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吓游戏不仅仅是简单的吓吓人,居然还吓出了危险。近日新闻报道一名 12 岁少年在玩密室逃脱时受到了过度惊吓,出现身体不适直至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所幸转危为安。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些电视剧中的桥段:
柔弱的女主角因为受到过度惊吓而直接昏死过去,众人一通忙活;
更有《三国演义》记载,魏国大将夏侯杰被张飞一声怒吼,一命呜呼。
那么,惊吓真的这么可怕吗?这些现象真的存在吗?能用科学道理解释吗?下面让我们用医学专业知识来层层揭开这些谜底吧。
你有过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惊吓回忆?【评论区】唠唠~
我们一般在受到惊吓、恐惧等刺激后,大脑就会迅速地反应起来,使我们变得警觉,为了能有效应对突发情况,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如果惊吓太过于强烈,大脑的反应就会超出生理限度,从而导致一些异常的表现,比如六神无主,「断片儿」,精神涣散或者异常兴奋,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小便失禁等等,俗称 「吓尿了」。
过度惊吓只会让人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感受吗?惊吓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仅限于此吗?
NO!
过度惊吓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 对我们的心脏造成严重的影响!
要了解惊吓如何 「吓坏」 我们的心脏,就要从肾上腺素讲起,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激素之一,也是人体内最强烈的刺激心脏的物质。
当我们受到惊吓时,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作为一种应急反应,让人体迅速反应起来应对突发情况,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物极必反,瞬间飙升的肾上腺素也有可能超出心脏的承受能力,进而给心脏带来严重的后果 —— 恶性心律失常。所谓恶性心律失常,主要指的是室速、室颤、心脏停搏等等,一旦出现这些心律失常,可以说心脏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有可能导致猝死的发生。
惊吓可以通过肾上腺素的爆发式分泌来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 「吓坏」 了我们的心脏。
而至于肾上腺素是如何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这其中的病理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最主要的过程是肾上腺素大幅提高,让我们的心脏兴奋过头了,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除此之外,肾上腺素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剧烈痉挛,发生心脏严重缺血,间接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看来,人真的是可以被 「吓晕」 甚至 「吓死」 的。
那么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受到了过度惊吓,该如何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置呢?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被吓到的人,仅仅出现了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短暂断片儿,或者清醒状态下的小便失禁,说明惊吓还没有对心脏产生严重的影响。此时不需慌张,让受惊吓者脱离惊吓环境,进行心理安抚,一般能够自行恢复。
如果受惊吓者出现了意识模糊甚至意识不清,说明惊吓已经对心脏造成影响,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此时,身边的人如果有急救常识,应该迅速判断受惊吓者的脉搏和呼吸,判断是否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如果确实发生了心跳呼吸骤停,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呼叫他人帮助,以及联系 120 急救车。
如果心跳呼吸骤停并没有发生,仅仅是心动过速、过缓,或者血压过低、过高等等,这种情况下往往不需要紧急心肺复苏,但是仍然需要紧急就医,让医生进行专业的处置。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要注意密切病人的脉搏、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最好有具备专业急救知识的人陪伴。
由此看来,人在过度惊吓的情况下,不只是你被吓到,产生一些情绪和心理上的感受,你的心脏也可能被 「吓坏」,引起心脏的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所以没事还是少吓自己。
惊吓,不是简单的吓吓你。
恐怖,带来的后果可能更恐怖。
鬼屋和密室逃脱,不仅是娱乐场地,还有可能是急救现场。
作者:李长永
本文由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闫迎川 审核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 JCS,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 Internat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of Takotsubo (Ampulla) Cardiomyopathy. Circ J, 2007 Jun;71(6):990~2.
2.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Takotsubo Syndrome. Eur Heart J. 2018 May 29.
3 .Norcliffe~Kaufmann L , Kaufmann H , Martinez J , et al. Autonomic Findings in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J].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6:206~213.
4. Sawamoto K , Hase M , Uemura S , et al.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Induced by Suicidal Neck Hanging[J].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5, 48(2):e35~e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