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扁平足是一种什么病?
扁平足为一种足部畸形。正常的脚底是自然的弓形,但扁平足脚底基本是平的,足弓不明显。一般认为,扁平足的形成与足部骨结构异常或肌肉韧带松弛导致内侧纵弓塌陷有关。
扁平足在儿童中常见,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扁平足一般情况下是生理性的,表现为柔韧性扁平足,绝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加扁平足情况会逐渐得到改善。在罕见的情况下,扁平足也可能是病理性的,表现为僵硬性扁平足,常会伴有疼痛。
在治疗方面,对于生理性扁平足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根据生物力学制定的矫形器械(如鞋垫等)在缓解扁平足的疼痛、改善步态方面有一定作用。极少数病理性扁平足需要手术治疗。
扁平足常见吗?
扁平足在儿童中常见,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儿童扁平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我国青少年中占比达 25%~49%,在运动员中占比可达 11.7%~39.5%。
症状
扁平足有哪几种类型?
扁平足可分为柔韧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
-
柔韧性扁平足:是指在站立时,体重的负荷使足弓塌陷或消失,而当没有体重负荷或足部抬起时足弓回复到正常,该类型多发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是由足部的脂肪较厚,肌肉力量较小而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是生理性的,无需治疗,但可以根据生物力学制定的矫形器械(如鞋垫等)缓解脚部的一些症状。
-
僵硬性扁平足:僵硬性扁平足则不管是足部负重还是不负重时,其足弓都存在塌陷或消失的现象,这种类型的扁平足主要是由于形成足弓的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伴有疼痛,除了保守治疗外,对于极少数病例通过医生评估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
扁平足有哪些常见症状和表现?
因为扁平足的足和地的接触面积大,缺乏足弓的缓冲,长时间走路或站立会伴有疲乏和疼痛,也会出现步态异常或其他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没有不适症状。
扁平足有哪些危害?
足部在人体站立、行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扁平足改变了人的行走姿态,鞋跟外侧与鞋底内侧容易磨损,足跟也易受伤。
-
在长期站立、行走或跑跳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支撑,足弓消失后起不到缓冲的作用,其速度、耐力及爆发力都不如正常足,足、腿、腰、膝、颈等容易疲劳和疼痛。外力对脊柱、大脑、内脏器官的冲击也同样得不到缓冲可能受到损害。
-
重度的扁平足会引发其他部位的并发症,例如距下关节等足部关节的退行性变及关节炎、跖骨应力性疲劳性骨折等情况,从而出现足部明显的疼痛,在晚期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骨盆,使大腿及骨盆架倾斜旋转,使骨盆或尾椎骨下移,形成脊椎侧弯,导致斜肩。
-
病因
扁平足有哪些常见病因?
扁平足的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
先天性因素:包括足骨、韧带或肌发育异常等因素。
-
后天性因素:包括婴儿过早站立行走,长期负重站立,长期卧床不起,鞋跟过高,足部疾病及脊髓灰质炎所致肌力失衡等因素。成人扁平足多为后天获得性,最常见病因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及足骨关节韧带损伤。
扁平足会遗传吗?
如果有家族扁平足史,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被发现扁平足的几率会明显升高。
扁平足为什么更常见于儿童?
- 婴儿在出生时足一般有轻度背伸和外翻。
- 1 岁时因足底跖面的脂肪较多,足纵弓不明显,故婴儿由于生理发育不成熟几乎都是扁平足。
- 在 2 岁时因足底跖面脂肪逐渐消失,外翻减轻,足纵弓和横弓就开始显著了。
- 大约在儿童 10 岁左右足弓将恢复正常。
因此,年龄越小扁平足的发生率越高,但儿童扁平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
-
诊断
扁平足怎么确诊?
人的脚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平足弓,正常足弓和高足弓。
确定自己脚的足弓类型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脚底沾水,踩在地面上,检查脚印:
- 如能看到绝大部分脚印,可能是低足弓或平足弓;
- 如果看到一半左右的脚印,则有可能是高足弓。
若要确诊扁平足,需要医生进行体格检查,结合病人病史以及借助 X 线影像学检查。
扁平足诊断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足印分析法和 X 线影像学是主要的检测诊断方法,两者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
-
足印分析法:通过测量足印图可以对足进行分类,评价内侧足弓高度和跟骨外翻程度等。采集足印有我们常见的镜像照片足印、足底压力检测等。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且经济。
-
X 线影像学:应用足部负重位 X 线测量的方法,可以对扁平足畸形进行诊断和评估。X 线测量法准确性更高,价格也更高了。
治疗
扁平足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就诊?
扁平足伴有疼痛,要去医院请小儿骨科或骨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还有步态异常、反复扭伤、腰背疼痛、长短腿,甚至脊柱侧弯,也都可能与扁平足有关,可能需要进行肌肉肌腱的拉伸训练,或选配矫形鞋垫,必要时手术治疗。
扁平足要去看哪个科?
小儿骨科或骨科。
扁平足一定需要治疗吗?
