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的白霜分为两大类,这两大类白霜的形成机制完全不同。其中一种叫脂霜,另一种叫糖霜。
糖霜的主要成分就是糖。它的形成往往是巧克力在短时间经历剧烈升温导致的。比如,把在冰箱里冷藏的巧克力直接拿到室温,就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除了升温,将巧克力置于非常潮湿的环境下,也会在表面出现小水滴,导致糖霜的形成。
比起糖霜,脂霜更加常见,对于巧克力品质也是更大的威胁。它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
对于脂霜的形成,目前有两种理论。
第一个理论是「相分离理论」,认为那些巧克力中存在的少量「低熔点可可脂」是导致脂霜的罪魁祸首。在保存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低熔点的可可脂会融化。脂肪融化之后体积会变大,挤占更多空间,而脂肪周围的其他物质还是固体。于是,这些脂肪就会从晶体间的空隙中被「挤压」到巧克力表面来,在表面结晶形成脂霜。
第二个理论是「多晶转变理论」,用来解释长时间储存中脂霜的形成,也就是说,结出白霜的巧克力才是它最终的稳定形态。
总之,无论是结了糖霜还是脂霜,巧克力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只不过它的口感可能会有下降,而且看上去也不那么好看了。
如果没有按照正确方法保存巧克力,结霜倒不是大问题。巧克力中的脂肪发生氧化,或者在吸水后达到霉菌存活条件导致发霉,都会严重影响健康,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在存放巧克力时要注意避光保存,并避免存放在过于潮湿或温度过高的环境下。
另外,生巧克力和松露巧克力由于添加了大量奶油等水分含量高的配料,变质和受到微生物侵染的机会会大很多。建议密封冷藏保存,并在 2 周内尽快食用完毕。
如果发现巧克力有油脂酸败气味,或者质地发生较大改变(比如变成易碎的粉末状),又或者出现发霉的迹象,说明已经变质了,这种情况就不能再吃了。
本文经由食品研发工程师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食品加工工程硕士——钱程 审核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监制:Kiki
转载、编译: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