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量血压选左手还是右手? 25 条医生最想告诉你的小知识

2020-07-22作者:丁香医生

日常生活中,最让人纠结的是真假难辨的健康知识。去医院就诊时,常常是患者太多、医生太少,每次看病都没时间细聊。

其实有很多靠谱实用的小知识,医生一直都想告诉你。

如果你还有其他小知识,也可以在【评论区】进行分享哦~

1. 量血压时,最好把左右手都测一下。

通常以高的那个为准。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血压值更准确。

2. 不建议靠喝红酒,保护心脑血管。

动物实验表明,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能对心脏有益。

但如果把有效剂量换算到人身上,相当于每天要喝 1000 升左右的红酒。这谁受得了?

而且,酒精伤肝且致癌。

3. 得糖尿病并不是因为糖吃多了。

糖尿病的病因很多,比如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因素等,跟吃糖没有必然联系。

但少糖少油的饮食,还是会降低发病的风险。

4. 无论哪种贫血,吃红枣、红糖都没用。

缺铁、缺乏维生素 B12 和叶酸、重金属(铅)、遗传…… 这些常见的贫血病因,吃它们都没法解决。

5. 打鼾不是睡得香。

打鼾是呼吸不畅导致的响声,严重打鼾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很危险,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6. 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很可能是中风征兆。

  • 一侧肢体麻木,活动不便;
  • 口角歪斜;
  • 说话不清;
  • 头晕头痛;
  • 昏睡,很难叫醒;
  • 甚至剧烈呕吐、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7. 先考虑从食物中摄取钙。

我国成年人推荐每日钙摄入量是 800~1000 毫克。

如果每天喝奶可以保证在 300 毫升以上,吃蔬菜 300~500 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再配合其他日常饮食,是可以达到推荐的量的,可以不用额外吃钙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8. 不要给 1 岁以下的宝宝喂蜂蜜。

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梭状杆菌,产生肉毒素。

小于 1 岁的宝宝肠道环境很脆弱,对毒素反应更敏感。吃了蜂蜜后容易中毒,出现严重症状。

9. 6 个月之内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喝水,1 岁以内的宝宝也不要吃盐。

因为母乳和婴儿配方食品里都有了。

10. 孩子也怕热,不用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

有一种冷,叫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觉得你冷;有一种「病」,叫做「穿衣强迫症」。

11. 宝宝感冒发烧,不要用酒精擦浴,也不要「捂汗」。

酒精擦浴可能引起酒精中毒。

捂得太紧,热坏了、脱水了,孩子只会病得更重。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12. 一天大便 3 次到一周大便 3 次,都是正常的。

只要便便的样子正常,别纠结次数。

13. 不管有没有高危因素,45 岁以上都应该去做一次肠镜检查。

一次检查,排除危险。

14. 骨折的病人,反而不太适合喝骨头汤。

因为它最补的不是钙,而是脂肪。骨折了行动不便,吃胖了反而增加负担。

想补钙,多吃深绿色蔬菜、豆制品和牛奶。

15. 强健膝盖,可以做一做靠墙静蹲。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就是像图片中的动作。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也不要内扣。蹲得多低,以膝盖不觉得痛为准。

坚持上半分钟左右,重复五六次。觉得累了就站起来。

16. 肥胖会增加肿瘤发病率。

研究证明,部分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会伴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幸运的是,和其它致癌因素相比,肥胖是一种可以逆转的致癌因素。管住嘴,迈开腿,控制好体重。

17. 不存在能防癌抗癌的食物。

大蒜、绿茶、秋葵等能防癌抗癌的说法,都没有经过科学考证。

如果吃某种食物就能一劳永逸、远离癌症,这样医院恐怕要开到菜场里了……

18. 宫颈糜烂不是病。

看到治宫颈糜烂的医生,最好掉头就走。因为「宫颈糜烂」不是病,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正常的生理改变。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19. 80 岁的老人也能有 20 颗健康的牙。 

不要再觉得「老掉牙」是宿命,只要你定期看牙医,坚持护牙。

20. 吃再多胶原蛋白也不能美容。

吃进去就成了氨基酸,并不能直接变成皮肤上的胶原蛋白。涂在脸上也没用,因为皮肤吸收不了这种大分子物质(蛋白质)。

好好吃饭多喝水,这才是皮肤变好的基础。

21. 防晒不仅能防止变黑,还能预防皮肤癌。

阳光中紫外线可能引发恶性皮肤肿瘤,所以,需要晒太阳,但别晒太狠。注意抹防晒霜。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2. 关灯玩手机、看电视、看电子书…… 对眼睛伤害更大。

既然关了灯,就安心睡觉吧。

23. 卡了鱼刺不要吞饭。

试着咳出来、夹出来,不行就去看医生。

24. 配一副合适的老花镜。

上了年纪,眼睛生理调节功能下降,会出现「老花」。

提高环境亮度,把手机字体调大,避免长时间连续看书看电视,都对眼睛好。

建议去正规医疗机构验光,配一副合适的老花镜。

25. 不要用指甲、掏耳勺、火柴棍等掏耳朵。

用指甲、掏耳勺、火柴棍或其它细棒状物,伸进耳道用力掏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鼓膜。

大部分人耳屎是可以自行排出的。

这些健康小常识,大家都掌握了吗?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身体健健康康!


这 25 条小知识,那个是你最意想不到的?【评论区】可进行留言~



本文经由 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硕士 魏玮 审核

责编:天线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转载自「丁香医生」公众号

相关文章

cover
很多人都听过「宫颈糜烂」这个词,不少女性更是闻之色变。一方面,「糜烂」的名头足够唬人。另一方面,受一些糟粕文化的影响,这四个字莫名其妙地和私生活不检点、滥交、浪荡……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于是,当「宫颈糜烂」这样的「诊断」忽然落在自己头上时,很多女性都会不知所措,在慌乱中急忙求医。用某搜索引擎去搜「宫颈糜烂」,会发现关联度最高的问题,都是疾病向的咨询:严重吗?怎么调理?吃什么药?图片来源:网络截图大家
cover
不少成年女性可能都有在某次体检中被诊断为宫颈糜烂的经历,接下来的恐怕就是输液、上药、甚至激光治疗。现在有不少推销宫颈糜烂治疗药物和手术的商家和机构,更有说法称,宫颈糜烂不治疗会导致宫颈癌。那宫颈糜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材里没有「宫颈糜烂」实际上,宫颈糜烂这个词,在 7 年前就已经从医学教材中消失了。我上学用的教材还是十多年前的版本,那时候的教科书上有「宫颈糜烂」的词条,认为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学改变
cover
前几天,我在来问医生上收到一个提问:一位女士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她得了宫颈糜烂,得治疗。她说她知道宫颈糜烂不是疾病,所以给医生说这不是病,这只是宫颈细胞的外翻,不用治。但医生指着阴道镜检查的图说,「怎么没烂,这不是都烂了吗?」于是她仍然很紧张,只好到来问医生上问我。关于「宫颈糜烂」的科普文章很多,我也说过很多次,所以我天真地认为「宫颈糜烂不是病」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听到呼声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
cover
虽然已经有大把详实而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告诉大家「宫颈糜烂」不是病,只是一种相对广泛存在的体征,大部分都是正常的生理性改变。然而还是挡不住各位娘娘小主们忧心忡忡地求助:我有「宫颈糜烂」,太可怕了!怎么办啊?看来,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不是几篇文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今天再来不厌其烦地说说关于宫颈糜烂的 4 个常见误区。误区一:「宫颈糜烂」会得癌?宫颈癌和「糜烂」的关系是:没有关系。所谓「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