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体温测量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体温测量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词条作者
    田建卿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魏玮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2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 测温前保持平静,至少 30 分内没有运动。
    · 腋温 36~37 ℃,口腔 36.3~37.2 ℃ 正常。
    · 怀疑出现发热时要测体温,必要时就医。
    简介
    适应证
    禁忌证
    注意事项
    并发症
    结果解读
    更多信息
    更多
  • 简介

    体温是什么?检查有什么用?

    体温,指的是咱们身体内部环境的温度,人体右心房里的温度是最为标准的体温。

    我们通常使用温度计测量口腔、腋窝温度来判断体温的高低。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 36~37 ℃,体温高于正常称之为发热,体温低于正常称之为体温过低,通过监测体温可以反映我们身体的状态和提示某些疾病的存在。

    体温测量有什么方式?

    测量体温通常的方式有测量腋窝温度(腋测法)、口腔温度(口测法)、肛门温度(肛测法),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进行测量;

    此外还可以测量耳道内鼓膜温度(耳测法)、额头温度(额测法),使用红外线体温计进行测量。

    腋窝温度怎么测量?

    把体温计测温头放在腋窝深处或顶部,被测量者用胳膊夹紧腋窝,以助于将体温计夹紧,保持 10 分钟后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值,正常值为 36~37 ℃。

    测量腋窝温度要求被测者没有腋窝部疾病,比如炎症、肿瘤、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注意腋窝处不能有影响温度的物品,如热的或是降温的物品;测量前需要把腋窝里的汗液擦干。

    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安全,不会发生互相感染,是最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

    口腔温度怎么测量?

    把消毒后的体温计测温头放置在被测量者的舌下,紧闭嘴巴,保持 5 分钟后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值,正常值为 36.3~37.2 ℃。

    测量口腔温度,要求被测者没有头面部的疾病,测量时不能用口腔呼吸,测量前 10 分钟内不能喝热水或冰水。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不能用于婴幼儿和神志不清的患者。

    肛门温度怎么测量?

    被测者需要侧卧位,将肛门体温计测温头涂抹润滑剂后,慢慢插入肛门内,大约插入体温计长短的一半左右就可,保持 5 分钟后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值,肛温最接近身体内部真正的温度,正常值为 36.5~37.7 ℃。

    这种方法测量的数值比较稳定,多用于婴幼儿和神志不清的患者。

    耳道温度怎么测量?

    使用红外线耳式体温计,测量鼓膜温度。

    测量前检查红外耳温计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探头窗口是否清洁,必须在带探头保护套状态下测量,如有污染、破损时需进行更换;检查外耳道,查看有无皮疹及耵聍过多等;打开耳温计电源开关,待显示屏自行调整为待测状态时,将被测者的耳廓向后上方拉,暴露外耳道,同时柔和地将探头放入耳道;按启动按钮 1~3 秒钟,耳温计会发出一声长的「嘀」声表示测量结束,取出耳温计,读取显示窗记录的温度数值。

    耳温枪必须定期校正以免失去准确性;中耳炎或其他中耳异常者量耳温会有误差,应该用其他方法量体温;当两耳量出来之温度不同时,以较高温度为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婴幼儿的体温测量。

    额头温度怎么测量?

    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额头温度。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将温度枪对准额头中心部位,距离 1~15 厘米,确保没有头发、汗水、帽子遮挡,扣动测量扳机键,听到「嘀」的一声,表示测量结束,读取显示窗记录的温度数值。

    尽量在室内无风环境下使用红外额温计进行额温测量,若在低于 15 ℃ 的室外,数据会出现较大偏差,甚至无法显示;

    如处于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比如从室外进入室内,可采用测量手腕部位的方式提高测温准确度,或请被测人员在室内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测量。

    这种方法测量速度快,无需接触被测量者,但可能存在测量偏差,因此仅用于体温的筛查。

    体温儿童应该怎么测量?

