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再反复强调高血压有多么常见,谁周围的亲戚朋友找不出一个高血压的?很多成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体检、义诊,总是一查一大堆。据估计,只要寿命足够长,几乎所有人可能患高血压病 [1]。正是由于这个病如此普遍,每一个医疗骗子都想靠它捞上一笔,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外行都想对它侃侃而谈。
作为心血管专科医生,在此明确表示,基于最可靠的证据,(原发性)高血压几乎都需要终身服药。请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不要再听信那些谣言。
(以下提到的「高血压」如无特殊均指「原发性高血压」,即绝大多数人所患的类型)
高血压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发生在遍布全身的小动脉。简单说,就是小动脉们因为各种原因普遍挛缩、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失去弹性,使血流通过时遭遇更大的阻力,正常的压力已经不能让血液正常通过这些小动脉,血压就高起来了。
图 1 高血压本质上是小动脉不可逆的病态改变
关键是,这些变化是质变,是不可逆的!
当代几乎所有针对高血压病的正规治疗都基于药物,都是瞄准「控制」而去,而非「根治」。既然是控制,那就没有「疗程」之说,而是永远都边治疗、边评估、再调整。那些试图通过简单的方法,或者「几个疗程」,就宣称能「根治高血压」、「永不复发」的,都是骗人的。
有人问,为什么非得降压呢?简单来说,降压不是为了血压本身,而是要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因为如果血压长期控制得不好,异常升高的血压对全身各个器官都极具破坏性,尤其是心脏、大脑、肾脏、眼睛。这些损害的结果,都会严重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血压每上升 20 mmHg,死亡风险就会翻一番。
所以:
究竟需要将血压降低到多少才最好,这个因人、因病情而异,对于多数人,都是收缩压 140 mmHg 以下,舒张压 90 mmHg 以下。而对于 60 岁以上,或者同时罹患肾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又有各自不同的降压目标,具体遵从医嘱 [2]。
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运动、减肥、戒烟、低盐低脂饮食……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改善高血压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又出现了一种的观点,认为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可以避免吃药了。
这种说法过于乐观。
实际上,这些生活方式的效果远没有厉害到「治疗」高血压的程度。对于这些措施,都有很多的研究。我们把效果汇集成表格来看 [3]:
注意,表格中的降压效果,是不可以叠加的哦!也就是说,假使你做好了全部以上的项目,完全绿色健康地生活,也只可能让早期、轻度的高血压回归正常。
换句话说,我们建议胖的病人的减肥(尤其是减肚子),建议不要吃咸,建议每个人都多运动锻炼,这对病情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对于很多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仍然不够!
而且,假如不吃药,带着很高的血压去运动锻炼,也是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急症的!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相互配合,谨记!
极少数的以高血压为表现的疾病的确可以根治,比如早期的主动脉缩窄、嗜铬细胞瘤等等,做了手术也许就恢复了正常血压。但这是因为这些「高血压」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而这些原因可以根除,跟本文探讨的高血压完全不是一回事。
此外,早期、轻度的高血压,也许(仅仅是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加上良好的生活方式,能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甚至脱离降压药都能维持正常血压。
但具体到你的情况,未必是这样,还是要看效果,切莫自欺欺人。
有太多的高血压患者都是这样做出了大事:吃了一段时间降压药,量血压,看到血压正常了,就不再吃了,或者过一段时间又吃。
事实上,比起血压高,血压波动才是最有害的。
这种方式会导致血压剧烈的波动,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和调节能力比正常人差,血压的剧烈波动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被缓冲,这是非常危险的,其发生脑出血 / 脑梗塞的危险可以高达血压控制良好者的 6.2 倍 [4, 5]!
当代较新的降压药,规范使用的副作用都很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都没有问题。而擅自中断治疗或减量的后果很严重!
高血压需要一辈子吃药吗?这个问题其实难以一概而论,只能说,医生让你停,你才能停;医生让你减,你才能减。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终身服药都是难免的。但千万别觉得灰心,长期规范的治疗下,高血压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脱离了规范治疗的患者,才真是危机四伏。
参考文献:
[1] Vasan RS, Beiser A, Seshadri S, Larson MG, Kannel WB, D'Agostino RB, et al. Residual lifetime risk for developing 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women and me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A. 2002;287:1003-10.
[2] James PA, Oparil S, Carter BL, Cushman WC, Dennison-Himmelfarb C, Handler J, et al. 2014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report from the panel members appointed to the Eighth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JNC 8). JAMA. 2014;311:507-20.
[3]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Cushman WC, Green LA, Izzo JL, Jr.,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 JAMA. 2003;289:2560-72.
[4] Rothwell PM, Howard SC, Dolan E, O'Brien E, Dobson JE, Dahlof B,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 ma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 Lancet. 2010;375:895-905.
[5] Rothwell PM. Limitations of the usual blood-pressure hypothesis and importance of variability, instability, 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 Lancet. 2010;375:9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