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一味讨好,不会让你更幸福

2020-09-22作者:罗增铭

你有「讨好型人格」吗?

总是照顾别人的情绪,取悦别人,却忽略自己;
很难拒绝别人,万一做不到还会自责;
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别人,活得小心翼翼,却又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些所有的讨好行为,它们的内在逻辑就是:我是卑微的,我只有照顾好别人的感受,才能被爱。

然而,一味讨好,并不会让你更幸福。

一、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其实是没有了自我

其实,心理学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个概念。与它类似的,是「讨好者」和「高自我监控型人格」。

心理学家 Braiker, H 将 「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 的个体称之为讨好者(people-pleaser)。

这个特质总是在不自觉地取悦着其他人,别人的事情似乎永远是最紧急、最重要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提出了一个比喻:洋葱型人格(学名叫 「高自我监控型人格」)。

这类人就像一颗洋葱,当你一层层地剥开它,会发现没有内核,没有本质的自我存在。

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社会规范和所处情境对他们的期望。

所谓的讨好型人格也是一样,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

二、讨好型人格的 3 个典型特征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对不起,我做得不好」——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

他人有任何一丝不悦,讨好型的人都能及时地捕捉到,非常敏感。

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情商高的表现。而事实是,有时这种觉察,仅仅是 「自以为觉察」,是一种过度解读。

因为他们的内心存在一个不合理的预设: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

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为了维持住别人对他们的良好印象,他们时刻提高警惕,关注他人。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讨好者在与别人的关系里,会自动把自己放在满足别人的位置上。

2.「我害怕说不」——既不敢请求,又不敢拒绝

讨好型的人,内心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当给别人添麻烦时,他们会极度愧疚,尽管别人并不在意;当他们获得帮助时,往往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

面对他人提出的各种要求,包括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照单全收。

因为他们害怕一旦拒绝掉别人,别人会对他们不满,对他们有很差的评价。

如果真的拒绝了,他们也会反复地给别人道歉,为的是试图消灭掉别人的差评和不满。

3.「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还不听我的」——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者的每一次的付出和忍让,并不是完全心甘情愿的,而是在心底深处期待回报: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对你那么好,我一直都尽心尽力照顾你,你就应该…

如果遭遇了拒绝,他们会生气,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所亏欠。

这是典型的缺乏原则和界限的表现。

三、可以讨好别人,也要取悦自己

讨好者一方面忍不住讨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这种强烈的自我冲突,才是痛苦的根源。

别再苛责自己的讨好行为,让自己陷进痛苦、委屈的泥潭里了。

正如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认为,面对自己的人格特性:最有效的态度,是灵活的自我监控。

讨好,可以当成我们寻求某些关系的策略。把主动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什么情境下需要讨好,什么情境下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如果你为了自己的需求去讨好、迎合别人,然后又为此感到很憋屈、很压抑,甚至想改变,那么,试着停止你的自我攻击,然后好好思考一下:

讨好的对象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失去了这个关系对你影响大吗?
你能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吗?


如果你确定能为后果负责,那么你可以坚持自己的选择,站起来说 「不」,不再讨好对方。

放轻松,拒绝别人并没有错,所有的付出和让步都是有底线的,你的不舒服就是警醒自己的信号。别为了满足别人透支自己,要不然你只会吸引越来越多的 「吸血鬼」。

尊重自己的意愿,把这种不愿妥协的能量释放出来。

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好好爱自己。

当你足够爱自己了,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好关系,不是讨好出来的,而是平等的,是用爱滋养出来的。

如此,你才能更幸福。


作者:罗增铭


本文经由 四川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周晓波 审核

参考文献:

[1] Brian R.Little[加], 黄珏苹[译], 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 [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 Braiker, H, The disease to please: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 [M], McGraw-HillProfessional. 2002

[3] 肖崇好,自我监控理论评价 [J], 心理科学,2005,28(4):1010-1013

[4] 马晓辉,大学生讨好型人格关系模型分析 [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50-51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相关文章

cover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我消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必然伴随着心灵和肉体层面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有人把抑郁症称为 「心灵感冒」,其实有很强的误导性,「感冒」 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疗都能好,可抑郁症全然不是这样,有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区分敌我,自己攻击自己。有时它像开启了情绪 「凋亡」 模式,也就是一种 「自我毁灭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会走向灭亡。
cover
抑郁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未曾得到过父母 「不计回报的爱」,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表现的优秀,有没有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讨好别人,以免被攻击。时间久了,他们会把各种高标准、严要求内化于心,甚至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一起指责自己,他们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不然就有被抛弃的感觉。每次分析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几乎都能挖掘到很多童年创伤,有时是父母忽视(从
cover
1、不断压抑自己,可能逐渐形成严厉的超我[1]: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
cover
在大家的留言中我发现了一个出镜率很高的问题 ——越是问题肌肤,越是要化妆,但结果却是导致皮肤越来越糟。化妆时吃力不讨好就算了,卸妆也格外麻烦。皮肤瑕疵多,上了这么多层化妆品,不得好好洗洗?我们担心清洁不够会堵塞毛孔,或者单纯地只是不喜欢某些产品的肤感,就会倾向于选择清洁力极强的产品,或是增加清洁步骤。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卸妆过度」这件事儿??????看完视频的你,明白了吗?科学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