    儿童测量体温的温度计推荐选择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因水银温度计存在引起汞中毒和误吸等意外情况发生,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逐渐停止使用水银体温计对儿童进行体温测量。

    建议家中配备 2 种不同的体温计:1 个红外线体温计和 1 个电子体温计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儿童测量体温的方式推荐口温法、腋温法、耳温法,对于 0~5 岁的孩子来说,不建议测量口腔温度和肛门温度。

    新生儿(4 周以内的小婴儿)测体温宜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腋窝温度;

    对于满月至 5 岁的孩子,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或红外线测温仪测量耳温。

  • 适应证

    体温什么情况下需要测量?

    一般来说任何时候测量体温都是可以的。

    当感到不舒服,特别是在身体怀疑出现或是出现发热时就需要测量体温,体温的情况可以帮助提示某些疾病的可能,但最终的确诊还有赖于其他的检查和化验。

    此外,女性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可略高于正常,可以通过测量基础体温的办法来了解排卵和妊娠的情况。

    基础体温的测量推荐使用基础体温计,基础体温计与一般体温计不同,它的刻度较密;基础体温测量的方法,将基础体温计于睡前放在枕边可随手拿到之处,在次日睡醒,尚未起床活动时,放在舌下测量 5 分钟,读取数值并做好记录。

    如果有排卵体温会较平时上升 0.6 ℃ 左右,这个较高的体温约持续 12~16 天(平均 14 天),如果没有怀孕,体温下降,回到基础水平,月经来潮;如果已经怀孕,体温则持续较高状态;如果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体温则处于持续较低状态。

  • 禁忌证

    体温哪些情况下不能或不合适测量?

    体温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状态,一般来说任何时候测量体温都是可以的,因此测体温无禁忌证,可适用于所有人群。

  • 注意事项

    体温测量前要做什么准备吗?

    测体温前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测量工具,也就是体温计的准备;而一个是被测者的准备。

    体温计分为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以及红外线测温仪,水银体温计在测量前一定要把水银汞柱甩到 35 ℃ 以下,电子体温计和红外测温仪要检查电量是否充足,是否工作正常。

    被测量者在测体温前保持平静,至少 30 分内没有运动及进食或是饮用了任何热的或是冷的东西。

    腋窝温度测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测量腋窝温度要求被测者没有腋窝部疾病,比如炎症、肿瘤、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注意腋窝处不能有影响温度的物品,如热的或是降温的物品;测量前需要把腋窝里的汗液擦干;测量时需要把腋窝夹紧;测量时间要充足,建议测量时间为 10 分钟。

    口腔温度测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测量口腔温度,要求被测者没有头面部的疾病,测量时不能用口腔呼吸,测量前 10 分钟内不能喝热水或冰水;测量时间要充足,建议测量时间为 5 分钟。

    肛门温度测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测量肛门温度,建议由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测量时间要充足,建议测量时间为 5 分钟。

    耳温测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测量鼓膜温度(耳温),有中耳炎或其他中耳异常者不能测量此处的温度;当两耳量出来之温度不同时,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额头温度测量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测量额头温度,将温度枪对准额头中心部位,距离 1~15 厘米,确保没有头发、汗水、帽子遮挡,尽量在室内无风环境下使用红外额温计进行额温测量,如处于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比如从室外进入室内,可采用测量手腕部位的方式提高测温准确度,或请被测人员在室内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测量。

  • 并发症

    体温测量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测体温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 结果解读

    体温正常的范围是什么?

    腋测法体温正常值为 36~37 ℃,口测法体温正常值为 36.3~37.2 ℃,肛测法体温正常值为 36.5~37.7 ℃。

    体温不是恒定一成不变的,会存在有一定波动,清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一天之内体温上下波动不超过 1 ℃;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略高;老年人体温略低;月经期前或妊娠期女性体温略高。

    体温高于正常称之为发热,见于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体温低于正常,称之为体温过低,见于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昏迷等。

    体温低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危险?

