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成人呕吐,怎么办?

2015-03-07作者:吕昌昊 (奥利宝)

19-呕吐.png

呕吐时还会有哪些表现?

呕吐是个很常见的症状,大多呕吐发生前常有恶心。呕吐物可能仅是胃内没有消化的食物,也可能是同时有血块或者未消化的食物混着血液。

呕吐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原因可能是晕车、醉酒、胃肠炎、孕吐、食物中毒、食物过敏、胃食管反流、偏头痛等。与此同时,呕吐还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脑出血、中风、阑尾炎、肠梗阻、胃溃疡、癌症等。[1]

呕吐了,该怎么办?

1. 保持呼吸通畅

呕吐时及呕吐后应坐着或者侧躺着,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呛咳甚至窒息。

2. 这些情况,马上去医院或者拨打 120 [1]

  • 呕吐物为鲜红色或者咖啡色:这种情况说明存在胃部或者其他部位的出血,一定要警惕。

  • 呕吐量特别大引起脱水:可口服补液盐后前往急诊室。

  • 24 小时前头部受过伤:此时可能是脑出血引起的呕吐。

  • 怀疑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

  • 呕吐超过 24 小时。

  • 无法进食、饮水超过 12 小时。

  • 头痛或者脖子僵硬。

  • 没有小便的时间超过 8 个小时。

  • 腹痛剧烈。

  • 一天中呕吐次数超过 3 次。

3. 注意补水、饮食 [2]

呕吐可能导致水、钠等物质丢失。如果是晕车、醉酒引起的呕吐或者在医生确定无大碍的情况下,呕吐后应注意喝一些口服补液盐(一种糖盐水)。呕吐后可能有轻度的胃部不适,因此进食时应注意少量多餐。

如何预防呕吐?

呕吐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晕车、食物中毒导致的呕吐,可以从下面这些点预防。

1. 预防晕车呕吐

乘车前不要饿肚子,或吃得太饱;选择车中部的座位;看车的运行方向,不要在车上阅读;可以戴耳机听音乐,分散注意力。另外,也可以在乘车前服用晕车药。

2. 预防食物中毒 [3]

  • 保证食物来源的安全:切勿购买和食用腐败变质、过期、来源不明的食品,不要吃发芽的马铃薯、野生蘑菇、河豚鱼等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

  • 注意食物制作过程:保持厨房环境和餐具的清洁卫生;肉及家禽在冷冻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调前充分解冻;彻底加热食品,特别是肉、奶、蛋及其制品,四季豆、豆浆等应烧熟煮透;经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购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彻底加热。食物中心温度须达到 70 ℃,并至少维持 2 分钟。

  • 注意食物贮存:烹调后的食品应在 2 小时内食用,未吃完的可以放冰箱低温保存。食品要贮存在密封容器内,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新鲜食物和剩余食物不要混放。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lm.nih.gov/medlineplus/nauseaandvomiting.html

[2] http://dxy.com/faq/4866

[3] http://dxy.com/column/4658

作者:奥利宝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制作:一颗星

相关文章

cover
孩子晕车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常常在旅途颠簸中发生呕吐和其他不适。爸爸妈妈们既心疼又无奈,他们在求助医生时往往会问:「孩子晕车怎么办?」「怎么避免晕车呢?」「孩子能吃晕车药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了解下关于「晕车」的方方面面。「晕车症」是什么?晕车症学名叫晕动病,也叫运动病,指乘坐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出现眩晕、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晕动病是一种常见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发生。为什么会晕车
cover
如果没猜错,在坐的各位 100% 都吐?过。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特别容易呕吐:· 有人坐车,想吐;· 有人玩儿过山车,想吐;· 有人喝酒喝多了,想吐;· 有人吃撑了,想吐;· 有人饿过头了,想吐;· 有人吃了口鱼腥草,想吐;· 有人看到重口味图片,想吐;我们不是站在最顶端的生物吗?为什么这么脆弱!?其实啊,正是有了恶心呕吐的本领,人类才能续命到今天。呕吐,是身体在救你的命危险危险危险,好久不见天天
cover
近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美国蓝铃(Blue Bell)公司的冰淇淋产品检出李斯特菌,并且已经导致 8 人因感染就医、3 人死亡。而这种冰淇淋去年也已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四川、黑龙江等地都有销售。李斯特菌,也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还很陌生。可是,据 2010 年的《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报道,我国 13 个省的食品安全监测中李斯特菌的检出率为 3.7%,其中生肉产品的检出率最高。由于微生物感染而导
cover
已经到五一小长假啦。为平安健康地享受美丽的春天以及与亲友欢聚的美好时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今年五一假日期间,要重点做好新冠肺炎、诺如病毒肠炎、手足口病、蜱传播疾病、动物传播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与防范。新冠肺炎: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做好自我防护,坚持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旅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 预防注意事项 ●1.当前境外多国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