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宝宝的睡眠问题,不少爸妈的心情大概只能以「笑着活下去」来形容了。
经历过入睡难、哄睡难、抱睡奶睡、夜醒频繁等一系列磨人的问题,好不容易消停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孩子现在又开始不!午!睡!了!
都说睡眠对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很重要,不睡午觉这睡眠时间要是不够可咋办?
其实家长对不午睡的担忧,无非是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或是健康,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睡眠时间有所缩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么,……
要解释宝宝需不需要午睡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宝宝的睡眠模式是如何发展的。
刚出生时,每天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宝宝都会睡很多次,而且一觉的时间也比较短,一天可能需要睡四五觉,这一时期宝宝的睡眠模式就称为多阶段睡眠模式。
随着宝宝的发育,睡一觉的时间逐渐延长,到 1 岁~1 岁半左右,大部分宝宝可以只睡中午和晚上两觉,这时就进入到了双相睡眠模式阶段。
从 3 岁开始,就有一部分孩子告别了规律的双相睡眠模式,逐渐发展出和成人一样的单相睡眠模式,也就是说,宝宝不需要天天午睡了。
有研究显示,在年满 4 岁的孩子中,只有不足 33% 的孩子仍然有每天睡午觉的习惯,即使是在强制性午睡的幼儿园中,孩子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躺床上午睡的情况下,仍然有同样比例的孩子睡不着。这些睡不着的孩子很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了单相睡眠阶段,不需要天天午睡了。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午睡需求的孩子也在逐渐减少,在 5 岁的孩子当中,单相睡眠模式,也就是不需要天天睡午觉的比例就已经达到 92%。
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其实反映了孩子的大脑神经的成熟度。随着孩子大脑发育的成熟,他们就不需要再像小宝宝一样,必须通过一天多次的睡眠来缓解大脑疲劳、控制情绪。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习惯天天不睡午觉还精神很好、情绪愉快、食欲也不受影响,那么很可能表示他的大脑神经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进入到和成人一样的单相睡眠模式了。
当然也有的孩子是因为一些神经发育问题导致有睡眠障碍、不睡午觉。但这些孩子和正常发展的孩子是不一样的,经常会因为睡眠缺乏而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情绪反复无常、易怒、不容易安抚。
就像前面说的,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睡眠模式发展到跟成人一样的单向睡眠模式,午觉就不是必须的了。
但是,小孩子的睡眠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对孩子的睡眠需求造成影响。
往专业里说,就是家庭因素、社会经济水平、环境、孩子近期的健康状况、自身神经发展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睡眠。
往通俗里说,就是孩子在某些天可能需要午睡,在某些天又可能睡不着。至于是哪些天要睡、哪些天不要睡,不同宝宝之间可能差别很大,家长也不容易预测。
对于仍然处于双相睡眠模式或是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家长比较容易判断,给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午睡环境就好,注意房间的亮度、室内温度、湿度、周围环境的噪音等,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对于正处于过渡期、不是每天都需要午睡的孩子,或是家长不确定孩子今天要不要午睡,都可以先做好睡午觉的准备。到午睡时间先鼓励他在床上休息,做入睡的准备。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入睡时间在 16~19 分钟,如果孩子躺在床上,酝酿了 20 分钟左右,还是没有睡意,就不用强求他一定要午睡啦,让孩子从被窝里出来做点别的活动。
对于年龄比较大、可以自主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如果他明确表示不需要午睡,就不必硬要他上床完成「酝酿睡意——酝酿失败」这个过程。
需要跟爸妈们强调的是,如果宝宝在午休时间真的睡不着,千万不要强迫他一定要睡。因为强制午睡不仅没什么益处,还可能有害。
给宝宝硬性规定一个午睡时间,而他又睡不着,对宝宝来说就等同于长时间的限制性活动。这样长时间的静止不仅不能让孩子得到休息,反而还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有压力。
在一些研究中还发现,午间睡眠和晚间睡眠时间有负向相关性,对学龄前的儿童午睡时间越多,夜间睡眠时间就会越少。有科学家认为,从睡眠自我调节机制的角度出发,过多的午睡会减少儿童晚间的睡眠需求和睡眠冲动,降低晚上的睡眠质量,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的发挥。
所以,当宝宝逐渐长大,午睡这个事儿,真的可以听听他自己的意愿。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参考文献:
Staton, S.L., Smith, S.S., Thorpe, K.J. (2015). "Do I Really Need a Nap?": The Role of Sleep Science in Informing Sleep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Settings.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32-44.
史明洁(2016).《幼儿午睡 不该一声令下》,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trieved from: http://www.jyb.cn/Theory/jygl/201605/t20160515_65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