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打喷嚏不要用手挡着?为什么?

2024-04-24作者:丁香医生

今天这篇文章只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动作,很多医生护士,在刚来医院、参加入职培训的时候,就被「千叮咛万嘱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抬起手肘挡住嘴。

打喷嚏1.png

图片来源:Mayo Clinic

为什么医生护士要被这样要求?理由很简单,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保护医院里的患者和同事。

对着胳膊肘打喷嚏?听起来好像很奇怪,我们也都不太习惯。但养成这个习惯,大有必要。

每一个咳嗽和喷嚏都是病毒和细菌的顺风车

人往往在呼吸道疾病时咳嗽、打喷嚏,很大一部分呼吸道疾病,都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

而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会高速喷出很多唾液的流体和飞沫。

病毒或细菌也会搭着这些唾液的顺风车随风飘扬,扩散,扩散,再扩散。

更关键的是,这些唾液的流体和飞沫,会扩散地很远,绝不仅仅局限于指掌之间。

打喷嚏2.png

图片来源: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下图分别是一个人打喷嚏之后 0.007、0.3、0.107、0.162、0.251 和 0.34 秒的高速摄影——可以看出,在迅雷不及掩耳的 0.34 秒里,唾液已经传播到 70 厘米以外了。

打喷嚏3.png

图片来源:Experiments in Fluids

正因如此,我们在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挡住嘴,避免传播疾病。

为什么不能用手挡?

著名的 Discovery 频道有一个叫做「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的科普节目,主持人曾经做过喷嚏实验。

他们先用颜料水漱口、再打喷嚏,通过颜料染色,来追踪唾液的传播扩散,结果令人震惊。

➊ 打喷嚏时用手挡住嘴,飞沫自由翱翔

主持人先用红颜料水漱口、再用手挡住嘴打喷嚏。

放下手是……满手的颜料(唾液),地板上也落了100 多滴红颜料水,最远的可达 2.9 米那么远。

打喷嚏2.gif

图片来源: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

➋ 打喷嚏时用手肘挡住嘴,飞沫被遏制

主持人先用绿颜料水漱口、再用手肘挡住嘴打喷嚏。

结果是,绿颜料主要是粘在衣袖上,手上是干净的。

另外,地上只溅到了两滴绿颜料水,最远的一滴只有 15 厘米远。

打喷嚏3.gif

图片来源: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

➌ 打喷嚏时用纸巾挡住嘴,飞沫可能穿透

主持人用蓝颜料水漱口、再用纸巾挡住嘴打喷嚏。

结果是,纸巾的正反两面都被蓝颜料水浸透了,而且,颜料水还透过纸巾,沾到了拿纸巾的手上。有 4 滴蓝颜料水落在了地上,最远的距离是 15 厘米。

打喷嚏4.gif

图片来源: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

可以想象,在以上实验里,主持人在打完喷嚏以后,如果不立刻洗手就去开门或接触其它物体,就会把颜料沾到门把手或者其它物体上。

下一个开门、拿东西的人,就可能会摸到一手颜料。

那如果不是颜料水,而是带有病毒或者细菌的唾液呢?

那就有可能造成接触传播……

通过上面的实验,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双手的严密性不及衣袖,咳嗽或打喷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手肘挡住嘴。

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传播疾病、保护家人朋友和更多的人。

打喷嚏时用手肘挡住嘴是国际标准建议

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挡住嘴,不止成为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标准建议,美国儿科医生学会(AAOP)和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等权威机构也同样在倡导。

不过这个提议相对较新,大家没听过也正常。但既然知道了这种「咳嗽礼仪」,就赶快用起来吧。

打喷嚏7.pn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毕竟,打喷嚏时用手肘挡住嘴的建议,可以追溯到非典(SARS)肆虐的 2003 年,到 2009 年 H1N1 猪流感疫情,它进一步得到了重视。

在病毒性肺炎疫情袭来的当下,用手肘挡住喷嚏和咳嗽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作用更加重大。

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从我做起,让健康礼仪流行起来!


本文转载自微博 @菜菜__AM

本文经由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师 孙丹雄 苏州市立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李勇 审核

丁香园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 L Bourouiba et al, Violent expiratory events: on coughing and sneezing.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ume 74525 April 2014 , pp. 537-563

[2] BE Scharfman et al, Visualization of sneeze ejecta: steps of fluid fragmentation leading to respiratory droplets. Experiments in Fluids volume 57, Article number: 2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