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科学发现,喝酒脸红的伤害被远远低估了!

2024-05-13作者:丁香医生

一喝就脸红的人,注定是酒局上的显眼包。


往往没喝几口,脸就开始变得通红,慢慢地甚至蔓延到全身,像个煮熟的虾子🦐。


劝酒的说,这是能喝的表现,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容易醉;

挡酒的说,这就是典型的不能喝,身体不耐受的表现;

还有人说,这就是喝太少,练练就好了!


听起来都有点道理,喝酒脸红的人,酒量算好还是差?到底还能不能喝?


认真翻阅了大量文献,我们发现:一喝酒就脸红的人,不仅不能喝酒,继续喝酒还很伤身!


喝酒脸红其实是中毒的表现


脸红是喝酒后的一个典型症状,有些人一喝就脸红,有些人喝完一会才会上脸,而有些人则要喝多了才脸红。但不管是哪种,脸红是酒后乙醛堆积的一种表现。



图片来源: 自己做的



对,没错,就是和甲醛并驾齐驱的有毒物质——「乙醛」,一种明确的 I 类致癌物质。当它开始在身体里堆积起来,就会对全身血管、神经、肌肉组织等产生刺激甚至毒性损伤。


常见的表现就是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脸和全身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甚至瘙痒。



图片来源:文献,典型的亚洲脸红综合征



这种中毒表现不仅限于脸红,还会让人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同时支气管收缩还会带来口干、恶心的感觉。乙醛积累越多,反应会越严重。


而如果你不注意这样的信号,继续喝,那么「中毒」的症状会更明显:头痛、精神恍惚,甚至视力模糊。


那喝酒脸红的人体内的乙醛从哪来的呢?其实它是酒精在身体里分解时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





喝酒脸红的人身体里缺乏一种酶(「乙醛脱氢酶 ALDH」),导致酒精在被代谢成乙醛后,无法进一步分解,这就会让乙醛在身体里大量堆积。


一个冷知识,「头孢就酒」所产生的中毒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是同一个原理,头孢类药物使抑乙醛脱氢酶被抑制了,乙醛开始堆积——也就是说,喝酒脸红的人每喝一口酒,都在「头孢就酒说走就走」。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而科学界发现,乙醛脱氢酶(ALDH)缺乏是由基因决定的,无法改变,而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记住,喝酒脸红的人,每喝一口酒都在给身体里放毒。而伤害,还不只是这样而已。


脸红接着喝?致癌、致郁、催人老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脸红还喝酒的人,他们的身体将会面临比喝酒不脸红的更大的风险。


脸红接着喝,癌症风险更高了。


例如食道癌,尤其是恶性程度很高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有数据显示,喝酒脸红人每天喝两瓶啤酒,患食道癌的风险是不会脸红的人的 6~10 倍。



不同饮酒量下食道癌与潮红反应的比值比(无论喝多少,喝酒脸红的人得食道癌的风险都高于不脸红的人)

图片来源:文献



除此之外,口腔癌、喉癌以及酒精性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不少。


脸红接着喝,更抑郁了。


2022 年,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显示,每天喝点酒的人,会脸红的比喝酒从不脸红的,患抑郁症的风险上升了 23%。


研究者称,乙醛在身体内的积累会与压力相关的肽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抑郁状态;同时还会触发多巴胺的释放,可能与诱导成瘾行为有关,导致酒精使用障碍的抑郁症。


脸红接着喝,还可能加速细胞衰老。


今年 4 月最新发表的一项前沿研究发现,醛类物质(也包括酒后产生的乙醛)还可能加速细胞衰老。


研究在分子层面发现,醛类诱导产生的 DNA-蛋白质交联(DPCs),它会干扰复制和转录,如果交联物得不到及时修复,就会导致细胞死亡。这意味着,醛类诱导的 DNA 损伤,也可能会在健康人的衰老过程中发挥作用。


看到这,或许喝酒脸红的朋友要难过了,都一样喝酒,凭什么我就要比别人多受伤!


