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别等错过语言发展黄金时期再后悔:4 个简单方法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5-08-12作者:左飞
题图-900.jpg
很多家长向我咨询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说它简单,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儿童时期的社交能力似乎就是让孩子更开朗,更爱交朋友;说它复杂,是因为培养孩子社交能力跟孩子自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不可能有一个公式化的方法。
社交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互动时所需要用到的一系列综合技能,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执行力、决策力和自信心等。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关于社交能力,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因素和具体的培养方法。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学龄前儿童社交问题的一些看法,并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孩子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倾向。
人格特征分为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有十分独特的组合方式。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独特的人格特征,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有社交方面的问题,建议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不要随意在网上搜索一些人格测试的问卷给孩子下结论。

内向就是社交能力差吗?

并非如此。
有的孩子趋于外向,乐于与其他人交流;有的孩子趋向于内向,本身个性决定了他的社交频率不会很高。孰好孰坏真的很难判断,因为不管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都可以成为一个健康快乐、人格健全的人。
家长不用特别看重孩子是否喜欢或者「乐于」社交,因为这是个性使然,与成功与否无直接因果关系。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擅长」社交
内向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不擅长社交。也许我们的孩子只是「不喜欢社交」(不乐于社交),这其实没什么。但是,最好还是要「会社交」(擅长社交),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培训、谈判、会议),能通过良好的社交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插图1-600.jpg

应该刻意让孩子多说话吗?

如果孩子不喜欢说话,但是沟通和交流都没问题,家长需不需要担心呢?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爱说话、爱交朋友就是擅长社交,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并不等同于爱说话。
之前遇到过一个小姑娘,孩子的妈妈认为小姑娘内向、不爱说话不好,以后会吃亏,于是就天天鼓励她多说话。妈妈的方法是,遇到熟人她先说,故意说很多话,影响孩子,然后经常带孩子去菜市场,让孩子跟买菜的大叔大妈和偶遇的熟人聊天。
时间久了,孩子话变多了,从娇羞的小公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话唠」,见到谁都有说不完的话。
我不敢妄断这样的改变对孩子是好还是坏,但总感觉有些违背孩子的天性。而且也没有明显证据证明,从内向到「话唠」的转变,给她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心理学界流行一句话:「车子没坏就先别修。」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没有影响孩子和家人的正常生活,那么我倾向于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自由发展。
插图2-600.jpg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虽然不建议家长刻意地让孩子多说话,但还是要注意在重要的语言发展时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分享一些家长可以尝试的方法。
9~24 个月   语言发展准备期
可以适当带孩子参加大人的社交活动,当然也要注意规避空气和噪音等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这段时期,孩子不一定能说出完整的语句,但是能明白大人的话语。
因为大脑发育还未完成,孩子的语言神经中枢在这个阶段正在积累「素材」(听觉和视觉刺激)。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接触了足够的言语性语言和非言语性语言(如肢体语言和表情等)的刺激,会对接下来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岁   语言发展黄金时期(不可逆)
2~4 岁经常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效率最高。某些语言能力必须在这个年龄段才能得到提高,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段,有可能未来也无法再有实质性提高。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学会与他人沟通。这包含了语言性语言能力与非语言性语言能力两个方面。
1. 培养言语性语言能力
(1)讲述日常生活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多去讲述日常发生的事情、描述书上的插图等,多让孩子在语言上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目的。
提问的方式可以从封闭式逐渐转向开放式,也就是从简单地让孩子回答是或不是,到让孩子对具体的事物说出自己的看法。
(2)通过画画表达
还可以鼓励孩子将在外面看到的事物画出来。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用不到语言,但仔细观察,家长们应该就会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回忆事物并用图画表现在纸上的过程中,往往会自言自语。
因为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还无法像大人那样「默念」心中的想法,需要将想法「翻译」并且说出来让自己听到,这就锻炼了孩子的言语思维能力。但还是要提醒家长,如果孩子不愿意画画,也不要强迫。
2. 培养非言语性语言能力
(1)表演不同的情感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妈妈负责出题,爸爸和孩子比赛,看谁先表演出来愤怒、开心、焦虑、紧张等情绪。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在玩之前先耐心跟他讲解某些他不太理解的情绪是什么意思,锻炼孩子的脸部神经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
(2)讨论故事中的情感
陪孩子看电视和看书的时候,遇到故事人物中表现情绪的画面,可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他人的情感。
例如,看到小熊流眼泪皱着眉头,可以问孩子「小熊这是怎么了?」「他为什么流眼泪啊?」「你觉得他现在是不是很伤心?」「是什么让他这么伤心呀?」之类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和解释故事人物的情感。
当然,可以在看完一整段故事情节之后,或者晚上回顾的时候讨论,以免干扰孩子的注意力。

责任编辑:yidan

该文章独家授权丁香园使用,拒绝其它任何形式的转载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相关文章

cover
关系发展关键期6 个月:开始发展出同理心,更喜欢帮助那些帮助他人的人。6~9 个月:开始建立自己的第一段依恋关系(通常是和母亲),这段关系直接影响他的社交模式。12~24 个月:社交能力大大发展,开始建立真正的同伴关系。自我发展关键期4~10 个月:自我感逐渐曾强,开始作为社会同伴建立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10~15 个月:因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将自己和父母区分开来。15~18 个月:开始
cover
都说生娃容易,养娃难。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咱当爹妈的,除了要闯孩子喂养的种种关卡,还要面临孩子教育的种种挑战。尤其是孩子会说话以后,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成了爹妈的关注重点。后台经常收到相关的咨询,我们把大家的问题都梳理了下,发现这 3 类问题咨询量最大。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跟别的孩子玩怎么办?娃总被别的孩子欺负,家长到底要不要干预?孩子对自己的东西看得特别紧,没有分享精神怎么办?今天,老编辑就和大家好好
cover
这几年一个育儿概念兴起,很多所谓的专家、早教体系都在尽力渲染这个刺耳——「关键期」。孩子从 0~3 岁有 N 个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家长们如临大敌,还没到「关键期」的赶紧着手准备,不小心「错过了关键期」各种找辙补救……今天,丁香医生请到了叶壮老师,来给我们聊聊
cover
前几天,丁香妈妈的评论区有妈妈问,「要不要带孩子上早教课」。没想到,回复大家的那条评论一下子收到了 6000 多个赞,比文章收获的赞数还要高出 3 倍。本着谦虚自觉(再也不想被催更)的严谨态度,丁香妈妈们的老母亲赶紧成立早教分析「专案组」,请来了儿童教育专家叶壮老师给大家说说,有没有必要给孩子上早教课。早教班的作用很有限1. 早教能提高孩子智商吗?不能「提高智商」是早教班招徕学员的杀手锏。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