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逛超市、在农贸市场上,常常看到带上「土」「古法」「传统」等前缀的产品,因为很多朋友觉得这样的产品「自然」,所以商家也会把这样的产品提价。
土鸡和土鸡蛋就是其中一种,经常被认为是「更美味」「更营养」「更安全」。
丁香医生想借这篇要提醒大家:土鸡土鸡蛋容易被冒仿,价钱会更高,但安全和营养却不一定更好。
土鸡也被称为柴鸡、笨鸡、走地鸡,而洋鸡也被称为笼养鸡。
相应地,它们下的蛋也就被称为土鸡蛋、茶鸡蛋、笨鸡蛋、走地鸡蛋、洋鸡蛋、笼养鸡蛋。
通常,人们所说的「土洋之别」主要在以下这三方面:
1. 品种不同。
虽然人们在说起土鸡洋鸡的时候,主要是指它们的养殖方式,但「土鸡」往往是本土的传统品种,而洋鸡则是经过现代技术选育出来的品种。
2. 养殖方式不同。
土鸡是散养,不喂专门的饲料,基本上碰到啥就吃啥。而洋鸡是集中饲养,活动空间很小,喂专门的饲料。
3. 生长期和下蛋能力不同。
洋鸡的品种是经过优化选育的,再加上专门设计的饲料营养全面而均衡,生长速度或者下蛋要比土鸡快得多——肉鸡五六周就可以出笼,土鸡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优质的蛋鸡每年下蛋的天数能超过 300 天,而土鸡达到 250 天就算很难得了。
集中饲养的肉鸡
1. 难以追究养殖方式
土鸡与洋鸡的核心差别是养殖方式。
但是养殖方式是养殖者掌控的,消费者很难去追究一只鸡是如何养出来的。把土鸡品种进行笼养,喂以饲料,也能够加快生长速度。哪怕是你到养殖场所购买,也可以是笼养到快出笼、再放到散养区混淆视听的。
曾经有报道指出,北京某著名的有机农场,就被业内人士指控销售的「走地鸡」数量大大超过其养殖场的容量。
在农场集中饲养后放出来「走几天」很常见
2. 没法肉眼判断
有些朋友说,通过蛋黄的颜色可以判断。然而,这种判断标准完全不可靠!
蛋黄的颜色取决于饲料中叶黄素等色素的含量。土鸡吃的东西很随机,叶黄素可能多也可能少,所以蛋黄颜色液就可能深,也可能浅。「颜色深的就是土鸡蛋」这个标准是不合理的哦。
另外一点可能大家不知道,洋鸡的饲料是人工配制的,蛋黄颜色完全可以调,想「装」土鸡蛋一点都不难。
举个例子,给母鸡喂深绿色蔬菜、柿子椒、豌豆、西兰花、南瓜、玉米等,就含有较多叶黄素,蛋黄颜色就比较深。
更简单的办法是在饲料中添加「蛋黄精」,「蛋黄精」的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能有效地改变蛋黄的颜色。哦,对了,别害怕,这个「蛋黄精」,是合法的饲料添加剂,虽然名字吓人,但不管是美国、欧盟还是中国,在饲料中添加它们都是合法的。
也就是说,不管你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土鸡」和「土鸡蛋」,养殖者都可以通过「造假」的方式生产出来。
通过肉眼观察鸡蛋黄,基本无法判断是否「土鸡蛋」
品种、养殖方式和生长期,对于鸡肉和鸡蛋的组成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土鸡和土鸡蛋本身并没有一致的标准,也就很难进行可靠的比较。
比如说,如果我们拿一些土鸡蛋和一些洋鸡蛋去进行成分分析,一般而言总能发现它们在某些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不同的草鸡蛋之间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洋鸡蛋之间也可能出现。
此外,这些差异跟整个鸡肉和鸡蛋所提供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比起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并不足以用来判断哪一种的「营养更好」。
许多人认为,洋鸡养殖中往往要使用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所以不如「纯天然」的土鸡与土鸡蛋安全。
但是,这不对哦。健康头条(微信号:baojiandaifu)提醒各位:土鸡土鸡蛋安全并不一定会更好。
1.鸡蛋是很容易感染细菌的食品,比如沙门氏菌和李斯特杆菌等。
前者能够要人命,而后者如果进入了孕妇体内,不仅会威胁孕妇健康,还能穿过胎盘感染胎儿。怀孕期间对这类细菌的感染风险比未怀孕时高 20 倍。
在现代化养殖场里,对饲养环境和饲料卫生的要求都有要求和控制,还难免出现感染事故。而完全没有监控,到处乱跑觅食的土鸡们,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只是大家不关注土鸡蛋的污染,没有人拿去检测而已。
2.除了细菌污染的风险,还有环境污染物的风险。
台湾和欧盟的研究人员都发表过论文,检测 「散养鸡蛋」(有机鸡蛋)和「笼养鸡蛋」的二噁英含量。二噁英是一种因为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大量摄入有致癌的风险。
台湾研究人员在散养鸡蛋中检测到的二噁英含量是笼养鸡蛋的 5.7 倍——虽然绝对含量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过「散养鸡蛋比笼养鸡蛋污染物高」的这个事实很值得关注。欧盟的检测结果与此类似,其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样品,二恶英含量甚至高于欧盟所允许的安全标准。欧盟有着完善的「有机产品」管理体系,来自于这样的「有机农场」的鸡蛋二噁英含量高于笼养鸡,而满地乱跑没有监管的「土鸡」就更难说了。
当然,真正的土鸡由于生长期长,肉质会更劲道,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口感更好。
此外,生长期行也会积累更多的呈味核苷酸,使得鲜味更浓郁。
此外,有些土鸡可能会吃到一些虫子,会有一些脂溶性的味道成分转移到鸡蛋中,使得鸡蛋具有不同的风味。
如果喜欢这些口感和风味,也无可厚非——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影响口感和风味的物质,在不同烹调方法下,大多数人未必能吃出来,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跟营养更好,安全性更高,其实没什么关系。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