热得有些不舒服,感到头昏脑胀,但如若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进展为热痉挛、热衰竭,甚至死亡率高达 70%~80% 的热射病。




发生中暑,如何紧急应对

01预防最重要


① 多喝水


每天喝 1.5~2 升水,约等于 3~4 瓶 550ml 的瓶装水,也可以多吃蔬果补充水分;


② 避开高温环境


尽量在室内活动,使用电扇、空调降温;出行避开高温时间,并做好防晒;户外工作需注意防晒,注意每小时补充 2~4 杯水或电解质水(或运动饮料);


③ 注意车内温度


下车时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



02轻度中暑及时识别和缓解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在高温天里出现了大量出汗、头晕无力、胸闷气短、恶心心慌等症状,请做到以下 3 点:


① 转移


立即将中暑患者带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干爽处休息;


② 降温


解开衣扣、领带等,用扇子扇风或电扇吹风散热;


③ 补充水分,小口慢饮


「运动饮料」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选择,建议挑选配料表中含有「钠」「钾」等元素的。不建议单纯补充白开水,否则可能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


在以上应对措施下,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患者,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恢复正常。



03严重患者尽快就医


如果经上述处理之后,患者的轻症中暑症状都未能得到缓解,甚至出现肌肉痉挛、晕厥昏迷等症状,就不要想着再休息一下缓一缓了,请立刻联系送医。中暑发生的前 3 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段」。


在等待送医的时间里,请做到以下 5 点:


① 使患者平卧


将脚部适当抬高,以增加脑部血液供给。进一步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包括内衣),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同时尽量脱掉患者的鞋袜,以利于血液循环。


② 进一步降温


可用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子扇风或电扇吹风以及空调降温,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当体温降至 38 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需要提醒的是,别迷信任何降暑药物,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取代物理降温。


③ 继续补水


如果患者仍有意识、能够自主吞咽,可继续喂送一些清凉饮料。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特别是白开水,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④ 评估意识状态


若呼叫没有反应,呼吸、心跳停止,培训过的人员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⑤ 转送


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颈部、腋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研究显示,无论是何种原因、何种程度的中暑,对中暑患者进行快速降温,都能降低死亡率。


最有效和最快速的降温方式,是将身体浸没在冷水中进行冷却。向患者喷水雾,同时用风扇向湿润的皮肤扇风也很有效。不要担心患者是否会因此感冒,要记住救命原则:先救命、后治病。

关于中暑,要警惕 3 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只要在屋里呆着,就不会中暑


高温只是影响人体感受的一个条件,高湿度、低空气流动都能给身体带来不适。


在通风不佳、闷热的室内,因散热不良,也有中暑风险。应尽量保持房间的温度、湿度分别低于 28°C、60 % ,并注意通风。


特别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 午睡:睡眠状态下,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都会有所减缓。如果卧室封闭闷热,更易发生中暑。

• 洗澡:浴室是家中湿度最高的地方,且没有空调,建议洗澡不要太久,水温也不要太高。



误区二:太阳下山后出门,不会中暑



以入伏首日(7 月 11 日)晚上七点半的杭州为例,尽管已经日落,气温仍有 35 度左右,且湿度高达 61%,体感温度达 43 度,是令人感到不适的程度。


在高温且高湿的环境下跑步,不利于散热排汗,容易发生中暑。老年群体在这种环境下乘凉,也有中暑风险。


闷热的傍晚不建议外出,如果想运动,可以选择凉爽点的清晨,或改为室内(开空调)。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人体的耐受极限表格

橙色区域已能令人感到不适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误区三:中暑只有在高温下才会发生


中暑分为两种:


• 典型中暑:身体在热浪下的被动热暴露造成的人体散热机制失效;

• 劳力性中暑:骨骼肌活动(运动、救援等)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散热失效,三十多度下也可能发生。


有些人会认为在夏天运动剧烈些、多流点汗,减肥更高效,于是穿上爆汗服、做高温瑜伽,在室内运动也会特地把空调关掉,这其实是把看不见的汗液蒸汽挥发变为看得见的汗水流淌,并不能更好减肥,而是会大大提升中暑风险。



转发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希望大家都能舒适、平安地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




科学审核 王萌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科学审核 榕嘉 高级工程师、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内容策划 Shh

监制 Feidi

参考文献:

[1]Jesal Patel, Naomi Boyer, Kwabena Mensah, Syeda Haider, Oliver Gibson, Daniel Martin, and Edward Walter. Critical illness aspects of heatstroke: A hot topic. J Intensive Care Soc. 2023 May

[2]Seema Mahantnt.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at injurie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5.08

Liu, X., Tian, Z., Sun, L. et al. Mitigating heat-related mortality risk in Shanghai, China: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simulations. Environ Geochem Health 42, 3171–3184 (2020).

[3]https://doi.org/10.1007/s10653-020-00556-9

[4]Wang Y, Wang A, Zhai J, Tao H, Jiang T, Su B, Yang J, Wang G, Liu Q, Gao C, Kundzewicz ZW, Zhan M, Feng Z, Fischer T. Tens of thousands additional deaths annually in cities of China between 1.5 °C and 2.0 °C warming. Nat Commun. 2019 Aug 6;10(1):3376. doi: 10.1038/s41467-019-11283-w. PMID: 31388009; PMCID: PMC6684802.

[5]Yousef H, Ramezanpour Ahangar E, Varacallo M. Physiology, Thermal Regulation. [Updated 2022 May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843/

[6]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

[7]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severe-nonexertional-hyperthermia-classic-heat-stroke-in-adults?search=%E4%B8%AD%E6%9A%91&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4~97&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4

[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extreme-temperature-safety#extreme-heat-temperatures

[9]Sun X, Sun Q, Zhou X, Li X, Yang M, Yu A, Geng F. Heat wave impact on mortality in Pudong New Area, China in 2013. Sci Total Environ. 2014 Sep 15;493:789-94. doi: 10.1016/j.scitotenv.2014.06.042. Epub 2014 Jul 4. PMID: 25000574.

[10]https://www.weather.gov/phi/heatcond

[11]最新研究:夏天穿防护服,体感温度竟高达 64℃_装备_冰服_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