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膨胀纹是什么病?
膨胀纹又叫萎缩纹、白线,因怀孕而出现又称为妊娠纹,是一种皮肤病。
膨胀纹常见吗?多见于哪些人?
膨胀纹很常见。
-
多发于 13~17 岁处于身体发育快的青少年以及 20~40 岁的妊娠妇女、一些过度发胖的成人也会出现;
-
青少年爱喝茶、爱熬夜、不爱喝水也会在腿部、臀部等部位生成膨胀纹;
-
军人、运动员等剧烈运动造成的激素分泌过量也会生成膨胀纹。
-
患有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的内分泌疾病的病人;
-
口服某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病人;
-
长期外用激素类外用药的病人;
-
曾过于肥胖后来成功减去大部分脂肪的人。
膨胀纹有哪几种类型?
膨胀纹可以分为萎缩纹、妊娠纹、生长纹。
膨胀纹会遗传吗?
本病是皮肤疾病,多因为皮肤受到强力牵拉或外伤影响,与基因没有关系,因此不会遗传。
-
症状
膨胀纹通常发生在什么位置?
根据不同情况发生于不同部位。
-
妊娠纹发生于腹部、乳房四周、大腿;
-
青春期的膨胀纹,常见于大腿内侧,臀部及后腰部;
-
由于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而发生的则常见于大腿内侧等皱褶处。
-
病因
膨胀纹为什么会出现?
维持皮肤弹性的弹力纤维变性,皮肤变得脆弱,再受过度伸张使得弹性纤维断裂;或皮肤肌肉生长过快,超过原有皮肤肌肉的伸张度,两种情况都会产生膨胀纹。
简单来说,弹性纤维断裂导致膨胀纹的产生。
膨胀纹的发生过程中,弹性纤维为什么会发生断裂?
引起弹性纤维断裂的原因有:
-
青春期快速发育,弹性纤维的生成速度小于身体的发育速度;
-
过度肥胖;
-
某些内分泌疾病,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可以促使蛋白质纤维分解,从而导致弹性纤维断裂;
-
口服某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弹性纤维分解而断裂;
膨胀纹中的萎缩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萎缩纹可以由减肥引起。肥胖时皮肤扩张,减肥后,扩张的皮肤萎缩,从而出现一些花纹。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紫色。
六个月至两年后,大部分变为色泽与肤色接近的浅色痕迹,可能长时间不消退,也有的会慢慢淡化。
膨胀纹中的妊娠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妊娠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妊娠期荷尔蒙的影响,加之腹部隆起使皮肤的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损伤或断裂,出现一些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波浪状花纹。
分娩后,这些花纹会逐渐消失,留下白色或银白色的有光泽的疤痕状线纹。
膨胀纹中的生长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长纹是因为青春期快速发育,弹性纤维的生成速度小于身体的发育速度,弹性纤维被撕断而产生的白色细纹。
-
诊断
膨胀纹要怎么判断?
皮肤出现条纹状萎缩,形状似西瓜的纹路,初期为淡红色,久后转为淡白色。不痛不痒,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只是皮肤表面可以看到纹路,则是得了膨胀纹。
治疗
膨胀纹能自己好吗?
膨胀纹是永久性病变,弹性纤维断裂后是无法再重新连接回去的,因此膨胀纹是无法自己好的,部分可能会淡化,但是不能完全消失。要借助医美方法来消除。
膨胀纹怎么治疗?
-
膨胀纹不痛不痒、没有身体活动障碍,一般无需治疗。
-
若为了美观需要治疗,可外用维甲酸、肝素、透明质酸、维生素 E 之类的药物,并多多按摩,使药物可以最大程度地渗入真皮层,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皮肤自我修复的能力。
-
此外,点阵铒玻璃激光是治疗膨胀纹最常用的激光,多数研究表明该方法的安全性良好。但应注意此类激光只对成熟的膨胀纹有效,对于新生成或正在生成的膨胀纹效果并不好。
膨胀纹手术治疗有哪些常见风险?
膨胀纹手术的风险较低,一般手术部位会感到针刺样疼痛及灼热感,手术部位皮肤肿胀,但持续时间短。
该激光治疗不会导致皮肤脱落,不会结痂,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且无色素增加或减退,无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出现。
膨胀纹病手术治疗后要恢复多久?
术后如果皮肤有疼痛感及灼热感,可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减轻疼痛,也可以使用冰敷的方法,1~2 小时后可缓解;
手术部位产生肿胀,大约持续 1~2 天,一般术后会自然消肿。
-
生活
膨胀纹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膨胀纹不易消除,建议注意饮食,不要在短时间内体重增长过快。
-
多吃含维生素 E 丰富的食物。
-
外用药物时要坚持按摩,孕妇在妊娠期可经常在易产生膨胀纹的部位涂抹保湿乳液等,保持皮肤的水分。
-
此外,身体皮肤细胞的生长需要水分,因此也要多喝水。
膨胀纹影响生育吗?
膨胀纹是因怀孕腹部隆起,皮肤损伤而形成的,对健康没有危害,不影响怀孕,不必担心。
-
预防
膨胀纹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
可以多涂抹维生素 E 含量高且有保湿性能的橄榄油,杏仁油等,日常洗澡后可以涂抹保湿身体乳。
-
青少年可以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 E,少熬夜少喝茶。
-
孕妇可以在怀孕初期就开始使用孕妇专用妊娠纹抑制乳液,多做按摩等等。
参考资料·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吴志华, 史建强, 陈秋霞, 等. 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2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 马琳. 儿童皮肤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William L. Weston, Alfred T.Lane, oseph G. Morelli. Color Textbook of Pediatric Dermatology[M]. 4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2007.
· William James, Dirk Elston, James Treat, et al.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M]. 13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2019.
· 李家文,黄长征,方险峰,等. 皮肤病性病实用彩色图谱[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Bolognia, Jean L, Schaffer, et al. Dermatology[M]. Four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2017.
· 博洛格尼,乔伊佐,拉皮尼.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 皮肤病学[M]. 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 就诊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 无特效治疗,只能淡化,不能消除。
· 建议注意饮食,体重不要增长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