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心理障碍是什么意思?
心理障碍,也称为精神障碍,是指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角度看,都出现了异常和不利的症状,即:
- 在心理方面出现个体的认知、情绪调节或者行为方面的显著功能紊乱;
- 表现出情感上的痛苦,以及在社会层面出现社交、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活动的显著损害;
- 这些症状是无法用社会文化做出很好的解释的。
心理障碍的患者多吗?
不算多。
针对中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在 12 个月内患心理障碍概率为 9.3% ,终生患上任何心理障碍的概率为 16.6% 。
心理障碍包括哪些类型?
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21大类型:
- 神经发育障碍,例如智力障碍、自闭症、注意力缺陷障碍(多动症)。
-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
- 双相及相关障碍,例如双相
*情感障碍、环性心境障碍。 - 抑郁障碍,例如重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
- 焦虑障碍,例如分离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
- 强迫及相关障碍,例如强迫症、囤积障碍、躯体变形障碍。
-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 分离障碍,例如分离性身份障碍、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例如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焦虑障碍。
- 喂食及进食障碍,例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
- 排泄障碍,例如遗尿症、遗粪症。
- 睡眠-觉醒障碍,例如失眠障碍、嗜睡障碍。
- 性功能失调,例如延迟射精、勃起障碍、女性性高潮障碍。
- 性别烦躁。
-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偷窃狂、纵火犯。
-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例如物质使用障碍、酒精使用障碍。
- 神经认知障碍,例如谵妄、轻度神经认知障碍。
- 人格障碍,例如偏执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 性欲倒错障碍,例如窥阴障碍、露阴障碍、恋童障碍、易装障碍。
- 其他精神障碍。
- 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其他不良反应。
症状
心理障碍会出现哪些症状?
根据疾病分类学的标准,心理障碍的症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 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例如强迫、焦虑。
- 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妄想、幻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例如躁狂中的语速加快、睡眠减少)或迟滞(例如抑郁状态中的说话迟缓、行动呆滞)、没有明确目标或意义的行为(例如没有理由地四处走动)、明显的无法理解的语言混乱。
- 缺陷性和不可逆的症状,例如痴呆、严重的记忆损害。
- 人格障碍的特征,如过分猜疑或嫉妒、过分重视他人的评价等。
此外,也可能出现不符合上述症状的情况,则分类到: - 不确定的症状,包括歇斯底里、短暂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等不典型或者轻微的精神症状。
当症状不符合精神症状的特点但是又存在心理导致的痛苦时,会分类到: - 心理生理障碍,例如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病因
心理障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没有统一的答案。目前普遍认为是社会、生理、行为以及情绪认知四个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
- 社会影响:包括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护个体免受多种心理障碍的困扰,例如物质滥用、抑郁障碍等。
- 生理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原因以及后天生理的变化。例如研究发现家族中近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心理障碍;随着个体的衰老,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会逐渐增大。
- 行为影响:指个体所习得的条件反射对自我的影响。典型的诸如「习得性无助」,当个体无论做什么都会受挫的情况下,会放弃尝试,从而患上抑郁。
- 情绪和认知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而认知本身会与情绪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更加情绪化的恶性循环,例如越担忧考试失败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担忧。二者都会影响心理障碍的产生。
心理障碍会遗传吗?
可能会。
目前许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都与遗传有关,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然而是否患上心理障碍并不仅仅由生理遗传决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力的社会关系网络、健康的个性气质等因素都可以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
诊断
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如何判断?
主要根据个体的主观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进行判断。
- 主观痛苦程度指个体自我感觉到的心理痛苦水平,程度越高则该症状越严重。例如轻度抑郁的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痛苦水平低于重度抑郁患者。
主观痛苦程度往往和症状的发生频率、程度以及患病的时程关系密切,也和对他人造成的痛苦与否有关。例如强迫症患者常常由于高频率的洗手、反复检查以及他人无法容忍自己的行为前来就医。 - 社会功能损害指个体无法正常完成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活动,损害越多则障碍越严重。例如有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会出现幻听等症状,或者出现行动迟缓、难以言语等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障碍与心理困扰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心理障碍是严重的心理困扰。当心理困扰导致了明显的异常和不利的症状,到达了障碍的诊断标准时,就被视为心理障碍。
例如人人都会有心情沮丧的时候,但是当这个沮丧持续存在、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时,它可能被视为抑郁障碍。
心理障碍与精神障碍是同个意思吗?
