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头皮摸到这种小凸起,千万不要抠啊啊啊!

2024-07-25作者:丁香医生

多年以后,面对头顶那块寸草不生的头皮,小李准会想起考研前刷高数题的那个下午。


当时,她把手指插入发间,摸到了一粒小小的颗粒,指尖来回揉搓,感受到了一股奇异的爽感和放松。


扯下痂屑的一刻,如获至宝!



be like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无意识养成的小习惯,破坏头皮最狠。


轻则让头皮发痒发红,甚至,导致局部永久性脱发,让人年纪轻轻、秃飞猛进。


抠头,我愿称之为最危险的「秃头杀手」。于无形之中,让毛囊断子绝孙的那种。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抠头皮的危险动作,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和挖鼻屎一样,抠头被形容为一种「没来由的原始冲动」。


一个典型的初阶选手往往是这样的:


只要坐到桌子前工作学习超过 5 秒,手指就会不自觉地伸入发缝,开始地毯式搜索、抚摸、挖抠……对象或为小颗粒、鳞屑和痂皮。


然后趁周遭不注意,一个拇指食指配合,缓缓将其从发根剥落——末了还不忘偷看一眼,再用指甲盖狠狠按扁。


万一抠到一半没抓稳,手里这「大宝贝」突然不见,那真是,一整天都失魂落魄像丢了一个亿。


这是一种夺宝奇兵式的乐趣,在抠头这件事上,人人都可以是黄金矿工,分分钟返祖为吗喽。⚒️



只不过吗喽是互相抠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没有人开始嗑瓜子后,会只磕一粒。同样地,抠头和动脑这两件事一旦被捆绑在一起,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至此可以窥见它的第二阶梯:上演《速度与激情》。


进阶版的标志,就是催生出「一招毙命」的高难度技巧,多发于看书、讲电话、做 PPT ——不用意识参与,指腹一沾头皮,直接跳过搜索路径,抵达精准「矿区」。


一组抠—撕—扯三件套打下来,那叫一个出神入化,等反应过来时,桌面已经好几张薄脆大片半透明。


剩下的,就是明察秋毫、细查其纹理,解压程度常和撕下来的头屑 / 血痂 / 脂肪粒面积成正比。



图片来源:网络



抠头学第三层:头手合一、物我两忘。🤤


相信肌肉记忆、刻意练习,10000 小时成大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偷偷摸摸把手插入头发里抠来抠去。


每晚入睡前都要抚摸着固定区域,边抠还边要闻一闻——至于指甲来回刮蹭时发出「沙沙」的声音,那是最好的白噪音。



心流?怎么不算呢

图片来源:网络



总有人觉得抠头病态、血腥又不卫生,一看到就忍不住威胁头的主人,要将其爪子剁掉。


这种提醒或许出于好心,但很不幸:禁忌感越浓,当事人想抠头的欲望只会越汹涌。


为什么喜欢抠头?爽!


在如今动不动就会被确诊为「 XX症 」的社交平台上,提到抠头,后面常常紧跟另一个词——BFRB。


即,聚焦于躯体的重复性行为(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


比如反复抠挠皮肤,导致严重破损,患者已经感到很痛苦,却难以停止的习惯。


如果发展到这一地步,的确需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压力是否过大,甚至求助医生。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抠头,都没那么严重,不用过度紧张,喜欢抠的原因很简单——爽!


正如那个应景的笑话:什么比高潮更美妙?足藓,因为足藓痒起来更持久!


抠头有着同样令人愉悦的一面。



图片来源:表情包改编



要理解这一奖励机制,先得理解皮肤和大脑的关系:


作为人体最大器官,我们的皮肤是大脑的前哨,传递信息主打一个快、狠、准。这其中,头皮又离大脑更近、传速更快。


有数据显示,抠头时感知到的触摸、按压、轻微的闷疼等,都会以每秒约几十米的速度,从头皮传递给大脑。



图片来源:《皮肤的秘密·关于人体最大器官的一切》



大脑中的痛感中心和愉悦中心又联系紧密,共同加工处理皮肤所受的刺激。


头皮被手指划过,会激活大脑中与奖励愉悦相关的多巴胺系统。同时刺激脑垂体分泌催产素,触发积极情绪,给人带来类似于鸦片的爽感和成瘾性。


粗暴地讲,一个抠头信徒的头皮敏感地带,不亚于使人欢愉的 G 点所在。


一些实验中受试的大鼠,为了被人挠头,甚至会追着人的手跑,还高兴地发出「咯咯」笑。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 6 ]



这种感觉令人很难抗拒,而一旦「抠头」和「爽」这两件事被捆绑在一起,很可能就会发展为一道固定程序,「触发开关」多为负面情绪。


一项针对于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在邻近升学时,会频繁出现抠头等行为。


成年人也如此,压力越大,比如考试、加班、赶 ddl 时常会抠得越狠,在抠头的行为中,得以提升情绪,产生成就感,抚慰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抠头也可以看作是个体面对威胁时的应激反应,就好比猫应激时会疯狂舔毛。


只不过有人选择了啃指甲、有人选择了撕唇皮,而你——选择了抠头。


用那双米开朗琪罗附体的手,在自己的皮肤上雕琢松弛之梦。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然后在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夜里,双手像平时一样插入发缝,摸到的却是光溜溜的头皮。


一时间虎躯一震,倒吸一口凉气——秃了?!


