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又到了虫子集体出没的季节,看到虫子落到身上,很多朋友忍住尖叫,下意识就想把虫子拍死。
然而,有些虫子真的不能乱拍,轻则引起皮肤红肿瘙痒,重则导致皮炎、过敏,甚至毁容……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下面这 6 种虫子,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拍!
梭毒隐翅虫
图片来源:三蝶纪
隐翅虫是一类形似长蚂蚁的小甲虫。在我国能引发皮炎的主要有 3 种,最常见的是梭毒隐翅虫。它们分布广泛,在夏季湿热的天气最容易出现,夜晚家里的灯光也会吸引它们不请自来。
梭毒隐翅虫在外观上很好分辨,细细长长,红黑相间。
其实它们并不会主动咬人,能引起人过敏反应的,是它们体内的毒隐翅虫素。毒隐翅虫素是一种强酸性的接触性毒素,如果接触到皮肤,就会引起皮炎,令人产生瘙痒、刺痛和灼烧感,皮肤上会出现线性的红斑、水泡或者脓包,等消退以后还容易结痂和留疤。
所以如果隐翅虫落到身上,千万不要随便乱拍。
正确的处理方法:
当隐翅虫落到身上时,不要拍死,轻轻吹走或弹走就好。
如果不小心拍死,毒液沾到皮肤上,应当尽快用流水冲洗伤口。如若引发皮炎感觉不适,尽快就医。
如何预防:
夏季去郊野长时间活动时,穿着长袖上衣、长裤和包住脚的鞋子,减少皮肤暴露。
夜间避免在户外有灯光的草丛周围活动。在家注意关闭门窗,以防隐翅虫趋光飞入家中。
图片来源:三蝶纪
蜱虫,虫子中的「吸血鬼」,体型通常在 2~10 毫米,由颚体和躯体两部分组成。颚体在身体最前方,又叫假头,上面长着倒刺,可以扎到动物的皮肤里吸血;躯体呈椭圆形,成虫有 4 对足,常常在草丛爬行活动,俗称草爬子。
蜱虫比毒隐翅虫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不但吸血,还会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可怕的疾病,蜱虫在身体停留时间越久,感染疾病的风险越高。严重时患者会发热、多器官衰竭而死。
如果发现有蜱虫上身,千万不要随便拍打,以免蜱虫的假头断在皮肤里拔不出来。如果假头残留在皮肤,或者蜱虫在体内的时间停留太长,就得去医院手术切除一小块肉了。
正确的处理方法:
用酒精、甘油、汽油、煤油或凡士林滴在蜱虫身体上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尖端夹紧蜱虫的假头部位,缓慢、平稳地垂直向上拔。
如若假头不慎拔断,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须第一时间去医院处理。剩下的蜱虫身体也别忘记带上,以便于医生确认。
如何预防:
穿浅色衣物,蜱虫上身时容易发现。将上衣扎进裤子里,袜子扎进裤脚里,领口、袖口也都扎紧。
避免在草丛坐卧停留,每隔两小时检查一次全身,尤其是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位置。
全身喷洒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或其他趋避成分的驱蚊水(同样可以趋避蜱虫)。
遛狗时,不要让狗狗钻草丛,以免把蜱虫带回家。
榕透翅毒蛾幼虫
图片来源:三蝶纪
每年夏天也是各种蛾类的毛毛虫多发的季节,密集恐惧的朋友看着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其中以毒蛾亚科的幼虫最为麻烦。毒蛾幼虫背上长着成对的、带毒腺的瘤突,瘤突上长着很多根细长中空的毒针毛,有的种类全身多达上百万根毒针毛。
当毒针毛接触到人的皮肤时尖端就会折断,溢出毒液,引起皮肤红肿和瘙痒,严重时还会引发毛虫皮炎、血管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有人会觉得奇怪,明明没有毒蛾幼虫落到身上,皮肤也会突然红肿发痒。这是因为毒蛾幼虫的毒针毛数量多又极易脱落,毒针毛落到身上也会引起类似的症状。所以,如果毒蛾幼虫落到身上千万别乱拍,以免更多的毒针毛脱落扎进皮肤。
还有就是一些朋友在摘树上的野果时,没注意,也会被树枝上的毒蛾幼虫蜇到。
正确的处理方法:
毒蛾幼虫掉落在皮肤上,用树叶轻轻引导其爬上去,再将树叶连同毒蛾一起扔掉。
如果毒毛已经刺进皮肤引起红肿瘙痒,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贴在患处,一点点黏去毒毛,多重复几次,再用流水冲洗皮肤。
有严重皮炎或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去医院就医。
如何预防:
穿长袖衣、长裤,扎紧袖口裤脚,戴有沿的帽子。
避免长时间在虫多的树下乘凉。
黑尾胡蜂
图片来源:三蝶纪
广义的胡蜂是胡蜂科5000种蜂类的统称,这里特指胡蜂亚科和马蜂亚科这些群居性的种类,它们数量多,分布广,腹部末端有连接毒腺的螫针,攻击性相对比较强。
但也不必过度紧张,通常来说,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人,多数被蜂螫的人都是不小心触碰到了蜂或蜂巢。
这些胡蜂的外观一般是黄黑相间或者红黑相间。如果被胡蜂蛰了千万不要胡乱拍打,胡蜂在螫人后会释放报警信息素通知其他同伴,此时再拍打,会加速报警信息素的传播,引来更多蜂。而且胡蜂与蜜蜂不同,螫针可以连续多次攻击,拍打也会激怒它们。
