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抗衰老是永恒的话题,如何把有效的抗衰老化合物投递到皮肤中科学家们也是伤透了脑筋,外用的需要突破皮肤屏障的重重阻隔,口服的需要经历消化吸收的千里迢迢,往往到不了目的地的皮肤,即使这些化合物本身有抗衰老作用,也会因为到不了起作用的靶目标而徒劳无功。
护肤品是典型的外用制剂,需要经皮给药透皮吸收以后发挥作用,活性物质的吸收途径一般径扩散、渗透,进入表皮及真皮部位,因为健康的皮肤实在很牢固,各大化妆品公司为了提高透皮吸收率也是各出奇招,比如促渗透剂、脂质体、纳米微粒等。口服有改善衰老效果的一般也是全身吸收,到了皮肤组织也多半所剩无几,抗衰老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期维持,比如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少吃糖类、红肉等,由机体整体改善达到皮肤抗衰老的效果。
终于有人受不了这样磨磨蹭蹭的方式了,直接戳破表皮,把化合物直接扎进去不就行了。嗯,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今天我们就说说是怎么戳的、扎进去了啥?
Meso-Therapy,美塑疗法(我还挺喜欢这个信达雅的翻译的),因为真皮部分是由人体胚胎的中胚层发育而来又叫中胚层疗法。说的很玄乎,实际就是真皮层皮内注射,原本叫Intradermotherapy是法国医生Pistor于1958年推出的一种药物注射方法,将稀释的药物直接注射到待治疗区域。最开始Pistor医生用来局部注射普鲁卡因治疗耳聋、耳鸣、眩晕、头痛等。Pistor认为这种注射方式很厉害,需要有一个牛掰格拉斯的名字,于是从胚胎起源的角度起了这个高大上的名字----中胚层疗法。
1976年Pistor医生进一步定义了这个注射方式: “ A little volume, a few times, and in the right place.”也就是高稀释度的皮内注射药物,药物可以激活皮肤受体,利用微循环慢慢扩散。因为皮内给药途径有自己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注射的深度不大于4毫米,药物会在局部滞留时间更长,大于10毫米的深度扩散速度会加快,被循环系统带走。
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美塑枪注射、微针滚轮。传统的针头注射也行就是比较麻烦,美塑枪更复杂更昂贵,注射方便控制速度和注射量,缺点就是针头特殊消毒困难,只能使用一次性针头,成本高。
注射的化合物主要是玻尿酸和维生素,市场上对注射玻尿酸叫水光针,实际无论注射进去了什么物质,方式都是真皮注射,但水光针的名字还是不错的,解释了美塑疗法的主要功能,提高皮肤含水量和光泽度,又水又光。
玻尿酸一般是非交联的小分子玻尿酸(交联的玻尿酸难降解,一般用来塑形,比如隆鼻、苹果肌、额头),玻尿酸分子量比较大,涂抹在表面很难进入皮肤,所以不要相信“涂抹式水光针”,涂抹玻尿酸就只是保湿。还有一些小颗粒交联玻尿酸和不同颗粒大小复配的配方,不容易被皮肤降解(玻尿酸在皮肤的半衰期仅为1-2天),主要为了玻尿酸在局部滞留的时间长一些。
维生素类的一般是复方制剂,除了少量玻尿酸以外,还添加了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辅酶等物质,主要提供细胞代谢的原材料。简单说就是皮肤的复合维生素片,但口服维生素不见得直接到皮肤组织。
其他打进去的制剂还有胶原蛋白、多聚脱氧核苷酸(PDRN)、混合生长因子、聚左旋乳酸(PLLA)或者聚己内酯(PCL)、高浓度血小板血浆(PRP)等等。医美市场是非常活跃和有创意的,主流学界也不是很关心,研究文章一般证据等级也比较低,我也不好说有效没有效。
但是,化妆品批文的产品是不能突破皮肤基底膜的,只能外用,所谓外用就是基本不进入机体,破皮能进入机体的只能是医疗器械或药品批文,医疗器械或药品品质一般高于化妆品,需要提高的科学支持材料和审批程序也较复杂。这样限制主要是保护消费者过敏、感染的风险,和保障疗效。以后做水光、美塑的时候可以注意区别一下(当然各国批文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国家的批文通过安全性还是有一定保障的,但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并不合法,这个是)。
严肃的医学家对于美塑疗法用于美容不怎么感兴趣,十年前的文章标题也可窥一斑《美容美塑疗法:介于科学证据、科幻小说和有利可图的生意之间》(但文章的结论说并不能否认美塑疗法有效),不过我觉得这种透皮给药的方式还是不错的,缺乏的是有更好抗衰老效果的药物。
整体来说目前美塑使用的玻尿酸、维生素配方提供了真皮保湿和代谢的基础物质,局部加强了一下营养,可以提高后续光电设备(比如热玛吉)治疗的效果,单用改善一下初老迹象和皮肤干燥、透明度、光泽度还是可以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其他成分的产品如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为药品或医疗器械的话,还是暂缓破皮注射进体内吧,安全第一、效果第二,永远是美容操作的理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