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末秋初,葡萄、苹果、梨、黄桃……一大波鲜果正在来袭。
很多人都觉得,还是应季水果好吃啊。
可是,再仔细一想,为什么冬天里的这些水果就不那么好吃呢?应季和不应季的水果在营养和口味上真的相差那么大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应季水果?
在生产运输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只能买居住地周边的水果,比如北方人爱苹果,而南方人爱荔枝。再加上保鲜贮藏技术不发达,很多水果只能现产现销。这才有了应季这个概念。
但是问题来了,在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仅货通大江南北,连南美洲的樱桃和非洲的苹果都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应季这个词汇再次受到了挑战。
当北方经历寒冬的时候,海南圣女果和智利的车厘子正是成熟季,这些水果在当地毫无疑问是应季的,但是到了北方就成了反季节的了。
我们现在碰到的绝大多数非应季水果,大概都是这种类型。
应季的水果要比其他时候的水果好吃,这并不全是心理作用。
好不好吃同水果中的糖类、酸类和风味物质相关,而这些物质又与温度和光照直接相关。
比如冬季大棚生产的西红柿确实不如夏天的好吃,这是因为:
1. 温度不够
影响含糖量:实验证明,在 27℃ 左右条件下生长成熟的西红柿中的果糖和蔗糖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下生长的西红柿。
特殊香气不足:一般成熟期要在 20℃ 以上才能更好地积累香气物质。而且即使成熟之后,储藏过程中也不能温度过低,否则香气物质含量迅速下降。
显然,冬天的大棚大多不能完全满足西红柿对温暖的需求,自然会影响到果实的口味。
2. 晒不够太阳
适当补充光照,不仅可以提高这些果实的糖含量,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光照增强,蔗糖会向果实中心转移集中,留下酸的外皮了。
即便是在原产地,水果的口感也会随着季节变化。
比如在西双版纳,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出产菠萝,但是最好吃的菠萝出现在每年的 7 月中旬左右,这是当地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这样看来,应季水果应的并不是季节,而是水果生长过程中的温度和光照。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持不同意见:
你说冬天的海南圣女果也算应季,但是完全没有本地采摘的沙瓤西红柿好吃啊,智利的车厘子也是如此,有些还没有山东大樱桃好吃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一切都为了运输。
为了长距离运输,水果在没有完全成熟时就被请进了包装盒。而水果的香气累积是和成熟度密切相关的,比如番茄中的己烯醛和己醇等风味物质会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增加。那些没有完全成熟的海南番茄,自然要差那么点香味了。
而菠萝就更矫情了,它们体内一点儿淀粉也不贮存,所以也不存在淀粉转化成果糖葡萄糖的事情,采下来是甜的就是甜的,是酸的就是酸的,那些没有成熟的菠萝只能是酸溜溜的了。
应季水果更好吃,那是不是更有营养呢?
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发现,光照和温度对于营养的影响,相对于口感要小得多。
举个例子,维生素 C 只有 10% 的变化,100 克黄瓜相差不到 2 毫克,也就是说,多吃几片大白菜就能补回来。
毕竟,吃应季水果也就是图个新鲜好吃,我们大可不必在营养上有过多纠缠。
话说回来,吃当地的应季水果,不仅更经济实惠,也有助于环境保护,这样能极大降低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对维护蓝天绿水也是功劳一件。
当然,如果你是壕,非要天南海北飞来飞去吃应季水果也无可厚非。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