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 —— 没有这么回事。
接下来是大叔的证明。
「闷痘」 这个词是不太科学的 —— 至少在科学共同体中没有一个一致性的定义 —— 什么是 「闷痘」。
大叔自己的理解是,所谓 「闷痘」,就是一个产品中的某个成分刺激了皮肤的某个组成部分,造成了痘痘 —— 这个 「闷」 字很传神,充分显示了我们伟大的汉语的清通简要玄妙确切:「闷」 大概就是说由于一个化学品长期刺激导致了毛孔开口附近的角质细胞精分(神经分裂的意思),堵住了毛孔开口 —— 痘痘开始长出来了。
如果你们同意这个定义的话,一个产品开始使用到 「闷」 出痘来,至少需要一个星期。
可是根据我最近在果壳、知乎和豆瓣,以及美丽修行上做的功课,所有人说的卸妆产品(尤其是卸妆油和卸妆膏)的 「闷痘」,统统都是一两天起效。
肯定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因为在所有的卸妆产品中这俩货是最 「油」 的 —— 没办法,为了高效去除彩妆,尤其是油彩,用带着 「表面活性剂」 的大量 「油」 是最有效的。按照油含量的高低,基本上可以把卸妆产品的清洁能力划出一个三六九等:
卸妆油 > 卸妆膏 > 卸妆乳液 > 洁面乳(皂基型洗面奶)> 卸妆水 (以上统计规律,不排除特殊情况)。
请注意,越是清凉无汗冰肌玉骨的洁面体验(没有油脂的负担),越是洗不干净,不要看卸妆水(比如 Bioderma 贝德玛)的名字里面带着 「卸妆」 两个字,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个 「深层清洁」 的洗面奶来得酣畅淋漓。
言归正传,卸妆油基本大部分是油,而卸妆膏是一个油占主导,水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体系—— 这两个体系里面都自带 「表面活性剂」—— 去除彩妆的能力自然是睥睨天下。
可是,这些产品忽略了人性的另外一面 —— 不但我想洗的结果是干净,洗的过程我也要清爽。
于是各位朋友在用卸妆油和卸妆膏的时候,基本上是这么个步骤。
先用卸妆油(膏)洗一遍脸,包含乳化过程在内三到五分钟;再用洗面奶(很可能是皂基型)洗一次脸,想把(想象中的)刚才卸妆油(膏)残留的油脂去掉;还有一部分更狠 —— 再来一次洗面奶。
这回真的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
这个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 用一个滋润产品,或者不用。
如果使用滋润产品
这个时候对于滋润产品中任何一个成分来说皮肤的角质层都是一个四面漏风的防御 —— 只需要在破大门上踢一脚就可以登堂入室。
对于那些营养成分(比如维 A 醇或者烟酰胺)来说,这是好事。可是你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护肤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是按照药物生产的要求来执行的,总是会掺进去一些杂质(基本上国内三十万级的车间就可以生产护肤品,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而药品往往需要一万级 —— 越低越好)。
还有,滋润产品中的一些油脂,本来就是致痘的,比如棕榈酸异丙酯 (我们黑话叫做 IPP)之类 —— 在前面反复清洗的大力帮助下,这些本来不会影响皮肤的成分(皮肤屏障功能足够好)现在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皮肤深层。
你觉得皮肤能好吗?
不用滋润产品
这种起效更快 —— 三次清洗造成皮肤屏障功能一片狼藉,大量失水的皮肤的角质细胞出现了角化异常 —— 直接结果就是毛孔开口部分堆积了一部分过度角化的残渣余孽。
对于干皮来说,由于油脂分泌并不旺盛,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观察但是可以摸得到的闭口。对于油皮来说,很可能很快就会出现黑头或者白头 —— 越洗越多,越来越严重。
所以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卸妆油(膏)—— 觉得卸妆油(膏)太腻 —— 补一到两次洁面产品清洗 —— 皮肤干燥,屏障破损 —— 外界入侵或者内部混乱 —— 闭口或者黑(白)头。
卸妆油和卸妆膏,不过是骨子里对于干爽过度追求的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比较油腻的 DHC 橄榄卸妆油和芭妮兰致柔卸妆膏反复被攻击的原因 —— 大家都没有那么多的反省精神,既然我是因为用了你才起的闭口,你就为这个闭口负责任。
我的大学材料课老师常常跟我说,不要责怪原料,原料总是有用的,变成废物是人类的错误 —— 我们没有找到利用的办法。
我老丈人是二十多年的老司机,他经常说:没有肉车,只有肉人(「肉」 的意思是慢慢悠悠,启动不给力)。
我把这两句话赠给大家 —— 护肤是自己的事情,即使说一句 「一生黑」 某个单品,仍然没有解决你的清洁问题,倒不如老老实实想一想自己的护肤步骤 ——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或许会豁然开朗。
作者:三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