不一定。
- 柔韧性扁平足占比超过 95%,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症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就是说,这种情况脚部各个零件基本都是正常,无需治疗。
- 僵硬性扁平足比较少见,一般与骨骼畸形或血管神经性病变有关,这时往往有些零件的形状存在异常,需要医生评估处理了。
扁平足怎么治疗?
-
无症状的扁平足可认为是生理性而不是疾病,无需治疗。
-
有症状的柔韧性扁平足,可以首选活动锻炼、穿适当的鞋、使用矫形器锻炼等治疗方法。
-
僵硬性扁平足保守治疗无效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关节制动术等手术方式。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和预防永久性畸形的发生,以及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扁平足能根治吗?
大多数扁平足通过保守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根治,但也可得到有效缓解。
手术治疗是儿童扁平足最后的治疗选择,可以预防永久性畸形的发生。
扁平足如何进行居家康复训练?
功能性扁平足,可以通过以下康复训练进行矫正。
足底肌肉筋膜松解(G6)
用网球、筋膜球等作为放松工具滚动松解足弓,使肌肉筋膜恢复正常张力。肌力训练与功能训练:对维持足弓的肌肉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建立正确的足部运动模式,强化下肢功能。
-
脚趾抓毛巾练习
-
弹力带抗阻足内翻
-
翘大脚趾练习
-
弹力带抗阻勾脚背
-
单腿站立练习:
扁平足患者看似足底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大,但由于足弓结构和功能的缺失,下肢支撑和平衡能力往往较差,通过单腿站立练习提高平衡能力,后期可以进阶练习闭眼单腿站立。 -
软垫或沙坑步行练习:
纠正步行时足部的运动模式,足跟外侧先着地,随后着力点经外侧足弓滚动至前前脚掌,最后大脚趾蹬地离开地面。如果有条件,在软垫上或沙坑中赤脚练习步行效果更佳,可以强化步行时的足底感觉,同时增强脚踝的稳定性。
牵拉练习
对日常下肢活动及康复训练过后容易紧张的肌群进行牵引和拉伸,使之恢复到正常的长度和状态,防止肌肉疲劳。-
小腿后方肌群牵拉
-
小腿前方肌群牵拉: 胫骨前肌静态牵拉
扁平足需要穿戴矫形鞋垫吗?
对于年龄较小、症状严重或经常站立、行走及跑跳的扁平足患者来说,建议穿戴矫形鞋垫。
建议有需求的患者前往专业矫形器械装配机构,经足形态测量后,进行矫形鞋垫的定制和佩戴使用。矫形鞋垫可以辅助足弓给予足部更好的支撑力,改善负重活动时下肢的受力情况,避免下肢疼痛和损伤的发生。
但矫形鞋垫并不能治疗扁平足,仅能作为辅助器械用以缓解症状、避免更严重的损伤发生。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进行康复训练,增强维持足弓的肌肉力量,建立正确的足部运动模式,从而改善足部功能、矫正扁平足。
生活
扁平足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无特殊注意事项,正常饮食即可。
扁平足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首先,鼓励多锻炼,锻炼方法应多样,主要目的是强化足部肌肉及韧带、加强足弓发展。
- 双足提踵可以增加小腿后侧肌肉力量,提升踝关节稳定性,同时也能缓解扁平足的症状。
- 勾脚小腿牵拉主要锻炼我们的小腿后侧肌肉,有助于小腿塑形,同时缓解扁平足的症状。
- 此外,你也可以选择如赤脚走路、拉伸足底筋膜和跟腱、抓趾运动训练足部小肌群等运动。
其次,纠正不良姿势,如 W 坐姿。
最后,可以尝试短期使用定制的足部矫形工具,包括各类鞋垫、矫形鞋、内侧足弓支撑器等,这些可显著改善患者足部疼痛和平衡能力。
扁平足患有的家人该如何照料?
主要是要进行科学宣教,教导他们生理偏差与疾病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治疗,特别是对于柔韧性扁平足的患儿,会随着年纪增大症状减轻。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 无症状时无需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
· 宜坚持肌肉肌腱拉伸,强化足部肌肉及韧带。
预防
扁平足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目前对于扁平足的成因还不完全清楚,但可以通过控制以下风险因素来减少或避免扁平足。
-
控制体重。肥胖可能使扁平足发生风险增加 50%。
-
不要经常坐成 W 形,习惯于 W 形坐姿与儿童双侧扁平足有明显的相关性。
-
最好赤脚。习惯于穿鞋子的孩子,扁平足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穿鞋的孩子,且穿包脚趾的鞋比露脚趾凉鞋和拖鞋发生率更高。由此可见,赤脚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活动度,有利于足弓发育。
[1] Hintermann B, Valderrabano V, Kundert H P. Lengthening of the lateral colum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soft tissue for treatment of 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 associated with insufficiency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tendon.[J]. 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 1999, 20(10): 622-629.
[2] 陈雁西, 俞光荣, 梅炯. 扁平足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3, 24(6): 374-376.
[3] 燕晓宇, 俞光荣. 获得性扁平足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z3): 1715-1717.
[4] 裴福兴, 陈安民. 骨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