    低体温是指身体变得非常冷,体温无法自行回升,身体温度低于 35 ℃。低体温分为轻中重三级。

    • 体温在 32~35 ℃ 为轻度低体温,常表现有意识模糊、心跳加快和寒战增加;
    • 体温在 28~32 ℃为中度低体温,常表现有嗜睡、心跳减慢、寒战减少;
    • 体温在 28 ℃ 以下为重度低体温,部分专家将体温在 24 ℃(或 20 ℃)以下称为深低温,这个阶段已经处于昏迷、无意识、血压减低、甚至死亡状态。

    体温低有什么原因?

    处于外界严寒的环境下、冷水浸泡等原因可以导致低体温;疾病也可以导致低体温,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不全、脓毒症、神经肌肉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 B1 缺乏、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等;酒精滥用,如酗酒;有些药物也可以导致低体温,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阿片类药物等。

    出现低体温是很危险的,如果不立即进行治疗,可造成严重的问题,甚至死亡。因此出现低体温,需要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体温升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定是感染吗?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也为称之为发热,这是由于身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或是产热过多,或是散热过少导致的。

    体温升高常见于感染,单不仅仅局限于感染,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出现体温升高,比如结缔组织病(例如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等)、药物热等。

    体温会上升和下降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人体的体温受到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保持身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这样就使得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受到损伤,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就会出现体温的上升。

    当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恢复,比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好转恢复;或产热的源头祛除了,身体产热减少,比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清除了,人体炎性反应平息了;一些产热增多的疾病恢复了,比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散热减少的问题解除了,比如广泛性的皮肤病变、心衰等问题解决了,散热增加,所以如果找到体温上升的原因,解除了这些原因,体温就下降回来了。

    image

  • 更多信息

    体温升高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体温升高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这个问题不能一言概之。

    体温升高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本能反应,特别是当有病毒细菌等入侵的时候,这是一个更有效清除外来入侵者的有效措施。

    但是随着体温的升高,身体能量消耗增加,同时也会影响到身体很多器官,造成相应部位的损害,比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体温比正常降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体温比正常减低对人体来说,主要是坏处,提示身体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或是寻求医疗救助。

    体温异常时,需要去看医生吗?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如果出现体温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去看医生,包括怀孕、近期有从传染病疫区回来或是和传染病的患者有过接触、刚出院、刚接受了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经常有身体某个部位感染的情况、正在进行肿瘤化疗的期间、正在使用一些特殊的药物(比如激素、器官移植后抗排斥药物等)。

    有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去看医生,包括体温升高好几天或是反反复复、近期被蚊虫叮咬导致感染造成的发热、伴有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狼疮或镰状细胞贫血)、伴有皮疹、伴有呼吸困难、伴有剧烈的头痛或颈部疼痛、伴有癫痫发作或意识模糊、伴有严重的呕吐或腹泻、伴有腹部、背部或身体侧面剧烈疼痛、以及伴有其他任何少见或令您担忧的症状。

    体温升高了怎么办?可以不吃药吗?

    体温升高了,您可以在家休息,充分饮水,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来帮助降低体温。是否可以不用吃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有些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不使用药物可能无法祛除。

    体温升高物理降温有用吗?应该怎么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包括直接和间接降温法。直接降温法有用冰水灌肠、乙醇擦身、冰袋降温、洗冷水澡、冷毛巾擦身、温水擦身及减少穿着的衣物等;间接降温法有风扇、空调和降低室内温度等。

    国际指南一般多不推荐物理降温,一方面原因物理降温作用比较弱,另一方面物理降温的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不利于患者休息。

    国内目前的观点是物理降温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在急性发热时,推荐使用温热水擦身和(或)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一起用,体温下降速度要快于单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使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擦身的物理降温办法。

    参考资料
    · Ken Zafren, MD, C Crawford Mechem,MD. 成人意外低体温.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accidental-hypothermia-in-adults. (Assessed on Dec 23, 2019).
    · David H Bor, MD.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etiologies-of-fever-of-unknown-origin-in-adults. (Assessed on Jan 13, 2020).
    · 王艺,万朝敏.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 3(6): 449-457.
    · 万学红, 卢雪峰. 诊断学[M]. 第 9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简介
适应证
禁忌证
注意事项
并发症
结果解读
更多信息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