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位好友运动时不幸崴脚(好在并不严重),同时发出一些疑惑。
这提醒了我一件事:有很多问题,见多识广的医学相关从业者认为非常常见、细枝末节、不值一谈,其实对于广大普通朋友来说,其实只是雾里看花。
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崴脚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简单处理办法。
01 崴脚简介
崴脚,学名踝关节扭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在全身各关节及韧带损伤中是发病率最高。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特点,踝关节在跖屈位(勾脚位)活动度更大,也就关节更松,因此踝关节在跖屈时比较容易发生内翻外翻扭伤。
踝关节扭伤可能导致的损伤包括外踝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内踝三角韧带,下胫腓横韧带以及关节附近的肌肉等。
02 崴脚的严重程度分类
临床上一般分为三级(或三度)。
一般 1 级损伤只是轻微的扭伤;韧带依然连续完整。
2 级损伤为部分撕裂或部分断裂;拍核磁,可见纤维明显撕裂。
3 级为完全断裂,这种往往比较严重,通常是遭受巨大外力导致关节扭曲变形,而且会伴随骨折或其它韧带损伤。
治疗上:
第一种损伤较轻微,韧带纤维没有撕扯,所以静养休息2 周后可逐渐活动。
第二种损伤比较多见,单纯内外侧副韧带或距排前韧带损伤,石膏功能位固定 4 周或支具固定 4 周,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功能练习和肌力练习。
第三种损伤较为严重,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如果及时就医可以将断裂的韧带缝合避免重建。
(缝合就是直接把断端缝在一起,而重建是从身体其他部位取一截肌腱缝上去。)
03 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表现包括伤后迅即出现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随后出现皮肤淤斑。
严重者患足因为疼痛肿胀而不能活动。经休息后疼痛和肿胀可能消失,但也可能因韧带松弛导致的踝关节不稳,未来不小心则容易出现反复扭伤。
04 受伤后处理
受伤后即刻的紧急处理:POLICE 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急性软组织损伤)
Protection(保护):做好防护,防止二次受伤。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重):让肌肉适当负荷,不能因为受伤而过度 「休息」。
Ice (冰敷):减轻炎症疼痛,抑制肿胀。每次 10~20 分钟,一日 2~3 次,注意预防冻伤。
Compression (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
Elevation (抬高):将肢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恢复。
重点:一般受伤后 24 小时内应坚持冰敷,白天每两三小时冰敷一次,每次 15~20 分钟。受伤后 24 小时内严禁热敷、热水或热中药泡脚、外贴中药热膏、用活络油、红花油、酒精等进行局部按摩,以防止加重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渗出,加重出血及肿胀。
05 伤后恢复
韧带损伤后的 3~4 周内是愈合的最佳时机,可以称为广义的 「急性期」。在急性期内,通过制动关节(即休息),韧带会进行瘢痕愈合,愈合后经过锻炼,未损伤的部分会起到代偿作用。而错过急性期后会转为「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由于韧带受伤后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导致韧带错过最佳恢复周期。慢性劳损带来的危害:当韧带转为慢性期,通常会出现各种不适,比如肿,酸,痛。
肿:有些人韧带伤后,脚踝经常肿胀,走路没事,而稍一活动就会肿。走路没事是因为人体有很强大的代偿功能,其它健康肌腱韧带分担了一部分损伤韧带的功能,而当你牵拉到损伤的韧带时,就会出现肿胀,导致脚踝持续肿胀或肿胀经常出现。
酸:走多了以后脚背部侧部和小腿后肌肉群发酸,这是因为代偿损伤的韧带受累。
痛:有些人崴脚很久以后走路还疼,而核磁却拍不出异常。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后未及时制动,而且期间大量活动,受伤的韧带被反复牵拉,导致韧带松弛,韧带在关节内愈合后,关节稳定性下降,活动时会造成软骨与关节的磨损而感觉到疼痛,发展下去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错过急性期后也可保守治疗。即多休息,等软组织稍微恢复后,再通过肌力练习让机体代偿损伤的韧带功能,若保守失败则考虑手术。出现肿胀意味着要多休息,减少负重,可静力性练习肌力。(具体练习方法以后再讲)
特别提醒
由于崴脚后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且自己很难判断崴脚的程度,因此建议崴脚后最好要及时去医院的就诊。
特别是已经出现习惯性崴脚的患者,则必须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如果急性崴脚后实在没有条件马上去医院,也应该按照前文教的police 原则紧急处理。
踝关节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负重关节,也就是说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其健康和稳定性对于日常的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朋友们,一定不要不把崴脚当回事,只有保证脚踝健康稳定,才能健步如飞哇。
编辑:阎雨柯
审阅:刘淳珑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Physionetwork 中文版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