是的。二者都是英文词汇「Mental Disorder」的翻译。
- 主观痛苦程度指个体自我感觉到的心理痛苦水平,程度越高则该症状越严重。例如轻度抑郁的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痛苦水平低于重度抑郁患者。
治疗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三大类: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
- 精神药物治疗。顾名思义,采用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常见的药物主要作用于神经递质。
- 物理治疗,也称为非药物的躯体治疗,主要是对大脑局部进行电刺激,常用的方法包括无休克电抽搐治疗、经颅磁刺激等。
- 心理治疗包括很多方法,按照形式可以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夫妻和家庭治疗以及团体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等。
心理障碍可以治好吗?
根据情况而定。
大多数心理障碍是可以治好的,即达到消除或缓解痛苦、恢复社会功能的程度。然而也有一些心理障碍的治疗仍然存在挑战,例如恋童障碍、窥阴障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理障碍可以不治疗吗?
基本上不可以。
被诊断为心理障碍,意味着个体存在强烈的心理痛苦或者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治疗可能导致疾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等情况。
得了心理障碍必须吃药吗?
不一定。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物理治疗(如电击)、心理治疗也是心理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实际上,大多数心理障碍都适用于心理治疗。
心理障碍可以自我疏导吗?
可以,但很难。
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包括应激事件(例如突然失恋)、情感与认知模式(例如追求完美主义)、社会环境影响(例如恰好缺乏有效的人际支持)、生理与遗传因素(例如家族本身有精神障碍史)等等。
当个体出现了心理障碍(而非未达到诊断标准的心理困扰)时,意味着本身已经存在显著的心理痛苦或者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这时候个体一方面很难有能力自我疏导,另一方面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单单靠自我疏导也很难起作用。因此,通过家庭、医院、心理机构等系统,寻求外在的帮助与支持是更加可靠的方法。
生活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根据医院就诊的情况统计,常见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以下7种:
- 抑郁障碍;
- 焦虑障碍;
- 强迫症;
- 精神分裂症;
- 双相情感障碍;
- 失眠障碍;
- 老年痴呆。
心理障碍是病吗?
是的。
心理障碍就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是个体心理功能缺陷或者失控,并导致心理痛苦或者功能损害。
心理障碍就是日常说的心理问题吗?
不是的。
心理障碍是指具有显著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功能损害的情况。日常说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例如痛失儿子的祥林嫂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并且最终发疯而亡。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说的心理问题是指个体的性格、行为等不符合自己的理解,但是放在人群中仅仅属于「正常的奇怪」,例如有的人性格孤僻但是并不异常。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有心理障碍?
不是的。
心理障碍有很多类型,有的障碍可能是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例如贪食症、抑郁症等,但是有的障碍是男性的患病率更高,例如窥阴障碍、物质滥用障碍等。而更多的疾病在男女间的患病率是没有显著区别的。
儿童会更容易得心理障碍吗?
不能这么说。
一方面,儿童确实更容易患上某些心理障碍,例如口吃、品行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另一方面,在许多其他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上,儿童并不会高于成人。因为儿童虽然处于更加脆弱的时期,但是相应地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可能。
儿童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障碍?
儿童患病率最高的心理障碍有以下3种:
- 品行障碍;
- 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老年人会有心理障碍吗?
会的。
老年人不仅会患有一些老年常发生的心理障碍,除了神经认知障碍(常说的老年痴呆),也会患上许多其他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
老年人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障碍?
有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为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障碍。此外,神经认知障碍、失眠障碍等也是较多见的心理障碍、
夫妻吵架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吗?
会提高孩子患上心理障碍的风险。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当下以及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夫妻吵架会导致家庭关系的恶化,会出现让孩子感觉受到忽视、感觉是自己的错、孤立无援等情况。
夫妻吵架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学校表现,更会导致孩子形成适应不良的情绪认知以及行为习惯,例如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差、出现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或者产生习得性无助等情况,从而增加孩子未来患上心理障碍的风险。
现在有心理障碍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是的。
调查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受到2019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有了显著的提升。此外,研究也发现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PD)成正相关,随着中国的GDP增长,我国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不断上升。
朋友有心理障碍,我该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做到尊重并保护朋友的隐私。
其次,根据朋友的心理障碍严重水平,你可以做下列事情:
- 朋友的心理障碍并不影响到日常的人际关系。此时你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只要正常对待朋友即可。
- 朋友的心理障碍已经影响到他/她的日常生活,但是并未接受治疗。此时你需要尽可能地理解和包容朋友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异常行为或者情绪,并鼓励朋友积极就医。
- 朋友正在接受治疗。此时你需要理解和包容朋友可能出现的情感或者行为上的变化,鼓励他/她朝着好的方向改变。
家庭成长环境不幸福的人长大是不是一定有心理障碍?
不一定。
心理障碍不仅仅受到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学习经历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从群体的概率来看,家庭成长环境不幸福的人,有更大的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但是具体到个人,我们不能下结论说他/她一定会有心理障碍。同样,家庭成长环境幸福的人,长大后也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
我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到下一代吗?
