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突发性耳聋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突发性耳聋
    就诊科室:耳鼻咽喉科
    词条作者
    LILY

    LILY

    审核专家
    张禹

    张禹急诊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 建议及时就诊,需住院观察。
    ‧ 一般发病 7~10 天内开始治疗者效果较好。
    ‧ 病因治疗加经验治疗,部分患者可痊愈。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突发性耳聋是什么病?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或称突发性聋、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由于接收或处理听觉信息器官出现障碍所致的听力损失。

    该病的病因众多,可由感染、听神经瘤、外伤、药物、自身免疫及内耳供血障碍等多种不同病因所引起,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因无法明确。

    治疗方法针对所查到的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病因治疗;若病因不明确,则进行经验疗法,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高压氧治疗等。

    该病有自愈倾向,一部分患者可自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年轻患者预后较好。若治疗前听力损失严重或伴有眩晕等,可能预后不佳。

    突发性耳聋常见吗?

    突发性耳聋并不少见,每年 10 万人中大约有5 ~ 20个人发病。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50 ~ 60岁患者最多见,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患者发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 症状

    突发性耳聋有什么表现?

    突发性耳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患者通常表现为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一两天之内(一般在 12 h 左右,不超过 72 h )听力下降至最低点,至少在耳鼻喉科常用检查纯音听阈测定中至少连续三个频率听力下降 ≥ 30 dB,可伴耳鸣、耳堵塞感,伴眩晕、恶心、呕吐,但症状不会反复发作。

    该病可根据纯音听阈测定结果分为六型:低频型、中频型、高频型、平坦型、全聋型及其它。

    突发性耳聋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并发症)?

    该病主要影响听力,可伴耳鸣、耳堵塞感,伴眩晕、恶心、呕吐,潜在的不同病因还可以引起其他不同症状,如发热、行走不稳等。

    突发性耳聋会彻底变聋吗?

    该病起病时发展迅速,常在一天之内使听力降至最低点,严重的患者可全聋。

  • 病因

    突发性耳聋的原因是什么?

    突发性耳聋可为多种不同病因所引起,但大多数患者之病因不详。

    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神经炎或耳蜗炎可能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脑膜炎、梅毒、艾滋病患者也可表现出突发性耳聋。

    肿瘤、外伤等伤及内耳或听神经也可引起突发性耳聋。

    一些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可引起突发性耳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红霉素、抗肿瘤药物(如长春新碱、顺铂等)。

    一些自身免疫病患者如 Cogan 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颞动脉炎以及多发性结节动脉炎等也可伴随感音性耳聋。

    内耳的供血动脉——内听动脉——闭塞可导致突发性耳聋。另外,精神心理因素如情绪创伤等也与该病的发病相关。

    突发性耳聋容易发生在哪些人?

    易患人群并不十分确切,所有人群都可能发病。中老年人、同时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梅毒、艾滋病者可能会增加发病概率。受凉、情绪创伤病史可能是某些患者的发病原因。

  • 诊断

    突发性耳聋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

    该病的确诊主要根据病史,结合纯音听阈测定进行临床分型。

    然而,为了进一步搜寻可能存在的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病因,进行病因治疗,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传染病、风湿免疫病、耳部影像学等多项影像及实验室检查。

    突发性耳聋为什么要做纯音听阈测定检查?检查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纯音听阈测定是受检耳对不同频率的纯音恰能听到的最轻声音,是判断听敏度的标准行为测听法。

    该检查可将感音性耳聋与容易混淆的传导性耳聋相鉴别,其次若连续三个及以上频率听力下降 ≥ 30 dB,结合病史可帮助明确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另外临床医师可根据纯音听阈测定结果对突聋进行分型,帮助判断病情。

    该检查没有创伤和痛苦,但需要患者配合。在检查前去除耵聍栓塞和眼镜、头饰、助听器等,在医师的指导下,当听到很轻微的纯音就立即做出反应(手按信号灯或伸出手指表示),听不到声音立即停止反应,一次测一耳,两耳分别测。

    检查结果的准确程度依赖于患者与医师的配合,患者只要听到轻微纯音就应及时做出反应。

    突发性耳聋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该病需首先与导致传导性耳聋的疾病相鉴别,主要区分方法为详细的病史与纯音听阈测定或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

  • 治疗

    突发性耳聋要去看哪个科?

