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1980 年「社交恐惧症」这个病名出现在当时权威的 DSM-III 诊断手册上,关于「性格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这是「社交恐惧症」的大名)关系的争论就没停过。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一直在变化,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
最近一次变化发生在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 DSM-5 中。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定义是:「持续的害怕、焦虑或回避,长达至少 6 个月」。
有人认为,精神科医生真是丧心病狂,非要把天生的性格特点描述成一种精神障碍,给它贴上负面标签;还有一些人猜测,「性格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可能是一回事,只是程度的问题。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目前的精神心理学界的研究结果看,总地来说,有这么几点:
并不是所有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天生内向。
患者们只是被自己对社交的恐惧限制住了,在病情控制前,没办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当他们渡过难关,又能重新回到众人瞩目的舞台中心、开心地参加各种聚会。
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是有区别的:
事实上,内向者不见得会觉得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好」,但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并不会正面评价自己的特点。
社交焦虑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体会过,但一过性的表现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被诊断为「有病」。
想想看,假如每个天生内向的人都有必要「治疗一番」,那将会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况且,也从来没有人或者机构有权利规定,到底哪种性格才是「正常」的。
但是,反复出现社交焦虑症状的人,的确很痛苦,假如我们把诊断标准定得太高,可能会让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社交焦虑带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触发的害怕、担心、压抑、尴尬、受到羞辱的感觉。焦虑不安的感觉给经历者带来巨大的心理上的痛苦,为了避免那种强烈的害怕和不安,他们会回避之前让他们有过此类体验的情境。
当一个人的社交焦虑严重到某个程度,就会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这个「严重程度」的规定自然而然会影响到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率。根据不同版本的「严重程度」的定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群发病率的变化范围可以从低于 2% 到高达 20% 以上。
那么,轻微的社交焦虑和内向性格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从目前研究结果看,不管从程度上,还是本质上,这两者都不是一回事。
一方面,假如「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只是程度上的差异,那么所有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应该首先性格内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性格内向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大约仅仅占总患者数的一半。
那么性格内向的人就会体会到社交焦虑吗?也不是,七成的内向者并不觉得社交是件令人害怕、不安或者有压力的事,他们只是不那么愿意多跟人接触。
另一方面,从本质看,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要点中包含一些内向性格不普遍具有的特质:
内向这种特点,一点错儿都没有!
内向的性格有自己的优势,它不需要治疗;需要治疗和干预的,是程度严重到影响生活的社交焦虑。
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