人爽了,头秃了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当你开始忍不住抠头,头就会像机关枪上了膛,开始秃秃秃秃秃。



be like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最早摸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痘痘,或者说一个小颗粒,也许是脂溢性皮炎局部的毛囊炎表现。


不同于斑秃、雄秃,毛囊炎症状很轻,就是一种毛囊的炎症,可以理解为痘痘长在了头上。


一般还伴有红斑、鳞屑、瘙痒、头发油腻——但注意,不排除不油的头皮,也会得脂溢性皮炎。⚠️


它非常常见,发病率约为 2%~5%,医学上一般认为跟马拉色菌繁殖有关。



马拉色菌长这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倘若你对抠头上瘾,越抠越高频且用力,到后期必须把头皮抠破、抠烂、抠出血才停,轻症就可能变大问题——导致皮肤增生、疤痕形成。


增生的疤痕里,成纤维细胞,替换了原本的毛囊组织,头发就长不出来了。


可以想象成腿上一块痂被你手贱掀掉后,触感变得光溜溜,再也长不出腿毛。


局部成纤维细胞增生,毛囊结构进一步减少,毛囊里负责再生的毛囊干细胞也遭受攻击,就会被瘢痕替代,形成「瘢痕性脱发」。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成纤维细胞越来越厚,你以为会抠出个马里亚纳海沟,结果盖了座珠穆朗玛峰。


慢慢地,一个脑袋左边右边各一个茧,头顶再来一个茧,几块头皮摸起来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样,那感觉,就跟长了犄角似的:


「你好,玛卡巴卡!」





更别说抠头的人往往还喜欢扯痂,撕扯过程很容易导致断发。毛囊被破坏,新长出来的头发又细又软,好几根挤在一个毛囊里瑟瑟发抖,自然很难长长。


如果不幸再遭毒手,毛囊就可能彻底消失,最后只能通过植发,才能把毛囊植过来。


必须提早治疗!👇


最好在轻微毛囊炎阶段,就及时制止。先去医院测头皮,判断具体是什么菌感染,不同感染类型,解决方案也不同。


然后就是根据医生建议,一般会让你配合洗发用品(二硫化硒等)、涂碘伏或夫西地酸软膏、卤米松等;至于断发、头发一直长不长的,还可以配合使用米诺地尔。



一位抠头患者拿到的治疗方案

仅供参考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要抠!不要抠!千万不要抠!


实在忍不住的话,可以用手指指腹轻揉头皮,稍微地舒缓一下。关键是转移注意力,让手上一直有东西,比如盘核桃、盘手串……总之都比盘头皮强!


秃过一次才会知道,世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谢天谢地——毛囊还没离开你。


转发收藏,还头皮一片安宁。



审核专家


策划 VV

监制 王姐、Feidi

参考文献:

[1] Papoiu ADP, Nattkemper LA, Sanders KM, Kraft RA, Chan Y-H, Coghill RC, et al. (2013) Brain’s Reward Circuits Mediate Itch Relief.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Active Scratching. PLoS ONE 8(12): e82389.

[2] Sun, J., Yuan, Y., Wu, X., Liu, A., Wang, J., Yang, S., Liu, B., Kong, Y., Wang, L., Zhang, K., Li, Q., Zhang, S., Yuan, T., & Xu, T.-L. (2022). Excitatory SST neurons in the medial paralemniscal nucleus control repetitive self-grooming and encode reward. Neuron

[3] 中科院发现痒觉的中枢神经环路[J]. 生物探索CNS, 2017, 1(3): 52-54.

[4]《皮肤的秘密·关于人体最大器官的一切》耶尔 · 阿德勒,2019-2

[5]《戚世玲, 赵莹, 张小婷,等. 53例瘢痕性秃发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 46 (010):731-735.

[6] Natalie Gloveli, Jean Simonnet, Wei Tang, Miguel Concha-Miranda, Eduard Maier, Anton Dvorzhak, Dietmar Schmitz, Michael Brecht.Play and tickling responses map to the lateral columns of the rat periaqueductal gray. Neuron,2023

[7] Halteh P, Scher R K, Lipner S R. Onychophagia: A nail-biting conundrum for physicians [J] .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017, 28 (2) : 166-172.

[8] Houghton D C, Alexander J R, Bauer C C, et al. 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 more prevalent than once thought? [J] . Psychiatry research, 2018, 270: 389-393.

[9] Erdogan H K, Arslantas D, Atay E, et al. Prevalence of onychophagia and its relation to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J] . Acta dermatovenerologica Alpina, Pannonica, et Adriatica, 2021, 30 (1) :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