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检查/手术
  • 糖化血红蛋白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糖化血红蛋白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词条作者
    徐乃佳

    徐乃佳中医内分泌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赵汝星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1月1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 可反映既往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 检查前不用停用降糖药,不用空腹。
    · 正常范围为 4%~6%,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
    简介
    适应证
    禁忌证
    注意事项
    并发症
    结果解读
    更多信息
    更多
  • 简介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血液里充满着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就像一个个家,里面住着叫做「血红蛋白」的家伙。

    血液里的葡萄糖闯入血红蛋白的家里,趁机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基化血红蛋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英文名 HbA1c 或 A1C。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葡萄糖量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成正比。因此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越高。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有什么用?

    红细胞有 120 天的寿命,因此通过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掌握患者近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见,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用来评估在较长的时间里血糖控制得好不好。

    指尖血糖的检测有一定局限性,比如采血方法、仪器设备等因素会干扰结果,甚至很多患者并不经常检测指尖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克服指尖血糖检测的局限性,全面地反映血糖控制状况。

    糖化血红蛋白怎么检查?

    抽一次静脉血就能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糖化血清蛋白是同一种检查吗?

    不全是。实际上果糖胺就是糖化血清白蛋白。

    糖化血清白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也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能够反映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

    由于血清白蛋白的代谢较红细胞快些,所以糖化血清白蛋白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检测前 2~3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 适应证

    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给哪些人需要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用来评估糖尿病病情,帮助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都需要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如果首次发现血糖升高,在就诊时也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超过正常值,说明血糖升高的时间至少 2~3 个月了,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还在正常范围,说明血糖升高只是短期发生的,这样可以帮助鉴别出急性血糖升高的情况,如暴发性 1 型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等。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应该多久查一次?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之初建议每 3 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血糖稳定后,可每 6 个月检查一次。

  • 禁忌证

    糖化血红蛋白哪些人不能检查?

    所有人都可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 注意事项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之前有什么注意事项?

    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之前不需要停用任何降糖药物。无论是否进食、饮水或者运动,也都可进行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在检查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检查糖化血红蛋白需要静脉穿刺采血,就是常规的抽血检查。如果晕血,最好有家人陪护,并应提前告知抽血的医护人员。

    糖化血红蛋白在检查之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 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用棉球压迫止血即可。
    • 不要揉搓抽血的部位,以防造成淤青。
    • 抽血部位结痂前注意保持清洁、干燥。
    • 常规抽血检查一般不影响洗澡,洗澡后及时擦干即可。
  • 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有什么风险或并发症吗?

    普通抽血检查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并发症。即使发生并发症,也都很轻微。如:

    • 静脉采血过程中静脉穿刺失败:需重新穿刺采血。
    • 静脉出血不畅:需重新穿刺采血。
    • 留取样本量不够:需重新穿刺采血。
    • 患者晕针:最好有家属陪同抽血,拔针后立即休息,避免头晕跌倒。
    • 穿刺后伤口出血:拔针后及时使用棉签或棉球按压数分钟止血可避免。
  • 结果解读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是多少?

    一般正常范围为 4%~6%。

    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偏高,如何解读?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需要注意,可能已经患有糖尿病,需确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相关症状(如经常口渴、多饮、多食、尿量增多、体重下降等)。建议内分泌科就诊,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检查。

    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我国因检测方法尚未标准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暂不作为诊断标准。

    有的患者血糖轻度升高,参考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轻度高于正常范围,但并非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偏低,如何解读?

    如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说明平时血糖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可能经常发生低血糖,此时需要尽快寻找原因,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如果有贫血或慢性肾脏病,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糖化血红蛋白偏低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控制在多少以下?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不同。

    一、对于大多数未怀孕的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 7.0%。

    • 病程较短、年轻、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 6.5%,但前提是不会因此发生频繁或严重的低血糖。

    • 有严重低血糖史、高龄老人、有显著的糖尿病并发症、或有合并其它严重疾病、或糖尿病病程很长,尽管进行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接受有效剂量的多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治疗,仍很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可放宽至 < 8.0%。

    二、对于大多数 1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也应控制在 < 7.0%。

    • 有反复低血糖史,或因年纪较小或其他情况而无法明确表述低血糖症状,或有显著的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可放宽至 < 7.5%,甚至进一步放宽至 < 8%。

    • 处于糖尿病蜜月期,或不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尝试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 6.5%。

    三、孕期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孕期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控制在 5.5% 以下。

    怀孕前就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孕妇,孕期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 6.0% 以下,前提是不会引起频繁或重度的低血糖,否则可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放宽至 < 6.5% 甚至 < 7%。

    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可以用来推断血糖水平吗?

    可以,具体见表 1。

    图片 1.png

    表 1 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浆血糖的关系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后,多久可以拿到结果?

    通常 4~5 个小时可拿到结果,不同医院等待时间有所差别。

    image

  • 更多信息

    糖化血红蛋白在美国可以用来诊断糖尿病,我国为什么还不可以?

    不同的检测方法,获得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存在差异。

    美国已在全国范围实施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化检测,所获得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差异很小,可用来诊断糖尿病。

    而我国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化工作还未全面完成,故我国暂时还不能使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在哪些情况下会影响其准确度?

    • 患者有血红蛋白数量或结构异常的疾病、状态,如贫血、大量失血或输血、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 患者有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比如脾切除术后、溶血性贫血等;
    • 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比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大剂量的水杨酸盐、利巴韦林等;
    • 不同种族的人,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有差异;
    • 抽血后,血液样本的贮存时间与温度也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准确度,这要求医生要按规定的时间和温度送检;
    • 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慢性肝病等疾病时,也会影响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的准确度。

    如有上述情况,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前一定要向医生说明。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一次大概需要多少钱?

    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大概需要花费 60 元,医院不同,价格会有所差别。可以用医保。

    参考资料
    · 贾伟平, 陆菊明, 纪立农, 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1): 4-67.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委员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12): 853-858.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 7(10): 603-613.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49(8): 561-569.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节选)[J].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3, 7(1): 152-154.
    Update: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