胡蜂毒的主要成分是一些胺、多肽、酶和其他的蛋白,这些成分可以引发过敏反应,轻则让人皮肤感觉疼痛肿胀,重则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最严重时会引发过敏性休克、肝肾损伤,影响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危及生命。
不同人被叮咬后的反应不同,对胡蜂毒过敏的人,如若再次被胡蜂叮咬,过敏反应会更加强烈,这类人群需要重点防护。
正确的处理方法:
如果遇到几只胡蜂围着头部打转,可能是巡逻蜂在侦查「敌情」。此时切勿惊慌发出声音或者拍打。做个「木头人」,屏住呼吸不动,等待它们离开。
如果已经被蜂螫了,最好包住头部只露两眼,屏住呼吸、大步往上风口快步走逃离现场。不要拍打、奔跑,也不要原地不动。留意自己被螫伤的部位和身体变化,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一时间去医院。
如何预防:
夏秋季去户外活动宜穿表面光滑、浅色的长袖上衣、长裤,戴帽子。亮黄色、表面粗糙的深色毛料和皮革材质的衣物都要避免穿着,也不要喷香水,以免「招蜂」。
行走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不要触碰到树枝和灌木上的蜂巢,脚下也要注意。山野的垃圾场、野餐区、果园区也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地区。
看见蜂或蜂巢保持镇定,千万不要主动去拍打。在小范围看到多只胡蜂也需提高警惕,迅速离开。
红火蚁巢
图片来源:三蝶纪
红火蚁是地栖性蚂蚁,喜欢温暖潮湿有太阳的开阔环境,巢就在地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蜂窝状小土堆,上面有一些小孔。如果看到类似图上这样的巢,就要及时走开,不要在附近活动。
红火蚁
图片来源:三蝶纪
并不是红色的蚂蚁都是红火蚁,红火蚁体长 3~10 毫米,体色棕红,腹部末端发黑,腹部前方膨大的两节看起来像两个糖葫芦串在一起。
红火蚁的腹部末端有连接毒腺的螫针,可以连续刺入人的皮肤释放毒液,毒性成分主要是水溶性的毒蛋白和生物碱。被红火蚁叮咬会感觉像火烧一样灼痛,起水泡。与胡蜂毒的部分成分类似,红火蚁的毒蛋白也会引发一些人的过敏反应。遇到红火蚁爬上身最好不要乱拍,以免它们受惊主动攻击,可以轻轻将其拂去或吹走。
正确的处理方法:
用清水或肥皂冲洗患处,用冰敷缓解被叮咬后的症状。
可以涂抹一些外用药剂止痒;不要挤破脓包,避免二次感染。
如果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全身瘙痒等严重过敏反应第一时间去医院。
如何预防:
户外活动穿着长裤和能保护脚的鞋子,时刻注意脚下。
看到地面有蜂窝状土堆注意避开,千万不要踩踏或者触摸,也不要靠近。
恙螨是一类小螨虫,朱红色,体长只有 0.2~2 毫米,生活在森林、草原、灌木丛等环境,有些会传播恙虫病。
恙螨生活史复杂,会叮人的是恙螨的幼虫,大小不到 1 毫米,如果看到身上有最好别拍,小心移除即可。
被不携带病原体的恙螨叮咬,最多是引发恙螨皮炎,引起皮肤瘙痒。但是如果被携带了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叮咬,就可能会引发恙虫病。
恙虫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潜伏期为 10~14 天,症状发作时患者出现皮疹、发热、怕冷、打寒战、全身酸痛、淋巴结与肝脾肿大等症状。恙虫病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患处会结焦痂。焦痂边缘隆起、外围是红晕的溃疡、中央结成黑痂。痂皮脱落后会形成火山口一样的凹陷面。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微博视频号截图
正确的处理方法:
看到恙螨上身小心移除。
用清水或肥皂清洗患处,再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其他止痒药膏缓解瘙痒。
出现恙虫病症状(如发热、头疼、结焦痂)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
在恙虫病区活动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能保护脚的鞋子。
不在草丛环境坐卧,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全身,尤其是耳后、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外生殖器等皮肤较薄嫩有褶皱的位置。
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趋避成分的防蚊液(对恙螨也有效)。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些夏季户外防虫小技巧:
● 夏季在野外长时间活动时,穿着长袖上衣、长裤和包住脚的鞋子,减少皮肤暴露;
● 在户外,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趋避成分的防蚊液;
● 尽量避免在草丛里坐卧休息;
● 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虫多的树下乘凉。
祝大家都能远离虫子,安全快乐过夏天!
