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未曾得到过父母 「不计回报的爱」,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表现的优秀,有没有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讨好别人,以免被攻击。时间久了,他们会把各种高标准、严要求内化于心,甚至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一起指责自己,他们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不然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每次分析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几乎都能挖掘到很多童年创伤,有时是父母忽视(从小就到寄宿学校),有时是过度关注;有时是言语辱骂,有时是肢体冲突。这些或多或少都对个人心理产生着影响,所以体会到 「原生家庭」 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但继续聊下去,难免陷入一种困境 —— 时间不可逆,童年无法重新来过,分析这些又有何用?好像在现实层面于事无补,只会增加人们对父母的恨意。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陷入到 「原生家庭宿命论」 当中,甚至逐渐演变为与血型、星座相类似的标签。
原生家庭论的确启蒙了人们的独立意识,能够让抑郁者从自我攻击中适当地解脱出来,认识到得了抑郁不是自己的错,也有父母或周围环境的原因,另外也令不少为人父母者开始反思育儿方式。
但要警惕不要陷入唯 「原生家庭」 论,这显然无益于患者。任何一种理论成立都是有条件限制的,除了家庭或先天的部分,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的情绪和认知是流动变化的,后天环境和境遇也无时不刻地对我们产生着影响。
纠结过去不如关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