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孩子,关于校园欺凌,我们一起聊一聊

2020-06-10作者:罗增铭

上学路上的每一步,我都觉得像在走向坟墓。」——一名被欺凌的 14 岁少年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曝光,校园欺凌问题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但我们要怎么去清晰地判断,什么才是校园欺凌呢?

首先我们看看以下图片:

这张图里的两个孩子扭打在一起,如果在校园里发生的话,是校园暴力或者欺凌呢?感觉不太说得准,是吗?

我们再来看另一张图片:

我相信你的情绪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图中的男孩被围着摁在墙上,整个过程还被当面拍照,当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就是欺凌!

什么是校园欺凌

以我们东亚近邻日本为例,日本文部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演变如下:

  • 1985 年:对比自己弱的人单方面的、持续的施加身体上、心理上的攻击,使对方感到深刻痛苦,学校已确认其事实的行为。
  • 1994 年:取消「学校确认」的要求 ,并且强调事件发生不分校内外。
  • 2007 年:学生受到来自有一定人际关系者的心理、物理性攻击而感到内心痛苦。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仅只是在学校内发生,也不仅仅只是物理性的攻击或者语言上的谩骂,更多地会表现在被孤立、被迫离群、人格否定等影响被欺凌者内心感受的方面。

比如刚才的两张照片里,第一张照片里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势均力敌地在打架,至于谁欺负谁,谁力量更强,我们不太好判断。

但是在第二张照片里,却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了欺凌者的蓄意和恶意,而且多人围攻一人也让我们察觉到了力量的不对等以及受害者的无力感,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种欺凌行为

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校园欺凌

1. 在语言上包括

  • 使用侮辱性绰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负面谣言。
  • 恐吓、强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情,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2. 在行为上包括

  • 对同学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
  •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同学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其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
  • 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同学.
  • 破坏同学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或以此嘲笑同学。
  • 敲诈勒索金钱或物品。
  • 画对同学带侮辱性质的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交网络在学生群体中的遍及,欺凌也从校园蔓延到了网上,包括社交网络上对受害者发送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发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

网络欺凌也存在越来广泛的倾向。

校园欺凌,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受害者

被欺凌的学生,往往并没有什么过错,可能仅仅因为他的体型外貌,或者是不爱说话,或者家庭条件优渥,或者家庭贫寒,甚至仅仅是因为被老师当众表扬。

  • 这些原因从来都不应该成为他们被欺负的理由,没有人应该受到欺负。
  • 调查发现,被欺凌的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学生,而且往往容易因此自尊降低,缺乏自信。
  • 而受欺凌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也会造成成绩下降、逃课、辍学等行为,甚至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
  • 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而言同样也不会获益

  • 相反,在欺负他人时,这些学生也很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羞愧、罪恶感,很可能他同时也是被别人欺凌的对象。
  • 实施欺凌的学生,大多数存在自我为中心,冲动暴躁、任性霸道等人格未健全的表现。
  • 如果从小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和冲突的家庭之中,也很容易观察和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并将其潜移默化为自己处理问题的首选策略,而成为施暴者。
  • 另外,若结交损友,因此带来的模仿或者被迫融入要求,也会让他转变成施暴者。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反而有很高的比例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
  • 据调查,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欺凌者的学生,在长大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怎么办?

当校园欺凌发生时,我们在强调保护受害者的同时,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施害学生,才是杜绝校园欺凌再次发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 给受到欺凌的学生的建议

  • 面对语言欺凌,不要害怕回应对方的污蔑和谣言,及时调整心态,向家人、老师、心理医生求助。
  • 当遭受暴力行为时,优先保护自己,找机会逃跑的同时呼救。
  • 若实在无法逃跑,求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记住,求饶不是懦弱,而是我们减少被伤害的策略。
  • 另外,不要成为「沉默的羔羊」,以免新的暴力行为不断发生。当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2. 给家长的建议

  • 如果真的欺凌发生在孩子身上,第一时间与校方沟通,协调解决。如果无法协商,必要时可以走法律途径。
  • 千万不要再去责怪自己的孩子,也不要再他以暴制暴,更不要以「小孩子之间的淘气、恶作剧,不用在意」来淡化孩子的求助。
  • 平时要跟孩子保持足够的沟通,了解孩子的一贯状态,教育孩子不要主动欺凌,也要合理应对欺凌。

3. 给学校领导、老师的建议

  • 首先我们不要去否定欺凌的存在,承认被欺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的问题,这个动作本身对于被欺凌者而言就是最大的支持。
  • 在教育时,引导施暴者尝试以受害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也要引导施暴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同时,也要注重施害者、受害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除了必要的惩戒之外,适时的心理辅导也必不可少。


作者:罗增铭


本文经由 四川省人民医院 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周晓波 审核

责编:丁香诊所 儿科主治医师 范运柱


参考文献

[1] 腾雪丽,张春兰. 日本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 当代教育科学,2020, 3: 72-76.

[2] 俞凌云,马早明 . 「校园欺凌」:内涵便是、应用限度与重新界定. 教育发展研究,2018, 12: 26-33.

[3] 张乐.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中国青年研究,2010, 12: 9-14.

[4] 杨廷乾,接园,高文涛. 加拿大安大略省校园预防欺凌计划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2016, 4: 62-66.

[5] 吴双,李抒轩.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 33: 60-62.

[6] 卜建华,潘云梦,张宗伟. 校园欺凌现象与学生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17, 23: 94-98.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已通过丁香医生审稿专家委员会的同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