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丁香医生和大家聊到某种保健品的时候,总会有读者来问:
那 XXX 保健品呢?有用吗?也是骗人的吗?
总有一种打倒一个保健品,又有千千万万个保健品站起来的感觉,这一波又一波的问题砸过来……
为了解决大家面对各种保健品时的各种疑惑,丁香医生请来了食品工程专业的云无心博士,也许你会在今天的文章里找到想要的答案。
很多保健品在宣传各种功效的时候,确实是可以拿出相关研究文献的,可问题就在于这些「研究结果」本身就不靠谱。
1. 基于「初步研究」的功效。
针对某种保健品的某种功效,有时候会在零星的文献里看到「可能有效」的结果。
「可能有效」是什么意思?
首先,很直白的,它不是明确有效。
其次,这个结论必须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去进一步验证,否则它就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可针对这部分「可能有效」的结论,基本都看不到后续研究的验证。
在各路营销中,那个最开始「可能有效」的作用却一直被夸张地宣传为「科学研究发现它有 XX 功效」。
2. 夸大某种成分的功效。
有一些保健品在宣传中会说「含有 XX 成分」,因此「具有 XX 功效」。
实际上呢?
这种成分的作用本身就不明确,而且保健品中这种成分的含量也和「初步研究」中「可能有效」的含量差很远。
作用不明确,剂量还不达标,会有效吗?
3. 添加药物成分。
很多商家为了让消费者体验到保健品「确实有效」,不惜在其中加入药物成分,卖的时候又以「纯天然」作为营销噱头。
如果某种药物成分真的有利于疾病恢复,医生为什么不推荐使用?
这种情况在减肥、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品中比较常见,可以说是「挂着保健品的头,卖着药物的肉」。
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要问了:
即便这些效果不确定,可吃了保健品也没啥坏处,万一有用呢?
对于服用保健品的结果,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1. 吃了没有,也没啥危害,就是花钱图个安慰。
这种情况对于「不差钱」的人来说,如果你就是想买个开心,也不是不可以。但对于很多辛辛苦苦攒钱的人来说,这些钱真的是白白浪费掉了。
2. 添加药物成分,影响正常治疗。
保健品的药物成分可以说是「偷偷加进去的」,消费者并不知情。
一方面,有些药物成分是有副作用的。临床上,医生会根据你的个人情况,选择那个副作用最小、治疗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可保健品不会。
另一方面,如果你还在接受治疗,自己平时也在吃药,再加上保健品中的药物成分,就可能导致药物过量。
这些对身体都不是好事儿。
3. 把希望寄托在保健品上,耽误正常治疗。
很多人都想通过「补」来治病……
关于这一点,国家药监局明确规定: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也就是说,保健品不能宣称有「治疗作用」,更不能替代药物。
生病了该治就得治,身体是自己的,耽误不起。
所有保健品的「神奇成分」,都可以通过正常饮食得到。而且,从保健品里所额外补充的营养,并不能带来更好的「保健效果」。
当然了,也不能说所有保健品都是骗子。
如果你不能做到饮食全面均衡,以至于缺乏某些微量营养成分,那么「补充」些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抗氧化剂等类型的「膳食补充剂」,对身体也挺好的。
不过,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特殊人群中,比如备孕的人对叶酸的需求高,光靠饮食可能不够,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保健品来补充叶酸。
对于正常生活的你我来说,保健品真不是什么「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好选择。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