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创伤医学发展的同行或许都知道,早在 1963 年,我国陈中伟院士等首次报道了断肢再植的案例,并在 1965 年成功开展了断指再植,随后断肢再植技术便被广泛重视和推广应用。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引入和改善,我国断肢再植的技术水平更是世界领先。截至 1984 年,据陈中伟院士等统计,全国再植断肢的总成活率为 83.9% 。1986 年即有离断再植 10 指完全离断获全部成活的报道,手指多节段离断再植成功更是在 1989 年即有报道。
由此可见,上例中的手术,在中国杰出的手外科医生们看来,并不是十分值得惊讶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断肢(指)再植技术如此优秀?
首先大家一定都会想到人口基数大。断指再植技术一经开展,上至大三甲,下至村卫生院都在学习这项技术。截至 2003 年,全国断肢再植超过 6 万例,而相比之下,美国仅有 2% 的医院愿意做断指再植,平均每家医院每年也就做十余台。大量的训练当然提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受我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起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更在乎外形的完整,我们的医生也为了追求「手术做的漂亮」将断肢(指)再植的适应证放宽。
断肢(指)再植手术的术前评估指证:
早在 2003 年,程国良教授关于断肢(指)再植的讨论中就提到,我国的再植后功能恢复仍欠人意 。
除拇指及末节断指再植外,大部分断指再植术后仅恢复捏的功能,而无握的功能,有时甚至连捏也困难。有的畸形,有的指腹萎缩,而在有关断指再植的论文报道中称外形功能满意。学术交流会上把外形功能较好的资料一幅幅映出,但很少能见到一张有握拳功能的资料。
并提出断肢再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一个完整有功能的手,选择断肢再植适应证的原则应是:存活、外形、功能 , 关键是功能 。若再植存活一个外形差,无功能的手指不算再植成功。
而我国断肢(指)再植手术,术后并发症如指体长期肿胀 , 局部发硬 , 主动伸屈功能障碍等仍然十分普遍,指腹瘪塌 、手指感觉迟钝等也不少见。
断指再植的成功离不开精湛的手术技术,但也离不开术后的功能锻炼,前文提到的首例断肢再植,虽然用 8 小时完成了手术,但术后却用了数月是断肢恢复功能。
再植肢体如果没有功能应该予以截除,而患者一旦再植存活往往不愿意再行截除佩戴假肢。因此,在完整的术后锻炼与康复治疗完成前说「载入史册」,是为时尚早的。
总之,断肢再植应以功能再植为目的,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
当医护人员认识到这每个环节的重要性,才是真正给病人解决痛苦,给社会带来效益的理想治疗。
最后,丁香园(dingxiangwang)追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89 医院的病例后续,据相关医生答复:「目前断指存活,后续康复和功能锻炼正在进行,因为存在争议,暂等功能恢复结果。」
排版设计:shamouer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参考文献:
陈中伟. 断肢再植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处方药》2004.1.No.22.8 - 11
程国良. 我国断肢 (指) 再植的回顾与展望.《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Vol30.NO.4.253 - 256
Sebastin SJ, Chung KC.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Outcomes of Replantation of Distal Digital Amputa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11 Sep;128(3):723 - 37
程国良. 断指再植的发展与提高.《中华手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