喝酒脸红可能是身体在保护你


先别对自己的基因失望。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


要知道无论身体对酒精的解毒能力怎样,只要喝酒,就是会对身体产生直接伤害的。


而容易喝酒脸红的人对酒精更加敏感,一喝就浑身难受,所以反而不太容易发生酗酒,在无形中降低了酒精伤害。


喝酒脸红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天生自带一套特殊的警报系统:


「酒精?毒!毒!!别喝!」





科学家还发现,喝酒脸红现象具有种族差异,在东亚更加普遍,中日韩三国约 36%~45% 的人喝酒会脸红。


而更有趣的发现是,近 2000~3000 年, 喝酒脸红基因的亚洲人在变多。


也就是说,喝酒脸红才是一种基因优选。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优选」,目前还不明确。一些猜测认为可能是由于酒精厌恶带来的酒精相关疾病保护(肝硬化等)有关,也有一些则发现,这种基因变异带来了其他疾病的敏感性提高,比如结核感染的预防等。


总之,「喝酒脸红基因」说不定是老祖宗为了保护这类人,留下的一笔天命之财。


但这样的保护有一个前提是,我们要意识到:


脸红,就别喝酒了!

也千万别劝一个脸红的人喝酒!


对于那些喝酒脸红你还劝的人,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这是在喂毒!


一些你可能关心的小问题:


怎么区分酒精过敏和酶缺乏?

在医学上,不存在酒精过敏一说,出红疹等症状都属于缺乏相关基因带来的代谢酒精不完全产生的不耐受的表现。简单来说,这些都是「醛中毒的表现」。当然,作为一个拒酒的好借口,能用上咱就用。


我好像喝着喝着不那么容易红了?

长期的酒精接触会让喝酒的人对乙醛的中毒反应建立耐受,注意这个转变过程中乙醛对身体的毒性始终没变!并不是「酒量」练好了,而是身体放弃挣扎了。


那喝酒脸白是不是更厉害?

喝酒脸白的人,乙醇脱氢酶(ADH)对应的基因太弱,第一关都打不过去,身体只能靠其他机制去处理酒精,但处理效率有限。大量酒精进入血液循环,让外周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显得苍白。酒精还能直接让神经系统「宕机」,所以这些人很快就醉倒了。

 

喝了酒神色没什么变化的人,是基因上的通关王者。他们酒精代谢效率很高,代谢产物很快就通过发汗与「走肾」排出体外,所以大多比较能喝。


但,酒这种东西喝一口都伤身。不论你喝酒是脸红,还是脸白,还是似乎很有酒量,都劝你少喝为妙,能不喝就不喝。



审核专家 陆轶民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作者:ZYing

策划:Murphy | 监制:Feidi

参考文献:

[1]Chang J S, Hsiao J R, Chen C H. ALDH2 polymorphism and alcohol-related cancers in Asians: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017, 24: 1-10.

[2]Chen C H, Kraemer B R, Mochly-Rosen D. ALDH2 variance in disease and populations[J].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22, 15(6): dmm049601.

[3]Edenberg H J. The genetics of alcohol metabolism: role of alcohol dehydrogenase and aldehyde dehydrogenase variants[J]. Alcohol Research & Health, 2007, 30(1): 5.

[4]黄辰宇, 沈伟, 朱猛, 王铖, 马红霞, 沈洪兵. ALDH2基因多态性与男性饮酒行为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6): 539-54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15.06.001

[5]Harada H, Shinohara S, Takebayashi S, et al. Facial flushing after alcohol intake as a predictor for a high risk of synchronous or metachronous cancer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7, 47(12): 1123-1128.

[6]Luo H R, Zhang Y P.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2) polymorphism and drinking behavior[J]. Yi Chuan= Hereditas, 2004, 26(2): 263-266.

[7]Quertemont E, Didone V. Role of acetaldehyde in mediating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lcohol[J]. Alcohol Research & Health, 2006, 29(4): 258.

[8]Jeon S, Kang H, Cho I, et al. The alcohol flushing respons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pression[J]. Scientific Reports, 2022, 12(1): 12569.

[9]Brooks P J, Enoch M A, Goldman D, et al. The alcohol flushing response: an unrecognized risk factor for esophageal cancer from alcohol consumption[J]. PLoS medicine, 2009, 6(3): e10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