可能会。
生理上,许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是受到遗传的影响的,例如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强迫症等。
心理上,如果父母患有心理障碍,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受到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例如患有强迫症的父母可能会过度要求孩子整洁、干净,从而导致孩子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焦虑障碍的父母可能会将焦虑的情绪反应模式传达给孩子,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但是如果父母能够较好地治疗自己的心理障碍,特别是通过心理治疗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那么也可以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的心理障碍会越多吗?
可能会。
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导致一些心理困扰的出现,例如出现适应不良的情绪表达方式、错误的认知信念或者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提高患上心理障碍的风险。但是是否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和童年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体的性格气质有关,也和成长经历、生理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并不是所有小时候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大都会得心理障碍。
为什么我生活得这么好,还是得了心理障碍?
一方面,心理障碍的发生不仅仅受到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与个体自身的情感和认知、学习经历、社会环境、生理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生活得好并不代表个体就没有患上心理障碍的风险。
另一方面,生活得好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处于成长并且发展中的。
所谓成长,即个体能够在经历和体验中逐渐成熟、独立自主,从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也逐渐能够忍受挫折和失败,很好地整合自我的人格。而发展则意味着个体会不断地从低到高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例如从基本的生理需要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生活得好只是满足了个体低层次的发展需要(例如安全和生理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自我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除了提高生活质量以外,心理健康的人还需要更多的自我成长。
口吃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
都有可能。
对于儿童而言,口吃有可能是一种生理疾病,即神经系统损伤(如癫痫)导致的问题。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即「童年发生的言语流畅障碍」。该障碍除了口吃的症状表现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 口吃造成了个体的说话焦虑,或者影响了学业成绩、正常交流或者社交行为;
- 口吃发生于发育早期,即青春期之前;
- 这种障碍不是由于由于言语-运动或者感觉缺陷,与神经系统损伤有关的言语障碍或者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并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更好地解释。
对于成年人而言,口吃很可能与特定的神经系统损害以及各种躯体疾病有关。
罪犯都有心理障碍吗?
不是的。
心理障碍必须包括心理异常,例如存在严重的心理痛苦以及出现感知觉、情绪、智力等的明显异常和紊乱。罪犯的犯罪行为可能是由于心理异常导致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在正常心理状态下实施的行为。
怀疑自己得了心理障碍,该怎么办?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及时就医,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诊断,明确自己是真得有心理障碍,还是一般的心理困扰。
- 对于心理障碍,主动寻求治疗与帮助,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促进自我的恢复,同时也要自我努力寻求改变,增加治疗的效果。
- 对于心理困扰,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获得更好的自我成长,也可以选择自我疏导。
非常耻于承认自己得了心理障碍,我该怎么做?
耻于承认自己得了心理障碍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有90%以上的人觉得患有心理障碍是一种令人羞耻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你可以尝试从以下方向入手:
- 拿出纸笔,问问自己「什么让我耻于承认自己得了心理障碍?」或者「如果我承认自己得了心理障碍,会发生什么后果?」,仔细思考几分钟,然后罗列出你的担忧。
- 分析这些担忧,看看哪些是与自己的想法有关的(例如「我害怕自己再也好不了了」),哪些是和他人的态度相关的(例如「我担心父母知道后会觉得我心理不够强大」)。
- 对于与自己的想法有关的担忧,主动寻找相关的信息进行现实检验。例如你可以主动查找资料,了解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看看其他病友的治疗心得。
- 对于与他人的态度相关的担忧,可以从身边信任的人开始尝试,「冒险」对值得信任的人说出你得了心理障碍,并表达你对于分享这些事情的担忧以及羞耻感。这样的「冒险」可能会让你感觉不安,但是也会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 最后,如果实在无法做出行动,不妨顺其自然。不用强求自己一定要现在承认自己得了心理障碍。坚持治疗,认真生活,在你感觉准备好了的时候再分享这些事情,也是一种爱护自己的选择。
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心理不够强大吗?
错误。
一方面,心理障碍并不仅仅和个人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有关,也和社会环境、生理遗传有关。一个人即使心理再强大,也可能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或者生理遗传因素而患上心理障碍。例如有的成年人个体会因为家族遗传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
另一方面,心理强大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心理强大的人或许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认知或行为,但是其本身可能处于追求完美、追求控制的紧张焦虑状态中。过度追求心理强大,可能陷入错误的情感或者认知当中,反而可能增加特定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例如强迫症、抑郁障碍。
家庭环境好的孩子一定不会有心理障碍吗?
