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的一项统计引发关注:「英国有新冠后遗症的人已经占了总人数的 2.7%」。新冠后遗症的严重程度究竟有多大?我们需要忧虑吗?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微博科普大 V 庄时利和 对此作出解读。
庄时利和:我是从 2020 年就开始关注这一话题,我以及其他科普博主之前已经写过很多了,甚至包括 2003 年的 SARS 后遗症我也写过一些。这边只说几点重要的。
首先,「新冠后遗症」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说法,起码在可靠的中文期刊中你是很难看到这个词组的。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感染新冠之后遗留下来的症状,比如感染几个月之后还有咳嗽或者疲劳啥的。
但是问题在于,哪些症状是由 SARS-CoV-2 感染后的病理生理改变造成的,哪些归因为其他病毒感染或者基础疾病造成的,哪些归因为非器质性改变因素,目前尚在研究当中。
而后遗症会给人一种因果关系的暗示,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很少用「新冠后遗症」这个说法的原因。
因此包括国外说的「Long COVID」,很多时候也会打个引号。
国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定义也有不同,比如英国、美国和 WHO 指南上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看到的说法就有「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急性 COVID-19 后综合征)」、「post-acute symptoms among people with coronavirus (COVID-19) (COVID-19 人群急性后症状)」等。
在目前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中,更主要的是统计症状表现,而不是分析因果关系。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仍然选择「后遗症」这个词,但大家要知道这个词并不准确。
在诸多统计当中,近期引发一些关注的是英国的一项统计,说英国「有新冠后遗症的人已经占了总人数的 2.7%」。这个说法是否准确?
在全文开头的 main points 就提到,这是感染者「自我报告的新冠后遗症」(self-reported long COVID)」,而在第二点也强调,2.7% 是基于自我报告的推测,而非在全人群中「临床诊断的后遗症」。
(The estimates presented in this analysis relate to self~reported long COVID, as experienced by study participants who responded to a representative survey, rather than clinically diagnosed 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19 or post-COVID-19 syndrome in the full population)
之所以要说明这些,是因为研究人员非常清楚,并非所有报告的症状都归因于新冠感染。而关于这个问题,英国在去年 9 月份已经发布过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 2020 年 4 月 26 日至 2021 年 8 月 1 日的统计,侧重于英国出现急性后症状( post-acute symptoms)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调查(CIS)结果,共有 26922 名感染者参与。
CIS 是直接从英国家庭(非医院、疗养院、学校、监狱等公共机构)中随机大量抽取私人样本,截至目前,全英国共有超过 23 万个家庭的 47 万人参与了 CIS 研究。
这些参与者在第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随访,之后每个月进行一次。每次随访时,他们都会被问到在过去 7 天内是否出现以下 12 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
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虚弱/ 疲倦;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喉咙痛;咳嗽;呼吸气促;味觉丧失;嗅觉丧失。
如果是感染者是 12 岁以下儿童的话,将有父母或者照顾者报告症状。
和之前一些新冠后遗症研究不同,这项研究专门设置了对照组。
我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大家可以发现,上面这 12 种症状有很多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不少朋友自己或者家人平时也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
对于感染者来说,在感染后数周乃至数月内出现上面任何一种症状,并不一定跟新冠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另外一点,除了新冠病毒以外,日常生活中其他病毒的感染同样也可能会出现上述 12 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
而设置对照组,能让我们更好的分析感染者这些症状出现的比例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有怎样的变化。
研究结果发现:
-在感染后 4~8 周,有 9.4% 的感染者会出现 12 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下面简称出现症状)(对照组是 4.1%);
-在感染后 12~16 周,有 5.0% 的感染者会出现 12 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对照组是 3.4%)。
从下图可以发现,感染组出现症状的概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基本持平(由于季节、天气和社会活动等因素会有一定的波动)。
另外长期症状的其他几个特征是:
1. 儿童出现长期症状的比例低于成年人。
对于 50~69 岁组来说,感染后 12~16 周出现症状的概率是 5.8%,而对于 12~16 岁儿童来说这个数字是 3.0%,2~11 岁儿童甚至低于对照组(3.2% vs 4.1%)。
2. 女性高于男性。
以感染后 12~16 周为例,女性出现长期症状的概率是 5.4%,而男性是 4.5%。
3.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于无基础疾病的人群。
仍以感染后 12~16 周为例,前者是 7.4%,后者是 4.5%。
4. 核酸检测 Ct 值逐渐降低。
在感染后 4~8 周和感染后 12~16 周,Ct 值<23 的比例分别为 12%和 5%。
5. 如果根据感染者自我报告的日常活动受限,在感染后 4 周是 9.3%,感染后 12 周是 7.5%,其中 2~11 岁儿童只有 1.0%。
另外在急性期有症状的感染者,感染后 12 周出现日常活动受限比例也会更高一些(9.3% vs 7.5%)。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感染后 12~16 周,感染者出现症状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表明在一部分感染者身上会出现长期症状。
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方法,女性、50~69 岁的成年人、已有基础疾病者以及感染时有高病毒载量的感染者,出现长期症状的比例会相对高一些。
但是英国这个加上对照组的研究同时表明,新冠「后遗症」出现的比例并没有之前一些人预想的高,尤其是在儿童身上,这和我们过去对新冠儿童感染的研究是吻合的,新冠对于儿童的影响比中老年人小得多。
最后,从英国这个研究并结合之前同类研究可以发现,感染时症状越重,出现长期症状的比例就越高。
这两份报告有以下几个要点:
-在一部分感染者身上,可能在感染新冠病毒几个月之后仍然会有一些长期症状;
-长期症状的比例因人而异,儿童的比例很低,比例高的出现在感染时症状重的患者上;
-对照组的数据表明,即便是没有感染过新冠的人,仍然可能会有某些症状。
很多人可能觉得新冠才有后遗症,其实流感也有后遗症,其他病毒感染也有后遗症,包括也可能会影响大脑。只要你感兴趣,你能在 pubmed 上搜到大量的类似研究。
关于新冠后遗症,目前各国都在进行研究。基于过去病毒学和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后病理和病生的研究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对新冠后遗症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最后,相比于担心各种新冠后遗症,更重要的是避免感染,包括避免感染之后的重症。幸运的是我们手里的武器比疫情刚爆发时多多了。
对于目前传染性很强的 Omicron,戴口罩勤洗手等物理手段仍然有效,疫苗加强针可以大幅降低感染后重症的风险,口服抗病毒药物可以进一步保护老年人等高危患者。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多想想如何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而不是总是陷入莫名的恐慌。
策划:地猫
监制:gyouza
信息来源:Th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