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脑动脉供血不足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脑动脉供血不足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李凯

    李凯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2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7日

    · 建议就诊, 脑供血不足是「隐形杀手」。
    · 脑供血不足好转后需要继续用药。
    · 避开危险因素,是预防脑供血不足的关键。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脑动脉供血不足是什么病?

    脑动脉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以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手脚瘫痪、言语障碍等[1]。

    治疗包括预防再发、早期干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去除病因,积极寻找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是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关键。同时,早期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减少脑卒中(即人们俗称的中风)的发生率[2]。

    脑动脉供血不足会对患者的身体和日常生活质量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发病后应积极治疗,尽量避免病情反复、加重。

    脑动脉供血不足有哪几种类型?

    可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慢性脑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老年人的好发病(一般指 50 周岁以上人群)。通常表现为反复出现头昏、头痛的症状,并且伴有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3]。
    2. 急性脑动脉供血不足:多是由于动脉血管腔狭窄、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高或者是微血栓形成等原因造成的,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脑组织坏死,出现脑梗死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4]。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脑动脉供血不足常见吗?

    常见。脑动脉供血不足是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 2/3 的中老年人存在慢性脑动脉供血不足[5]。

  • 症状

    脑动脉供血不足有什么表现?

    1. 运动功能失灵: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嘴歪、流口水、吐字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走路不稳、一侧肢体麻木或者无力、无法正常活动、不明原因的跌倒或者晕倒。
    2. 感觉功能障碍:常表现为面舌麻、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视物不清,突然的失明、眩晕、耳鸣、自发性疼痛。
    3. 精神意识异常:嗜睡、精神不振,这类症状也是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也有患者表现为失眠;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减退,如记不清最近发生的事情、找不到回家的路、算数总是算错等[6]。

    脑动脉供血不足会造成哪些后果?

    急性动脉脑供血不足会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7]。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脑梗死和老年痴呆症[6]。所以脑供血不足被称为「隐形杀手」。

  • 病因

    脑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常见发病原因?

    1. 血管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病都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当脑动脉、颈动脉等出现粥样硬化时,会使血液通路变窄,影响大脑正常血供。
      • 颈椎病:颈椎错位会压迫椎动脉,使之变得狭窄或发生痉挛,从而导致椎动脉无法正常向大脑供血。
    2. 血流动力学因素:收缩压超过 160 mmHg 时或舒张压压低于 80 mmHg 的时候,会引起大脑血流量的减少,从而无法保证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3. 血液成分的变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吸烟等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继而可导致脑供血不足[2]。
    4. 栓子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心房血栓脱落,容易随血流移动到脑部堵塞血管,造成脑动脉供血不足。

    脑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哪些人?

    脑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5];同时也好发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人群。

  • 诊断

    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需做哪些检查?

    1. 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地反映脑血流变化、脑缺血程度及范围,帮助医生推测病因及预测后续发展情况。虽然它是一项无创伤检查项目,检查方便,但因为其无法测量血管内径、血流量等,且存在人为误差,所以只能作为叫粗略的筛选方式[1]。
    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了解颅外脑血管有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显示血管内径,判断有无狭窄以及评估血流经过情况[2]。它适合作为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筛选方式之一,但它无法探查颅内血管的具体情况,且检查结果随操作者不同而存在波动。同样,它也是一种无创伤检查项目,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不适感。
    3. 磁共振血管造影:能直接观察血管的立体走行,准确测量血管内径,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及畸形。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患者只需要静躺在检查床上即可。
    4. 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是唯一可以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的检查手段。它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狭窄病因、部位及程度。在检查时,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

    脑动脉供血不足需要与哪些疾病区分开来?

    1.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多见于年轻人,发生在一侧肢体或身体某部位的一系列重复抽搐。大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的远端。通常患者有癫痫史。
    2. 内耳眩晕症:多见于中、青年伴有耳鸣者。发作时,会出现突然毫无征兆的眩晕、高音调耳鸣等。内耳眩晕症发作持续时间长,可以达到数天之后逐渐缓解。
    3. 晕厥发作:多见于年轻女性。包括神经调节反射性晕厥、直立性晕厥及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肺疾病所致的晕厥。晕厥持续时间多较短。
    4.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多发生在 50~80 岁人群。表现为不能形成新的记忆,记忆丧失的时间跨度可为数小时至数日、数周,偶尔达数年,但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正常[8,9]。
  • 治疗

    脑动脉供血不足怎么治疗?

