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是宝宝思维发展的有利工具。0~3 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对宝宝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入和适当的引导,可以为宝宝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在这个时期,总有一些宝宝的表现让妈妈们担心。
女儿总是自言自语,咿咿吖吖,家里人都不知道她说什么。
去上早教,其他小朋友都和老师互动,我家宝宝什么都懂,就是不肯说。
明明天天读故事,明明看到什么都教宝宝学着说,明明家里从早到晚都在放故事机,怎么宝宝就是「金口难开」?
除了生理因素和个体差异,导致宝宝「金口难开」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在教宝宝说话时碰了下面这五个雷区。
雷区一:当宝宝用简单的手势向你比划,你立刻心领神会,「旨」到即办。
妈妈的「心有灵犀」,证明了对宝宝的需求的热枕反馈,这固然很必要。但是,如果一直对宝宝的肢体动作迅速理解,并马上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可能就懒得用说话来表达需求了。
正确做法:当宝宝再用手势比划一个他已经会说的词的时候,假装不明白,试着引导宝宝说出他的需求。这样做可以给宝宝一个机会,让他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例如,当宝宝伸手要桌上的苹果,可以问他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你想要什么,苹果还是杯子(杯子在苹果旁边)?」
这里注意引导宝宝用语言的方式要适当,切忌矫枉过正,命令或强迫宝宝使用语言,比如:「我不明白你什么意思,你说出来,说『我要苹果』」。如果一定要坚持让宝宝说出来才肯帮助他,宝宝可能会产生「如果我不会说,妈妈就不爱我了」的感受。
「爱是有条件的」,这对宝宝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雷区二:宝宝开口模仿你说话时,总是立即纠正宝宝的发音。
发音从不清楚到清楚、不准确到准确,是宝宝「学说话」的必经过程。然而,假如总是逮到机会就要纠正发音,生怕孩子「说错话」的话,那也有点太过了。如果你一直是这样做的,请静下心来想一想:对于让宝宝「发音正确」这件事,你自己是否太过焦虑了呢?
事实上,在语言发展的最初阶段,「他想说」才是首要目标,而「说得好」则是进阶目标。
正确做法:不管宝宝的发音如何,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和鼓励。比如如果宝宝说:「屏狗」,你可以说「苹果,你想要苹果,说得很好。」让宝宝对开口说话这件事有兴趣,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开口说话。另外切忌因为觉得好玩儿而重复宝宝错误的发音。
雷区三:妈妈和宝宝的说话方式不匹配宝宝的理解水平。
有的妈妈得知「跟宝宝说幼稚的叠词不好」,就尽量用成年人对话的方式来跟宝宝说话。甚至更过度地,像朗读艰深晦涩的专著似的,故意使用很多书面用语。
遗憾的是,在 0~3 岁阶段这样做,并不能让宝宝更善于表达;对宝宝来说,没有动作、表情、语气辅助的长句,信息量太大,难以理解。你想啊,假如宝宝理解起来都困难,那么信息的输入就是无效的,就谈不上模仿和学习了。
正确做法:当宝宝刚会说话时,和宝宝交流尽量放慢语速、使用短句,并使用肢体语言或食物、图片配合,帮助宝宝建立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流过程更符合宝宝的理解水平,让宝宝可以和你「愉快地交流」。
雷区四:缺乏耐心,容易发脾气,让宝宝害怕和你聊天。
比如,当你已经教过宝宝很多次「帮忙递双筷子」这句话时,宝宝还是听不明白,于是就冲宝宝发火:「宝宝,妈妈昨天不是教过你了,筷子啊,在这里啊!」对于宝宝来说,眼下最需要的是你的耐心。
现在大部分妈妈都已经很注重「积极教育」的理念,基本上不会出言伤害宝宝的自尊心。可是语音语调中的情绪也会让宝宝对于和你沟通这件事有所畏惧,严重时还会产生自卑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对宝宝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害。
正确做法:就算心里着急,也不能把情绪带给孩子。在上面的情境中,你可以带宝宝走过去,跟宝宝说:「宝宝,这是筷子,妈妈放在这里,下次拿给妈妈好吗?」
雷区五:频繁提问测试宝宝会不会
「我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这是几?」「这个小动物叫什么?」「找找北极熊在哪里?」这些像考试一样的问题不宜过多使用。我见过一个 2 岁宝妈和宝宝互动,在用纸板搭桥的时候指着纸板问他:「这是什么?」宝宝看了看,走了。我问妈妈,他之前接触过纸箱吗?妈妈想了想说:「好像没有...」妈妈只是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然而在宝宝看来,妈妈已经知道答案了,还故意问他,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频繁使用容易让孩子抵触。
正确做法:0~3 岁期间尽量多给孩子用自然的方式提供信息,比如:「这里有很多纸箱和纸板。」或者当孩子看着你的衣服的时候,可以说:「我的衣服是蓝色的,上面还有一只北极熊」。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摸一摸北极熊,妈妈也可以摸一摸,然后说:「北极熊毛绒绒的。」
如果一定想测试一下孩子的程度,可以使用委婉自然的方式,比如和孩子玩积木的时候问他:「我需要 2 块蓝色的,你能帮我拿一个吗?」,而不是举起一块蓝色的积木,问「这是什么颜色的?」
除了避免触碰上面这五个雷区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宝宝说话时运用下面这三招,让宝宝的语言发展更上一层楼。
招数一:在同一频道上交流,保持谈话兴趣
和宝宝的对话在同一频道上,就是和宝宝交流当下情景相关联的话题,这是保持亲子互动的前提。
例如,曾有一个妈妈向我求助,她说她家宝宝怎么也记不住日常水果蔬菜名。
我建议她多带宝宝去逛逛超市,那里蔬菜水果的品种很多,又很集中。更重要的是,宝宝伸手触摸到实物,除了听妈妈说,触感和嗅觉也会加深语言的记忆。
果然,去了几次超市,她家宝宝就基本记住了大部分蔬菜瓜果的名字。
招数二:理解宝宝的语言模式,制造宝宝发声的机会
当宝宝会用「咿、呀、哈、呜」等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时,恰恰就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
当他们表达要人抱、要喝奶或想拿某一样东西时,妈妈趁机替他们把这些愿望用简单的词语说出来。
天天重复,宝宝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强化这些语言,宝宝的发音也会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
招数三:自然地聊聊常见物品的名称、特征、功能
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品都可以是宝宝的玩具,包括浴球、肥皂、勺子、铲子、水龙头、洗衣机、微波炉等等。比如洗澡的时候如果孩子盯着浴球看,可以说一说:「这是浴球(物品名称),可以摸一摸」,然后把宝宝的感官体验说出来:「浴球很轻,摸起来是粗糙的,有一点扎手。」最后如果宝宝在 2~3 岁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没问题了,依然对浴球感兴趣,可以进一步说说浴球的功能:「浴球是用来打泡泡的,看,我把浴液挤进去,再揉一揉,搓一搓,就变出好多泡泡了!」结合名称、特征(颜色、大小、长短、软硬、轻重、材质等)、功能三方面,就不怕没得聊了。
总之,创造一个和宝宝对话的情境,激发他说话的欲望。方法上掌握循序渐进,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由短到长。
当你成功避免了那些雷区,并用这三招「加成」时,宝宝就更容易主动张开「金口」啦。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 Giph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