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Q 热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Q 热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 由伯纳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感染
    · 急性表现为骤起发热、头痛乏力和间质性肺炎
    · 治疗主要是多西环素或氯霉素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更多
  • 简介

    Q热是什么?

    Q 热是由伯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又称贝纳柯克斯体、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感,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人兽共患病之一[1]。

    伯纳柯克斯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因而能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2]。

    Q热发生率高吗?

    Q热在全球都有分布,多出现于接触动物和农场产品较多的农场工人。

    我国Q热分布遍及北京、河北、内蒙古等二十余省市自治区。有学者统计,1989~2013年国内人群Q热流行率为10%、牛群为15%、山羊为12%,多发生在丘陵、山地和农牧地区[3][4]。

    Q热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综合性医院中可选择感染科/传染科就诊。

  • 症状

    Q热的病因是什么?

    Q热由伯纳柯克斯体引起,该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家禽或农场动物,如绵羊、牛和山羊等的粪便、尿液、乳汁中。传播途径包括[5]:

    • 呼吸道传播:这是主要途径,病原体自动物体内排出后可成为气溶胶,自呼吸道侵入人体而致病。
    • 接触传播:病原体可自皮肤破损处或黏膜进入人体,偶可被蜱叮咬或蜱粪中的病原体通过搔破伤口侵入。
    • 消化道传播:病畜的乳汁中常含病原体,饮用未经高温消毒的生奶或水可能感染。但消化道传播尚未得到证实,有学者认为是吸入污染牛奶或水形成的气溶胶致病。
  • 病因

    Q热有哪些常见表现?

    感染Q热后潜伏期平均18~21天,有急性和慢性阶段。[6][7]

    • 急性Q热

    在约一半的感染者中表现为症状性急性Q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长时间发热(>10天)、乏力、寒战、肌痛、剧烈头痛。此外,肺炎是急性Q热的重要表现,在发病后4~5天可出现干咳、胸痛等呼吸道症状,体格检查通常可发现肺部湿啰音,提示肺部实变。

    与成人相比,急性Q热患儿病情相对较轻,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以及腹泻、腹痛、呕吐、厌食等胃肠道症状。此外,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皮疹。据报道,多达50%的急性Q热患儿会出现皮疹。

    • 慢性Q热

    慢性Q热很少见,发生于<5%的急性感染患者,可能在初次急性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内发生。潜在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心内膜炎、慢性肝炎、慢性肺部感染、骨髓炎、骨关节炎等。

    其中,心内膜炎是慢性Q热的主要表现,与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类似,主动脉瓣最常受累,但任何瓣膜上都可能形成赘生物,也可伴有杵状指、动脉栓子、肝大、脾大以及紫癜等表现。

    Q热在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可达1%,而且在心内膜炎的患者中,病死率更高。

  • 诊断

    Q热如何诊断?可能需要做哪些检查?

    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很难对Q热做出诊断,必须依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做出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是否来自Q热疫区,有无疫区家畜及野生动物接触史,有无蜱虫及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咬史,既往有无心脏瓣膜病变及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心血管疾病等。

    2.临床表现:如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常伴有间质性肺炎、肝功能损害等。

    3.实验室检查[5]:

    • 一般检查:急性Q热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大多正常,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升高;慢性Q热患者血沉增快显著,发热期可出现轻度蛋白尿,Q热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
    • 血清学检查:血清免疫学试验的特异性较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美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手段,检测特异性抗体(II相抗体、I相抗体)。病程中可能要留取2~3次血清标本。
    • 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技术来检测标本中病原体特异性DN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 病原学检查:取发热期患者血液2~3mL进行动物接种、分离,但只能由特殊的研究实验室进行分离,以免感染扩散。常规血液和痰培养一般是阴性的。
    • 其他检查:肝功能可有轻度异常,肝穿刺活检可见弥漫性肉芽肿样变。心电图可有T波、ST段等改变,发生Q热心内膜炎时,心超可发现赘生物。
  • 治疗

    Q热如何治疗?

    急性Q热治疗仍为多西环素口服,首剂200mg,之后改为100mg,一天2次,直到病情改善后至少5天,疗程至少7天。通常来说,需要2~3周治疗。

    慢性Q热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时间需要延长至数月至数年,甚至终身,一般至少18个月。目前推荐: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和羟氯喹200mg每8小时1次口服。应监测临床症状、血沉、血细胞计数及抗体滴度,决定何时结束治疗。通常来说,若心脏瓣膜损伤,则须通过手术瓣膜置换[6]。

    若妊娠期间患Q热,需要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进行治疗,从而降低母亲转化为慢性Q热的风险,防止不良妊娠事件的发生。在分娩后,可以在3、6、12、18 和 24 个月进行血清学监测Q热是否复发或进展为慢性Q热[7]。

  • 生活

    Q热传染性强吗?会人传人吗?

    伯纳柯克斯体可以通过气溶胶广泛感染人和动物,人群对其普遍易感,因此美国反恐组织将其列为生物战剂之一[1]。

    人类Q热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和山羊等感染家畜。而在动物之间,该病原体以蜱虫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并可以经卵传代,动物感染后乳汁、尿、粪中可长期带有病原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 预防

    Q热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

    Q热可以预防,对与个人来说,主要是做好防护,如戴口罩、规范洗手等,部分国家还可接种疫苗;对于机构来说,常采用的预防手段包括[5][6]:

    (1)管理传染源:

    • 在非疫区应加强引进动物的检疫,防止引入隐性感染或带毒动物;
    • 在疫区通过临床观察和血清学筛查,发现阳性动物并及时隔离治疗;
    • 患病动物的乳汁或其他产品需经过严格无害化处理方可应用,如饮用的牛奶要经过巴氏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畜牧工厂内加强场地消毒,改善通风设备和注意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者:例如疫苗接种,在澳大利亚有市售Q热疫苗,建议屠宰场和牛奶场工人,以及林场、牧场、毛织品场、农场及其他高危人群(孕妇、患心脏瓣膜病病者等)进行免疫接种。

    参考资料
    [1]孙翔翔,朱琳,陈伟.Q热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9,36(05):57-60.
    [2]DE LANGE M M, SCHIMMER B, VELLEMA P, et al.Coxiella burnetii sero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sheep farmers and farm residents in the Netherlands[J].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2014, 142 (6) :1231-1244.
    [3]刘怡芳,张颖.Q热、埃立克体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06):864-867.
    [4]EL-MAHALLAWY H S,LU G,KELLY P,et al.Qfever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1989-2013[J].Epidemiology&infection,2015,143(4):673-681.
    [5]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第1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William A. Petri, Jr. Q热. 默沙东诊疗手册. 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infectious-diseases/rickettsiae-and-related-organisms/q-fever (Accessed on Feb 2019)
    [7]Anderson A, Bijlmer H, Fournier PE, Graves S, Hartzell J,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Q fever--United States, 2013: recommendations from CDC and the Q Fever Working Group. MMWR Recomm Rep. 2013 Mar 29;62(RR-03):1-30. Erratum in: MMWR Recomm Rep. 2013 Sep 6;62(35):730.
  • 就诊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