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一个伤害眼睛的坏习惯,很多人天天在重复

2024-06-13作者:丁香医生

这个坏习惯就是:不眨眼。


就在刚刚阅读以上文字的那一秒,你至少应该眨眼了一次。


眨眼,本是一件不需要思考就会重复的行为。但在屏幕四处入侵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忘记这种保护自己的本能。


对人类来说,眨眼睛到底有多重要?怎么才能让自己改掉不眨眼的坏习惯?



图片来源:《老友记》



对人类来说,不眨眼等于谋杀眼球


眼睛一开一合,这是眨眼,也是一次人体的自我保护。


不要小看了这次眼睑的开闭,每次眨眼都能保护眼球免受刺激物和外界危险物体的侵害,还能清理眼球中的其他碎片、死掉的细胞。


除了清洁,眨眼行为还可以为眼睛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


眨眼就像是眼球的雨刷器,让泪水均匀的分布在眼球上,保证眼睛的润滑和舒适。直接点说,如果不眨眼,就相当于要把眼球饿死,干死。



图片来源:《老友记》



除了维持眼球的正常运作,眨眼的行为也有助于帮助人类集中思绪和注意力,类似一次大脑的快速刷新。


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让 10 名志愿者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憨豆先生》,检测他们在什么时候眨眼,以及眨眼行为和大脑区域活动之间的联系。


他们发现,当志愿者眨眼的时候,与大脑特定休息区域相关的活动会短暂激增。这让研究人员认为,眨眼的行为可能是类似一种精神休息点,在极快的时间里关闭视觉刺激,让我们重新集中注意力[1]



图片来源:giphy



根据估算,一般人每分钟的眨眼次数大概在 15~20 次,频率之高,以至于我们醒着的时间中大概有 10% 都闭着眼睛,而这种动作完全是一种自主的神经反射。


眨眼本来是生来就会的技能,为什么现代人眨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你眨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手机、电脑等屏幕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眨眼的反射。


早在屏幕还没有这样充斥生活的时候,就有不少研究发现,眨眼就像是大脑的顿号,当我们认为接下来的信息获取很重要的时候,就会主动抑制眨眼行为。


例如,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每分钟眨眼 15 次,而读书的时候,我们平均每分钟眨眼 3~8 次,每次看书翻页的时候最容易眨眼,因为这是一种被暗示的暂停。


在专心的时候,眨眼的频率就会降低,在高峰道路上开车的人眨眼率,也低于在安静道路驾驶的人。


当这种生理特性遇上了不得不盯着屏幕的工作,永远都有新鲜事的社交信息流,眨眼变少就成了当代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giphy



电脑、平板、投影、电视、手机,永远都有屏幕等着我们。


一项 2022 年的研究发现,坐在电脑前、盯着平板电脑、电视或手机几个小时,可能会导致「眨眼次数」比「维持眼睛泪膜稳定所需的次数」少约 2/3。太少的眨眼会导致干眼症,角膜炎等等[2]。 


更可怕的是,不仅眨眼的频率少了,你的眨眼也很可能并不完全。


在所有网站都要打造沉浸式效果的当下,我们很容易出现上下眼睑没有完全闭合的不完全眨眼。


这种行为就像是雨刮器工作了一半就收回,容易造成泪液更替的受限。


一项研究记录了一个人眨眼的细节情况:在眨眼之前,下眼睑上会积聚少量的泪水,当上下眼睑接触时,上眼睑会把下眼睑的泪水拉回到角膜下部。而如果眨眼不完全,那就会让眼球润湿不彻底,继而带来新的问题[3]


现在除了阅读,还有一些美妆的需求,让眼睛没办法眨得完全了,比如:


这样粘住: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粘住: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粘住:



图片来源:网络



上眼睑的一部分被牢牢粘住,想和下眼睑接头,变得难上加难。


记得眨眼哦,多眨!眨彻底!


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案其实只有一个——多眨眼!眨彻底!


可是,眨眼说到底就是个无意识行为,除了多多提醒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➊ 有意识地增加眨眼训练


可以在工作间隙的时候给自己彻底眨眼休息的过程。轻轻闭上眼睛,然后停顿两秒钟,轻轻睁开眼睛,然后放松,重复五次[4]


➋ 有意识地训练彻底眨眼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同样可以在工作间隙,轻轻闭上眼睛,然后停顿两秒钟,闭上眼睛的同时,慢慢地将眼睑挤在一起,轻轻睁开眼睛,然后放松,重复五次[4]。


➌ 没事的时候练习 wink,电晕同事的同时保护眼睛


➍ 把电脑屏幕换成多眨眼提醒,比看绿色有用!


最后,祝大家都有一双扑闪扑闪的明亮眼睛吧!


;)



图片来源:giphy



审核专家 李晓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底副主任医师

作者:jiu

策划:塔盖 | 监制:Feidi

参考文献:

[1]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why-do-we-blink-so-frequently-172334883/

[2]Kim J, Hwang L, Kwon S, Lee S. Change in Blink Rate in the Metaverse VR HMD and AR Glasses Environment.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Jul 13;19(14):8551. doi: 10.3390/ijerph19148551. PMID: 35886402; PMCID: PMC9324030.

[3]https://nkcf.org/science-and-art-of-blinking/

[4]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ry-eye/blinking-exercises-for-dry-eye#:~:text=To%20try%20blinking%20exercises%2C%20set,rapidly%20flutter%20closed%20and%20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