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你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孕傻三年有科学依据」,其实是个坑!

2019-09-25作者:樊尚华

shutterstock_639846406.jpg

最近两天发现,作为医生的我,微博,朋友圈都被与「一孕傻三年」这句话相关的文章给刷屏了——荷兰神经科学家 Elseline Hoekzema[1] 在 12 月 19 日的 Nature Neuro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讲述怀孕后大脑结构会发生改变的文章。

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发轰动效应。普通人在这一刻和科学前沿紧紧团结在了一起——这是罕见的。

我们的明星「大幂幂」也曾感叹:「一孕傻三年是成立的! 我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啊。我的傻主要体现在更加路痴,老爱忘东西。」

毕竟,女人都会担心自己因为怀孕而变傻,影响生活,妨碍工作。一部分男人则充满了优越感,这类人我们常常用一种医学上可以治愈但普通人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名来形容。

#你懂的 ↓ ↓ ↓

学术论文怎么和俗语有关?

因为这篇论文中说,初次怀孕可使大脑特定部位的灰质对称性减少,且白质不受影响,同时与记忆相关的海马也发生了萎缩。

灰质其实是脑、脊髓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地方,因为色泽灰暗,所以称为灰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怀孕会导致持久的灰质体积的减少,也就是说怀孕使女性大脑的解剖结构产生了持久的变化。

海马体积的缩小,在两年后是可以恢复的,其余部位的灰质却不能。

怀孕会使大脑萎缩耶!搞个大新闻!

所以在一些微博和公众号中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标题:「号外号外,『一孕傻三年』找到科学依据了!」

这么有爆点的标题先转后看,然而当看到充满了术语、翻译和试验图片的正文,普通人是不会去细读多想的——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人们许久,看到有「科学依据」就像捡到了宝贝。

可是,论文到底写了什么?

来,丁香园(微信号:dingxiangwang)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篇论文。

研究做了什么?第一步,研究人员找了 25 名打算怀孕的妇女做了颅脑 MRI 扫描,待她们分娩后和分娩 2 年后再次扫描。第二步,将分娩后的扫描结果与 20 位未怀孕的妇女,19 位有孩子的新手父亲,和 17 名没有孩子的男性的扫描结果做横向对比。

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经过对比,发现了灰质体积的变化。这个变化使妈妈们更好的适应母亲这个角色,促进产妇对自己的孩子敌对态度的降低和亲密程度的增高。

文章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选择的工具之一——fMRI 并不能直接测量神经活动,也无法深入到细节,这样得出的统计结果很可能是假阳性。此外,样本量也只有几十个,选择的还是高素质人群,拿这个试验来代表全人类讨论深远的意义,为时有些早。

就是个普通的、局限性明显队列研究,别人怎么就能在 Nature 系列期刊上发表?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以民间流传的「孕傻」为切入点,发现了从未被证实的「怀孕和脑部结构之间的联系」这片荒土,而且准确的定位在了「持久变化」这个关键词上——Nature 论文作者的眼光就是这样独到。

错误的传播比「孕傻」还可怕

研究论文就到此为止了。灰质体积萎缩不代表着这会导致孕妇智商和记忆力的降低。该研究也没有发现怀孕妇女和未怀孕妇女在记忆上有明显的差异。

虽然既往有很多关于怀孕对认知功能的研究,但基本都是从激素的角度来解释怀孕的影响 [2]。

这次的研究中也提到大脑结构的改变可能与激素相关,但并没有证实大脑结构、激素变化和孕期认知和记忆受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脑体积和智商、灰质萎缩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目前来看,不能理所当然地归纳成「脑萎缩了还能不傻吗」。

但是,「尚未被证实」并不能简单地和「不存在关系」划上等号。

所以,在论文和「孕傻」之间,在科学结论和「标题告诉你的结论」之间,有个叫做「逻辑链断了」的坑。

然后不明真相的普通人就被骗进去了。

而既有吸引力又极具煽动力的「一孕傻三年得到证实」在人云亦云中不断扩散,这坑也是越来越大。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报道?

学术切忌跟风,即使要紧随潮流,也需要我们运用理智的头脑,去伪存真,大浪淘沙。

毕竟科研是严谨的,学术是严肃的,需要我们亲自披挂上阵,阅读第一手文献,得出自己的结论,保留自己的意见。

互联网上,为了达到传播目的而被选择性加工的信息太多,从这些二手信息中,第一眼看到的,总是最吸引眼球的点。

不信?你看看丁香园这篇文章的标题(笑)。

不过我们要说的是,原始文献才是我们的组织啊!

学海无涯,医生尤其要紧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及时阅读文献,如抽丝剥茧般分析目的、探索方法、归纳结论、评价可靠性,与既往研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逻辑。有可靠证据支撑的完整逻辑,才能做出结论。

在有明确结论之前,面对劲爆的标题保持镇静,不乱传谣,则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

不贸然否定,不跟风盲从,这是科学的魅力。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参考文献:

Elseline Hoekzema, Erika Barba-Müller, Cristina Pozzobon, et al. Pregnancy leads to long-lasting changes in human brain structure [J]. Nat Neurosci. 2016 Dec 19. doi: 10.1038/nn.4458.

Hillerer, K.M., Jacobs, V.R., Fischer, T. & Aigner, L. The maternal brain: an organ with peripartal plasticity. Neural Plast. 2014, 574159 (2014).

相关文章

cover
最近,很多妈妈来跟丁香妈妈聊起怀孕之后的一些感受,都会有类似这样的疑虑:自从肚子里有了宝宝,感觉自己比以前更健忘了,找东西的时候要想好一阵,才能想起来放哪儿了。不是有「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吗?真的是这样吗?对于「一孕傻三年」的说法,相信妈妈们并不陌生。但怀孕真的就意味着「变笨」吗?真的有「孕傻」么?从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来看,确实有所谓「孕傻」的存在。但这个「傻」指的是认知能力方面,比如记忆力下降,内隐
cover
其实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正确的理解是怀孕及分娩后,孕妇及产妇自身体力及精力消耗大,需要考虑的事情较孕前变的更多。再加上产后照顾孩子、喂夜奶等原因,会存在休息不足的情况,长期处于疲惫状态,所以在做别的事情时候显得反应变慢,效率下降。那为什么是傻三年呢,简单来说因为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照顾起来相对逐渐轻松,精力上又逐渐恢复啦。
cover
在我国,疫苗分为计划内疫苗和计划外疫苗两大类:计划内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婴幼儿出生后必须要进行接种,接种计划内疫苗是免费的。计划内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共 7 种疫苗。推荐接种时间如下: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1 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2 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3 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
cover
给宝宝吃药打针,可能是家家户户的难题。打疫苗更是如此,社区接种疫苗的地方,时时能听到让人心软、心碎却又忍俊不禁的哭声。妈妈群里还经常有为了打疫苗,宝宝和家长、医生斗智斗勇的笑话流传。为什么要让小可怜儿们受这种折磨呢?当然还是为了他们好。2 月龄起,开始密集接种疫苗每个宝宝都有一个疫苗接种本,这个本本指导家长给孩子打疫苗,也是记录孩子接种史的重要依据,孩子上幼儿园、上学都可能用到。很多家长拿到疫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