错误。
心理障碍的发生不仅仅与家庭环境有关,也很孩子的个人情感认知、学习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生理遗传等相关。家庭环境好,但是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心理障碍,孩子患上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会更高。此外,孩子本身在家庭外的经历及其个人气质也会影响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因此,家庭环境好可以降低孩子患上心理障碍的风险,但是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不会有心理障碍。
得了心理障碍不用吃药吗?
不一定。
心理障碍也有许多类型,有的可以不吃药而只进行物理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有的则必须要吃药。例如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等),应当严格遵循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孩子有心理障碍不用管,长大就会好了吗?
错误。
首先,心理障碍会导致个体产生显著的心理痛苦,或者严重损害孩子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从而影响孩子的整体心理发展。如果放任不管,会导致孩子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甚至会导致自杀。
其次,即使孩子正常长大了,由于当初心理障碍没有得到良好地治疗,孩子可能因此形成一系列适应不良的心理模式,例如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方式、错误的认知模式、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在成年后也更容易患上心理障碍。
最后,有些心理障碍必须要早发现早治疗,例如智力障碍、自闭症、性欲倒错障碍等,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将影响治疗效果,例如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矫治的最佳时期在5岁之前,如果能在3岁以前开始,治疗效果将更佳。
心理障碍就是心情不好吗?
不是。
心情不好只是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感知觉异常、现实检验能力缺损、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食欲变化等等。有的心理障碍会表现为心情不好,例如抑郁。
预防
如何预防心理障碍?
可以从生理、社会、行为、情绪与认知四个方面入手:
- 生理上,营养均衡,规律作息,经常锻炼,使身体处于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
- 社会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社会环境的沟通接触。
- 行为上,应当尽可能寻求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培养适应良好的行为反应习惯。
- 情绪与认知上,关注情绪的表达与疏导,增强自我认识与自我觉察。
如何评估自己是否有心理障碍?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自我评估。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心理痛苦和/或社会功能损害,如果你的生活正常,既没有心理痛苦,也没有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功能问题,那么大概率是没有心理障碍的,无需特别担忧自己是否患病。
- 心理测评。采用系统的心理评估工具进行测量,例如智力测验(可以使用韦氏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可以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投射测验(例如主题统觉测验)、自我报告(可以使用90条目的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评工具不能替代专业的诊断。
- 专业诊断。寻找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
参考资料[1] Andreas, S., Schulz, H., Volkert, J., Dehoust, M., Sehner, S., Suling, A., ... & Härter, M. (2017).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elderly people: the European MentDis_ICF65+ stud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10(2), 125-131.
[2] Daley, S., Newton, D., Slade, M., Murray, J., & Banerjee, S. (2013).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recovery in older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8(5), 522-529.
[3] Hales, R. E., Yudofsky, S. C., & Gabbard, G. O. (2010). 精神病学教科书 (5th ed.).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Meltzer, H., Gatward, R., Goodman, R., & Ford, T. (2003).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reat Brita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15(1-2), 185-187.
[5] 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 He, S. (2019). Articles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6(3), 211–224.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6] Hidaka B. H. (2012). Depression as a disease of modernity: explanations for increasing prevalenc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40(3), 205–214.https://doi.org/10.1016/j.jad.2011.12.036
[7] Jensen, P. S., Watanabe, H. K., Richters, J. E., Cortes, R., Roper, M., & Liu, S. (1995).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 in militar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a two-stage community surve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4(11), 1514-1524.
[8] Johnson, C. J., Beitchman, J. H., Young, A., Escobar, M., Atkinson, L., Wilson, B., ... & Wang, M. (1999). Fourteen-year follow-up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speech/language impairments: Speech/language stability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2(3), 744-760.
[9] Xuan, Y., Meng, C., Yang, Y., Zhu, C., Wang, L., Yan, Q., ... & Yu, C. (2012). Resting-state brain activity in adult males who stutter. PloS one, 7(1), e30570.
[10] 陈玉明,庄晓伟,刘寒 & 俞祺桑.(2017).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30),3781-3785. doi:CNKI:SUN:QKYX.0.2017-30-016.
[11]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201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张道龙, Ed.) (5th ed.).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 宋鲁平,彭聃龄,金真,宁宁,郭小娟 & 姚力.(2010).成年口吃者脑结构侧化优势的初步研究.(eds.)创新·融合·共享——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汇编(上册)(pp.198-199).
[13] 许又新. (2011). 精神病理学 (2nd ed.).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4] 许又新. (2018). 心理治疗基础.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5] 李茂生 & 邬志美.(2017).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医学伦理学(03),383-387. doi:CNKI:SUN:XNLX.0.2017-03-034.
[16] 吴金仙,黄美善 & 郑菊仙.(2013).首发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病耻感调查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1),11-12.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3.21.110.- 就诊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0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 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 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