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小朋友出生一个月内,反复出现喷射性呕吐,一定要想到这个病……

2021-07-12作者:颜国志

小朋友刚出生,本来一家欢喜,结果还没 「满月」,就反复出现喷射性呕吐,也就是喂奶后,刚开始只是出现溢奶,再后来就出现喷射性地吐出来,喂啥吐啥,小孩子也体重增加不明显。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务必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很有可能不是你喂奶的姿势不对,不是喂奶后拍打嗝不够,也不一定是胃肠炎,而很有可能是这个病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是小婴儿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由于幽门(胃的出口部)肥厚导致的,男女发病比例 4:1~6:1,绝大多数病例出生 3~5 周出现症状,极少数 12 周后才出现症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喂奶后 10~30 min 左右剧烈呕吐,呈喷射状。

虽然它的病因并不明确,但目前研究认为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 早产
  • 环境因素 比如,妈妈在怀孕期间吸烟会使 IHPS 风险增加 1.5~2 倍。
  • 遗传因素 IHPS 风险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也就是父母如果曾患 IHPS 的病史,小朋友患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 大环内酯类药物 研究表明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可增加 IHPS 的风险,尤其是用于不足 2 周的婴儿时。

 临床上,典型的三联征为:喷射性呕吐、体检可见为蠕动波、上腹部触到橄榄状包块。

一旦怀疑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首选检查就是超声检查。超声上最典型的为幽门横切面看到 「靶环」 征,纵切时呈长轨征或称为 「宫颈征」。

然后超声医生会做好以下数据的测量:幽门肌厚度、幽门肌长度和幽门直径。目前认为超过以下正常值上限,超声就可以做出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的诊断:

除非体检和超声检查不能确诊,但又不能排除 IHPS,我们会建议上消化道造影,必要时胃镜检查。否则,一般情况下,超声检查可以做出大部分的诊断。

一旦确诊,就要儿科医生评估,采取合适的方式治疗,包括内科保守和外科手术治疗,但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式。目前手术方式有很多种,预后都不错。所以,即使是确诊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父母们也无需过度紧张和焦虑。

PS: 影像专业的问题,找专业的医生!颜医生 —— 您身边触手可及的家庭医生!愿您平安!~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cover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密切相关,又近在你我身边,是大约半数中国人都存在的感染,在健康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关注到幽门螺杆菌也是顺理成章。同时,幽门螺杆菌的新研究层出不穷,旧观念不断受到冲击,知识点未必都能及时更新。围绕着幽门螺杆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误区可能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治疗幽门螺杆菌期间要换特制牙膏要给小朋友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接吻、共餐导致幽门螺杆菌传播……这些错误认识,或许
cover
最近,市面上经常可以看见一种号称可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牙膏,价格上也比普通牙膏贵上一大截,但其实这种牙膏根本起不到治疗作用。抗幽门螺杆菌牙膏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以前对幽门螺杆菌有些错误认识。上世纪 90 年代,人们在口腔中检出了幽门螺杆菌,于是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后来研究者才搞明白,之所以检出那么多口腔幽门螺杆菌,是因为检测手段局限,出现了识别错误。其实只有少
cover
幽门螺杆菌是很多胃病的罪魁祸首。据统计,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高,城市有 47%,几乎是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农村更是达到 66%。而在网上,时长有文章将幽门螺杆菌和胃癌挂靠在一起,不少闻癌色变的朋友们开始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如果你或家人查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家中又有婴幼儿宝宝,搞清楚下面这 5 大问题,会更安心一些。怎么就染上了幽门螺杆菌?网上「一人得胃病,传染给全家」的说法,有些唬人,但
cover
中国是胃癌大国,每年胃癌发病和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都接近于全球的半数。如何行之有效减少胃癌发生,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在刚刚出炉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有两条陈述获得了最统一的专家共识推荐:1.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2. 应提高公众对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预防胃癌的知晓度。对付幽门螺杆菌感染,医疗界与公众各司其职。医生们研究怎么更好地治疗幽门螺杆菌。大家除了按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