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医院遇到这样一个事情。
患者王先生被 A 医生收入院,准备接受口腔癌手术。完善相关检查后,他的手术排期定在下周一。
王先生其实是 A 医生的老病号了,大家比较熟,有很多话可以直接沟通的。
周五这天,王先生拿着一条短信给 A 医生看。我们一看就皱了眉头。
一个陌生号码,短信上是这么写的:
王太太你好(王先生的妻子),我是 A 医生,下周一要做手术了,这周末请转 XXXX 元到这个账号 XXXXXXX,谢谢。
A 医生立马就上报了医务科,医务科表示第一次接到这种情况的报告,然后报警了。
最后医院做了一系列工作,加强医务人员、患者的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
事后,我细细想来,惊出一身冷汗。
我们医院一年就有近千台大型手术。这还只是口腔癌,全身肿瘤中患病率不高的口腔癌而已,还有更多更可怕的肿瘤疾病。
这个情况是第一次吗?
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事情,每天悄悄地在重病患者中发生?
换我家人做大手术,换我接到这种短信,我有没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勇气,去和医生沟通?
这是一个个看似简单,实则对人性、对患者脆弱的心理防线把握得异常狠准的骗局。
自那之后,我开始留意医院里面可能发生的骗术,并把他们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刚到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的朱先生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说他是负责朱先生接下来的治疗的医生,但目前手术时间排得很紧,朱先生的病情需要跟上级领导汇报一下。
对方希望朱先生能拿出点「诚意」,科室会派最好的医生为他手术。随后,对方给了一个账号,要他打 5000 元进去。
朱先生当然不会怀疑,按对方的要求打了款。
事后,家属到科室打听,才发现医院根本就没有这位「领导」。
骗子通过医院蹲点、偷听等手段,获得他人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抓住现在一些患者对医院或医生的不信任心理,冒充医生向患者索要「关照费」。
医院的医护人员虽然都有公开的名单榜,患者的主治医生也有详细的分配。但患者遇到这类电话时,往往第一反应却并非是与医院沟通。
要破除这类骗术,医生应该在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跟病人讲清楚后续的流程,住院的细节,帮助病人顺利入院。
而遇到此类情况的患者,也应该第一时间向医院的医护人员核实。
朱先生带孩子去城里医院看病,在车上碰到了一位老乡。下车后,老乡很热情地带着朱先生到医院排队挂号。
后来朱先生说孩子要做手术,要缴 5000 元。这位老乡又很热情地要去帮他排队缴费,朱先生看着孩子不方便,于是将钱给了老乡。
结果,老乡拿了钱就消失了……
骗子会从谈话中得知对方的籍贯、家庭背景等信息,然后与「老乡」相认。
然后利用患者生病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主动嘘寒问暖跑前跑后帮忙。取得对方一定的信任后,再假借缴费名义骗取对方的钱财。
老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在医院碰上这类过分热情的人,还是得多留个心眼。
医生开了住院证后,朱先生到住院窗口办手续。
然而床位已满,这让大老远赶来的朱先生焦急万分。
此时旁边一男子见机上前,声称自己在医院有关系,可帮他们直接住院,但要先交定金。
朱先生一听有门路可以立马住院,没多考虑就把钱交给了这个男子。
结果不出所料,男子再次消失了……
深谙套路的骗子通常会将目标瞄准那些从外地赶来看病的,而且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
然后以「有关系」、「走后门」等理由,骗取患者的定金,好处费等。
一床难求的现实确实令人无奈,可因此放松警惕,落入骗子圈套就真是雪上加霜了。
朱先生带病重母亲看病,在门诊遇到一男子,自称是某医药研究所驻 XX 办事处的研发人员,正好来医院签订药品供应合同。
该男子称,该药是目前最新研发出来针对肿瘤、尿毒症等多种疑难杂症有特效,目前在上市销售前还处于成本价销售。
见男子说得头头是道,产品看起来又正规有效,给母亲治病心切的朱先生便花数千元买了几盒。
朱先生随后拿着药问医生,可医生对这种所谓前沿的「特效药」闻所未闻。
他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上当了。
骗子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焦虑心理,向其推销「特效药」,以各种高科技的噱头骗人。
往往这些药品包装很精致,看起来很像「高档药」。
然而,这些药品通常都是三无产品,吃了甚至可能对人体有害。
实际上,如果换个场景,以上这些骗术简直幼稚得可笑。
可是,在医院这个特定的时间、特殊的场景,它传递的却是「你家人的命在我手上,不准声张,打钱」。
这其实不是诈骗,而是绑架!
我悲观地认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在面对这个情景时幸免。因为没有人愿意拿家人的安危,来测试这个骗局的真假。
还好,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有机会联合起来,去对抗原本无法单独对抗的恶势力。
我相信,让这些信息传播开来,就是对诈骗最好的打击。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