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心脏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心脏病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 建议就医,治疗包括药物、介入、手术等。
    · 经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可改善症状。 
    · 日常生活中不要激动,避免刺激性因素。
    内容
    就诊
    更多
  • 内容

    心脏病是什么?

    心脏病是指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了问题,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

    1. 先天性心脏病: 是由于心脏在胎儿期发育异常所致,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等。
    2. 后天性心脏病: 是指出生后因各种病因作用而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脏病等 [1]。

    不同的心脏病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严重程度等均不相同。

    此外,心脏病患者除了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也可能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对治疗失去信心。假如你的家人朋友患了心脏病,也请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治疗。

    心脏病应前往哪个科室治疗?

    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外科。

    心脏病常会引起哪些症状?

    心脏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脏泵血能力减弱: 头晕、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心慌、心悸,严重时血压下降(一般为收缩压低于 90 mmHg 或/和舒张压低于 60 mmHg),甚至晕厥。
    2. 血液淤积回流障碍: 胸闷、气促,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 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 17 mL)、水肿,夜间出现平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腹胀、食欲下降。
    3. 心脏供血减少: 心脏泵出的血,有一部分是供应心脏本身的,供血不足时会出现胸痛,尤其活动时明显,有时伴有左侧前臂或后背放射痛,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4. 心律失常: 各种早搏所导致的心悸,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慌、心悸、胸闷,而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导致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1]。

    心脏病的病因是什么?

    发生心脏病的原因有:

    1. 先天性因素:
      • 遗传:研究表明,患先天性心脏病的父母,其子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 近亲生育:三代或三代以下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结婚,由于彼此之间有较多相似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将有害的基因遗传给后代,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 病毒感染:母亲怀孕早期受到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也容易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增加胎儿患心脏病的风险。
      • 药物致畸:母亲怀孕早期服用过致胎儿畸形作用的药物,如抗惊厥药(苯妥英、三甲双酮等),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阿米替林)等。
      • 疾病因素:母亲患有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会增加胎儿的患病风险。
      • 其他因素:母亲高龄(35 岁以上)、营养不良、吸烟、饮酒、接受放射线辐射等均可能导致胎儿心脏血管发育畸形;另外,高原地区氧分压低,也可能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2]。
    2. 后天性因素:
      • 生活方式不健康: 如吸烟,大量饮酒,熬夜休息不好,运动少,久坐,肥胖等,容易增加心脏的负担,引发心脏病。
      • 性格、情绪影响: 。据研究显示,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可使房颤的风险增加 2~5 倍,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与不合并者相比,心脏病的发生风险高 2~3 倍 [3]。
      • 胸廓畸形:胸廓畸形会对心脏产生压迫,有此种情况的人容易患心脏病。
      • 各种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容易使心肌负荷过重,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对血液的需求也会增加,若不能及时的供应,就会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各种心脏病的产生。
      •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差容易使细菌或病毒损害心肌,产生心肌病甚至进展为心衰。
      • 微量元素缺乏: 如硒的缺乏,容易导致一种叫做克山病的心脏疾病。
      • 药物: 长期服用大量药物,也有可能损伤心脏 [2]。

    心脏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1. 心电图: 是最常用的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2. 动态心电图: 能够动态记录患者 24 小时内的心脏活动情况,是普通心电图的强力补充,有助于捕捉偶尔的心脏异常活动。
    3. 运动负荷试验: 有助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判断心肌梗死后仍有心绞痛者是否伴有心肌缺血、评估冠状动脉的功能以及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等。
    4.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心脏 CT、心导管术等,可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评估心脏功能情况,也有助于各种心脏病的诊断。
    5. 实验室检查: 包括有血常规、尿常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心肌酶、脑钠肽、免疫检查和微生物检验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检查 [2]。

    被确诊为心脏病时,任何人都会感到难以接受。此刻家人朋友一定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与陪伴,和他们一起应对,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尽快投入到治疗当中。

    心脏病都有哪些治疗手段?

    1. 药物治疗: 虽然目前治疗心脏病的手术疗法越来越多,但最基础最重要的还是药物治疗。

      • 抗凝血药物:可预防和治疗血栓,如阿司匹林、华法林。
      • 调血脂药物: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和稳定斑块。常见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消除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常见药物有奎尼丁、盐酸利多卡因等。
      • 血管扩张剂: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供血,可用于心力衰竭、心绞痛等疾病。常见药物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
      • 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周围血管的阻力,使血压下降,可治疗高血压疾病。常见药物有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射频消融术、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
      • 射频消融术:常用于治疗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脏停搏等疾病 [2]。
    3. 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管术、心包剥离术、心脏移植等。

      •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
      • 心包剥离术:常用于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 心脏移植:晚期心力衰竭患者 [2]。
    4.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治疗心脏病的又一新途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如利用外泌体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靶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也希望早日能应用于临床中 [4]。

    image

    心脏病患者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1. 戒烟,避免吸二手烟。
    2.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运动,科学的运动锻炼能够提高心血管的适应能力。部分心脏病患者,如不稳定的心绞痛、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或低血压、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功能衰竭等,则暂时不宜运动。
    3. 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暴怒、过度悲伤。
    4. 避免暴饮暴食、忽冷忽热。
    5. 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减药、停药,定时复诊。

    心脏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1. 通常需要低盐、低脂饮食:烹饪时少放盐(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 < 5 g ,大约是一啤酒瓶盖的量),少放油(每人每日烹调油控制在 20~25 g,避免油炸食物),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如酱油、味精、番茄酱等),尽量不吃腌制菜、腌制肉等 [3];
    2. 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可以用粗粮、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
    3. 荤素合理搭配,肉类首选鸡鸭鱼等白肉,少吃肥肉,鸡蛋、牛奶是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4. 如果是素食主义者,可以多吃豆类和豆制品来补充蛋白;
    5. 多吃水果、蔬菜;
    6. 尽量不喝酒 [2]。

    心脏病怎么预防?

    1.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注意情绪的稳定。
    2. 积极控制各种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因素,如控制血压、胆固醇、血糖和尿酸水平,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
    3.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保持身材。
    4. 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
    5. 不随意服用药物,定期体检。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M]. 第 9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M]. 第 1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 丛洪良, 袁祖贻. 心脏病学实践[M]. 第 1 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4] 于晓朴, 边云飞, 庞有成, 等. 外泌体 miRNA 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前景[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1, 29(02): 171-178.
    [5]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6] 蒋米尔, 张培华. 临床血管外科学(第4版)[M]. 科学出版社, 2014.
  • 就诊
内容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