    耳鼻咽喉科。

    突发性耳聋需要治疗吗?能自己好吗?

    需要治疗。虽然该病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少数患者可自行恢复,但积极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恢复概率,同时需要排除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可能的病因,如肿瘤、感染、免疫、血管闭塞等。

    所以,越早治疗越好,治疗开始的时间可影响恢复概率。一般发病 7 ~ 10 天内开始治疗者效果较好。

    突发性耳聋需要住院吗?

    一般需要住院观察治疗,同时筛查可能的病因。

    突发性耳聋怎么治疗?

    该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与经验治疗。

    • 针对所查到的不同病因,需进行相应的病因治疗。如感染性病因者用抗感染治疗,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或其他相应治疗,药物中毒者停用耳毒性药物,并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激素等治疗。
    • 经验疗法,由于多数病因不清的患者,可采用经验性治疗,方案包括
      • 糖皮质激素 使用强的松冲击治疗,后逐渐减量,一般 10 天为一疗程。
      • 高压氧治疗 该疗法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内耳的氧浓度。临床观察该方法有一定疗效。
      • 改善血液循环、抗病毒治疗 2006 年国内指南明确了改善血液循环及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疗效,但 2012 年美国指南不推荐使用改善血液循环及抗病毒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为突发性耳聋的推荐经验性治疗药物,但需注意排除激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如感染、青光眼、消化道溃疡伴出血、控制较差的高血压与糖尿病等),同时需警惕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低钾、肥胖、水钠潴留、骨质疏松等)。

    突发性耳聋能彻底治好吗?要治疗多久?

    由于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大都不明确,治疗的时间和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是也有患者存在不能治好的情况(即听力不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

    • 对于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突聋,大约 1/3~2/3 患者可能在 2 周内听力部分恢复,那些在 2 周内听力恢复一半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好。
    • 而前 2 周听力几乎没有改善的患者不太可能出现显著的恢复。
    • 对于发现确切病因的突聋,恢复情况需根据不同病因而不同。
    • 年轻患者、早期治疗者痊愈可能性较大。

    突发性耳聋治好后需要复查吗?

    该病一般半年后需复查,需前往耳鼻喉科专科门诊就诊,并复查纯音听阈测定等检查。

    突发性耳聋会复发吗?

    有一定复发几率。

    突发性耳聋治不好怎么办?

    对于听力未完全康复患者,可佩戴助听器或其他听力辅助设备。对于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能可考虑鼓室内类固醇激素灌注治疗,但目前该手段的临床试验证据较少。

    image

  • 生活

    突发性耳聋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低钠饮食有利于减轻可能的膜迷路水肿,所以在饮食中注意低盐饮食,同时注意避免刺激性饮食。多吃水果、蔬菜;荤素搭配合理。

    突发性耳聋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避免受凉、熬夜与过度劳累,避免前往高海拔地区;对于听力恢复不佳者需要调整心态,保持情绪平稳,心情舒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

  • 预防

    突发性耳聋怎么预防?

    由于该病的病因众多,故而不同发病机制的突聋预防方法不同。

    • 对于内听动脉闭塞所致突聋,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疾病可减少发病风险;
    • 对于与风湿免疫疾病及肿瘤相关的突聋,积极治疗与控制原发病可有助于预防发病;
    • 对于外伤、药物、感染相关的突聋,避免外伤与服用耳毒性药物,避免受凉与过度劳累等有助于减少发病风险;
    • 对于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突聋,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但保持心情舒畅与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
    ‧ John K. 突发性耳聋. 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专业人士版): https://www.msdmanuals.com (Assessed on Oct 2012)
    ‧ 王萍, 骆文龙. 突发性耳聋治疗进展[J]. 吉林医学, 2012, 33(19):4179-4181.
    ‧ 马芙蓉, 谢立峰, 赵一鸣. 突发性耳聋预后因素回归树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5, 12(9):577-579.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