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谁看了都着急。但是偏偏就有很多谣言,为人父母者一看到这种与儿女健康相关的文章,常常会乱了方寸而轻信这种漏洞百出的观点。下面就为大家一一破除关于退烧针的谣言。
首先,发烧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发热既是身体在对抗疾病时的防御反应,也是身体释放的一种警告信号:你生病了。
许多病都能引起发热,单纯着眼于「退热」并不是治疗发烧的根本办法,家长更应该带着孩子及时就医、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事实上,判定小儿发热严重程度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体温高低,更在宝宝的整体状态。
假如宝宝一点都不精神、什么都不想吃,哪怕体温在 39 度以下,家长也不能犹豫,要立即送医。
多说一句,3 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要发现发烧,无论宝宝什么表现,应该立即去医院。
要知道发烧就是我们能否康复的关键,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支持身体完成发烧排毒的过程,然后自动退烧,而不是强行地通过打针吃药来退烧。
这句谣言谬误之处在于,既错误地理解了发烧这一过程,也没有指出什么是支持身体完成发烧的有效措施。
人体大脑中,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专门负责让体温恒定在某个值。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体温能够维持在一个波动不大的范围内。
病菌、病毒等导致我们生病的病原体进入身体后,会让身体产生一些物质,影响大脑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于是,人就发烧了。
能否康复的关键并不是发烧,而是机体的免疫力以及病情的凶险程度。小孩子抵抗力不如成人,更容易生病,也更容易高热。
所以,不顾病情而指望宝宝自动退烧,并不明智;而病情越是来势汹汹,热度就越可能居高不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借用能够帮助机体退烧的有效措施,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小孩子一发烧,马上就去退烧(以为是在帮他),这个其实就害了他。除非可能有生命危险,不要贸然地去打退烧针。
这句话真是害人不浅,家长又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怎么能够判断烧到什么情况会造成生命危险?
更何况,疾病的凶险程度并不总与发烧的热度直接相关。
很多情况下,小儿发热,疾病本身并不凶险,但由于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孩子身体的各种调节功能受累,心肺负担加重,甚至并发热性惊厥。
所以,给发热的小儿降温,是为了避免发热可能对他的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在降温的同时,针对病情本身给予治疗,才能真正治愈疾病、缓解发烧。
1. 及时确诊最重要
其实,治疗小孩子发烧,并不是直接打针吃药这么简单,明确病因很重要。
普通的着凉感冒能引起发热,严重的比如肺炎也能引起发热。普通的感冒好得很快,如果是肺炎,家长当做普通感冒没有引起重视,耽误病情,可能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 退热处理很安全,具体方式医生说了算
很多人觉得「是药三分毒」,所以尽可能地避免吃药。实际上,医生开的每一种药,每个年龄段对应的药物剂量,都经过了严格科学的试验,确保了安全性。
是否退热、何时退热、怎样退热,都需医生根据病情,科学选择。
家长不应该轻信谣言,打针吃药并不可怕,对疾病情况不了解还放任不管才可怕。
另外,降温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烧针是只是药物降温法的一种,现在临床上小儿发热如果要用药,也已经是大多采取口服退烧药这种更安全的方式降温了。
3. 避免冷风直吹,解开衣服散热
如果孩子发烧了,应该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这样有利于散热。
家长肯定不理解:孩子都发抖了,应该裹更多衣服才是,为什么反而要松衣服?其实孩子发抖不是因为冷,而是体温升高造成的寒颤。
我们在门诊有时候会碰到,一些非常小的孩子发热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裹上被子捂的特别热,试图把汗发出来,坐在车里也不通风。有些孩子本来热度不高,就是因为家长捂得太厚实,热度散不出来,反而体温愈来愈高。
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未全,体温调节,特别是散热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发烧反而捂着,是很危险的处理方式。
所以,孩子发烧了,不要惊慌,也别裹得太厚,及时送医,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团鼠
责任编辑:丁若水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