    1. 首先控制一些自身的危险因素,比如降血压(日常进行血压监测,服用降压药等)、降血糖(监测血糖、服用降糖药等)、控制血脂(定期检查血脂、清淡饮食等)、戒烟戒酒。
    2. 当临床表现或辅助检查提示大脑有缺血 、缺氧表现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改善循环 、抗血小板聚集 、营养神经、脑细胞活化等治疗[2]。常用药物有:
      • 倍他司汀:可以帮助缓解眩晕、耳鸣症状。其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和头痛。需要注意的是,对本药过敏者、嗜铬细胞瘤患者、小儿禁用,存在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9]。
      • 氟桂利嗪(西比灵):可以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状态,改善脑循环。服用本药品时,应严格遵照医嘱服用,不要随意增减药量,当用药后出现疲惫症状并且逐步加重时,应该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量。存在抑郁症病史、帕金森氏病等锥体外系疾病的患者禁用此药,驾驶员和机械操作者慎用,以免发生意外[10]。
      • 胞二磷胆碱:可帮助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与氟桂利嗪合用,使脑血供得到改善。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给药,若出现血压下降、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11]。
      • 前列地尔: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作用。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存在严重心衰、妊娠或可能妊娠女性,对本药品过敏者禁用[12]。
    3. 手术治疗:适用于颈动脉有明确狭窄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超过 50%,无症状狭窄超过 70%,有可能需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或支架置入术[2]。

    具体选用哪些治疗方法,应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定夺。

    脑动脉供血不足好转后是否需要继续用药?

    脑动脉供血不足好转后需要继续用药,对病症的巩固治疗跟前期治疗意义一样重大。根据医嘱坚持规律用药,以稳定脑部血供。通常需要长期用药。

    脑动脉供血不足出院后是否需要复查?

    需要复查,复查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建议 1~2 个月复查一次。
    常规复查包括血压、心率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必要时需要复查相关影像学,例如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头颈部CT 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脑动脉供血不足会复发吗?

    如果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一直存在,或患者没有按时服药和复查,或者患者在生活习惯上没有多加注意,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复发[13]。

    脑动脉供血不足要去看哪个科?

    一般可至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若出现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说话困难、视物不清等情况应及时至急诊科就诊。

    image

  • 生活

    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1. 低脂饮食:少吃动物性脂肪,少吃油炸食品,少吃动物皮、动物内脏,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做菜时少放油。
    2. 低盐饮食: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少吃腌制菜、腌制肉等。
    3. 低糖饮食: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饼干等含糖的加工食品,如果体重超重,应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4. 高纤维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主要是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粮。
    5. 多优质蛋白饮食:尽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虾等。
    6. 避免饮酒。
    7. 规律饮食:注意三餐时间,尽量定时定量进餐[13]。

    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1. 戒烟限酒。
    2. 严格遵照医师指导,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擅自停药。
    3. 根据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和药物副作用。
    4. 患者需要学习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知识,了解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表现以及危害[13]。在病情加重时及时判断,立即就诊。
    5. 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防滑,防止跌倒。

    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能运动吗?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适量运动。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体情况,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13]。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和力量锻炼(如仰卧起坐、举重等)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家属需要注意什么?

    1. 督促患者规律用药和定期复查。
    2. 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与舒适,房间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冬季可通风 3 次,每次 15 分钟左右)。
    3. 为患者加强营养,保证丰富的膳食(如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保持食物种类多样化)。
    4. 关注患者的情绪,当患者出现过度担忧、焦虑、抑郁等情绪,及时开导患者,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
    5. 患者如厕、沐浴和出门时,家人多予以陪同,以防跌倒。
    6. 避免让患者长期卧床,如需长期卧床,应给予肢体按摩,防止血栓形成。
    7. 如果发现患者再度出现头晕、无力、头痛、肢体麻木和复视等情况,应陪同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 预防

    脑动脉供血不足如何预防?

    1. 控制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包括颈椎病、心力衰竭等。
    2. 定期体检,筛查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
    3. 戒烟、限酒。
    4. 避免久坐,经常运动锻炼。
    5. 健康饮食。合理分配三餐,荤素搭配,保证食物多样性。
    6.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时间身处高压紧张的工作环境中,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看电影、听音乐等。
    参考资料
    [1]李嘉琦, 张秀菊, 李斌.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30(9): 154-156.
    [2]赵佳丽, 冯加纯.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诊疗现状[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9, 6(12): 662-665.
    [3]杨鹤云.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脑血流异常与认知功能 障碍的关系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1): 12-14.
    [4]孙红霞. 多模式磁共振在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2): 1-3.
    [5]孙颖. 血栓通冻干粉针剂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3): 62.
    [6]刘星亮, 岳秉宏, 范磊, 等.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5): 443-446.
    [7]张雯 , 宋俊科, 杜立达, 等. 急性脑缺血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神经药理学报, 2014, 4(4): 50-58.
    [8]Louis R Caplan, Scott E Kasner.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卒中的鉴别诊断.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differential-diagnosis-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and-acute-stroke1(Accessed on Sep 30, 2021).
    [9]盐酸倍他司汀片. 4 mg. 吉林万通药业集团郑州万通复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41025663.
    [10]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 5 mg.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H10930003.
    [11]胞二磷胆碱注射液. 2 mL : 0.25 mg. 吉林百年汉克制药有限公司. H22026208.
    [12]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 1 mL : 5 μg.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H10980023.
    [13]顾琳霞.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价值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50): 86-87.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