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类风湿关节炎是什么?

2015-10-12作者:丁香医生

【插图】类风湿关节炎小科普-900.jpg


每年的 10 月 12 日是世界骨关节炎日。

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 100 多种类型,按发病机理划分最常见的是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两种。

50 岁以上的人里,有一半会患有骨关节炎,65 岁以上人群有这个问题的人更达到九成之高!我们在早前的文章《膝盖总是疼,可要怎么办》 详细地介绍过这个病,点进去就能看到了。

我们今天重点跟大家介绍的是类风湿关节炎。

与骨关节炎不同的是,类风湿关节炎可影响全身健康,让人出现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妇女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是男人的三倍,35~50 岁是该病的好发年龄段。


类风湿关节炎的 4 个事实

事实 1: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系统疾病,天气不是病因也不是治疗手段。

事实 2: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治愈,号称可以治愈的都是骗子,但积极的治疗可以防止致残。

事实 3: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病,会伴随终身,但不致命。

事实 4:类风湿关节炎需要到风湿免疫科就诊,一般大型三甲医院都有风湿免疫科,对于没有开设风湿免疫的医院,可以到肾内科就诊。

4 个主要症状

症状 1:关节僵硬

关节运动障碍,活动受限。其中「晨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志性症状之一。

症状 2:肿胀

关节腔积液导致关节肿胀。

症状 3:疼痛

关节腔内的炎症导致其敏感而脆弱。持续的关节炎症导致关节破坏,引起疼痛。

症状 4:发红发热

关节处的皮肤会比周围皮肤更红更热。

7 个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关节:

【插图】类风湿关节炎小科普-600.jpg

7 个诊断依据:

依据 1:晨僵时间长

关节内及周围出现「晨僵」,即早上起床以后活动受限特别严重,好像这个人「僵」住一样,时间持续至少 1 小时。

依据 2:波及范围广

至少有 3 个关节同时出现肿胀或积液。

依据 3:侵犯小关节

腕、掌指或指间关节中至少有 1 个部位出现肿胀。

依据 4:分布呈对称

对称性肿胀(软组织)。

依据 5:类风湿结节

身体多处小关节出现类风湿结节。

依据 6:血液学异常

血液检查中出现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

依据 7:X 影像变化

疾病晚期出现典型 X 光片改变,表现为手、腕及关节周围的骨质破坏。

符合以上 7 项中的 4 项可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就诊前的 5 项准备

准备 1:个人证件

医保卡、身份证这些都必不可少;

准备 2:病史资料

携带病史记录以及您目前所服用药物的信息;

准备 3:了解医院位置

了解医院位置及交通情况,计算好时间;

准备 4:了解你的医生

了解医生的专业所长、出诊时间;

准备 5:了解就诊流程

医生一般会让你描述相关的病情和症状,然后会根据情况开检查(验血和拍片),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得出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猫羯座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相关文章

cover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的反反复复,使每个 RA 患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一些患者的缓解期较长,RA 活动不活跃,所以在这个时期很少有或者没有 RA 的症状。而那些处于 RA 活跃期的患者,则会持续有比较严重的不适症状。类风湿关节炎会累及身体的不同部位,最常受累的就是关节部位。同时,关节炎症也会随着疾病的发生而发展。炎症是机体对感染或者其他威胁的自然应答,但 RA 属于非特异
cover
我们经常告诉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跟随患者一生的时间。这听起来有点令人沮丧,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患者一起面对疾病的不只是医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会比医生与患者相处的更久、更紧密,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医生的专业治疗。丁香医生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准备了几个小建议,希望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有帮助:应该做这些1. 了解首先要有走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世界的意
cover
手指疼痛该如何应对呢?在健康头条给答案前,请大家先想想自己的具体情况:最近有没有过度使用?比如长时间使用键盘、鼠标、手机等。手指疼痛前有没有受过外伤?比如被锤子砸到、篮球撞到、被门夹到等。手指疼痛多长时间了?刚出现的,还是疼痛很久了?除了手指疼痛,还有没有其他异常?比如手指感觉异常、红肿、无法弯曲等。手指疼痛怎么办?思考上面这些情况不能马上解决疼痛问题,但能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对于
cover
我们知道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跟随患者一生,这或许听起来有点令人沮丧,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这里特别要提到,与他一起面对疾病的不只是医生,还有他的家属和朋友。从亲朋好友那获得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医生的专业治疗。 作为家属,你可能需要这 11 个小建议。 1. 培养自己愿意了解疾病知识的意愿 首先,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