合作专家 三蝶纪 动物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专家 王瀚强 动物学博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工程师
策划 Susie
监制 Feidi
参考文献:
[1]朱海清.毒隐翅虫与隐翅虫皮炎[J].昆虫知识,1986,23(3):135-136,140.
[2]刘昌利,余茂耘,赵群,黄林.梭毒隐翅虫生物学特性与隐翅虫皮炎的观察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4(5):24-26.
[3]郑发科.毒隐翅虫研究进展 2 毒素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0(1):17-23.
[4]朱海清.毒隐翅虫与隐翅虫皮炎[J].昆虫知识,1986,23(3):135-136,140.
[5]陈世菼, 甯誉, 徐鸿声, 等. 隐翅虫皮炎205例报告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3, 09(02) : 96-99.
[6]邓国藩,1978,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 15 册,蜱总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7]邓国藩,姜在阶,1991,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九册,蜱螨亚纲,硬蜱科.北京:科学出版社.
[8]蜱虫信息中心https://web.uri.edu/tickencounter/
[9]赵仲苓, 2003.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三十卷 鳞翅目 毒蛾科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2013年广东省深圳市某小学漫星黄毒蛾幼虫致皮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监测, 2014, 29(7): 571-573.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4.07.017
[11]张咸奇,黄中史,陈苑萍,等.南宁市某小学孤星黄毒蛾皮炎暴发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5,(2).DOI:10.3969/j.issn.1009-9727.2005.02.023 .
[12]韩方岸,胡云,李世荣,张联恒.茶毛虫生态特性及人群皮炎暴发的观察[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18(5):378-381.
[13]李铁生.膜翅目:胡蜂总科.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4]崔俊,张跃宁,李幸辉,张雅林,王培新,李有忠,李孟楼.中国袭人胡蜂防治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2):111-114.
[15]王兴旺,李涛,卓志航,邓忠彬,杨伟,杨春平.浅析胡蜂的资源价值及危害[J].四川林业科技,2015,36(2):42-47.
[16]何亚楠,赵海荣,杨志斌,许忻,刘磊,巫秀美,肖怀.胡蜂毒素成分和资源价值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0):68-72.
[17]陆永跃,曾玲,许益镌,等.外来物种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5).DOI: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80 .
[18]李德山,李建光.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植物检疫.2005,(2).DOI:10.3969/j.issn.1005-2755.2005.02.008 .
[19]刘晓燕,吕利华,冯夏,陈焕瑜,周小毛,张德雍,黄华,何余容.红火蚁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6,33(5):18-23.
[20]任小平,李小妮,吴仕豪,曹俐.红火蚁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1):35-36.
[21]肖康寿,梁康斌,李玉,朱日秀,梁结红,詹宇莲,刘付恩,樊翌明.红火蚁蜇伤调查报告[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7):415-416.
[22]王昊, 杨军杰, 钟炎平, 等. 恙虫病特殊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11): 707-710.
[23]栗绍刚, 郭东星, 李静宜, 等. 恙虫病临床诊治特点及预防[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9, 26(2): 118-123.
[24]吕艳. 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1: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