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栏目收费说明
请登录
注册
  • 问医生
  • 查疾病
  • 查药品
  • 查医院
  • 查检查/手术
  • 查疫苗
  • 急救指南
  • 测一测
  • 科普视频
  • 首页
  • 查疾病
  • 神经衰弱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神经衰弱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闫现芳

    闫现芳神经科医师

    审核专家
    周晓波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0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 现多归类到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范畴。
    · 经常用脑、长期精神紧张的人比较容易出现。
    · 多伴有一定的心理或者精神疾病征兆。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更多
  • 症状表现

    神经衰弱是什么?

    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症性障碍症状,青壮年多见,脑力劳动者常见,多表现为疲乏、无力、压抑、睡眠障碍、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劳等,常有明显的情绪烦恼,伴随有心理和生理症状,比如健忘、头晕等[1-5]。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衰弱这个诊断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就诊时症状表现,归类到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范畴。

    神经衰弱有什么表现?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各方面能力下降,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增强,表现复杂,多总结为以下七大症状[1-5]。

    • 衰弱症状:是本病的基本症状,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提不起兴趣,情绪低落、精力不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特别是工作学习时间稍久便感困倦无力,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效率低下,影响生活和工作。
    • 兴奋症状:精神容易兴奋,看电视或其他休闲娱乐尤其是睡前,常不由自主地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犹如「放电影」,影响睡眠。部分人可能对身边的声音、光线格外敏感,甚至听到电视的声音会头痛、心烦,格外计较。
    • 情绪症状:自制力变差,缺乏耐心,易怒易躁,情绪波动大。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有可能引起烦恼,常感困难重重,难以完成任务,无法解决问题。
    • 头痛:多表现为紧张性头痛,头部憋胀感,头紧,头痛部位不固定,有时候呈持续性,有时呈发作性,性质多为钝痛或难以描述,常诉头部不适,像带了个帽子,与劳累无明显关系,多与情绪有关,且头痛休息后多不缓解。
    • 肌肉紧张性疼痛:还可有肢体肌肉酸痛等。
    •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睡眠较浅,多梦,易惊醒,醒后又难以入睡,深度睡眠时间短,对周围光线等环境异常敏感。第二天头昏脑涨,影响学习、工作,到了晚上又担心睡不着,情绪焦虑。
    • 心理生理障碍:常缺乏特异性,如头晕、眼花、心慌、胸闷、气短、易出汗、消化不良、月经紊乱等。

    神经衰弱怎么判断?感觉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就是神经衰弱吗?

    需满足以下严格的诊断标准:

    • 慢性病程达 3 个月以上。
    • 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休息后不缓解,且经过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疾病。
    • 同时表现为上述兴奋症状中的两种及以上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并能排除其他精神类疾病,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1]。

    由此可见,单纯的四肢无力、反应迟钝不能断定就是神经衰弱。

  • 缓解方式

    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何缓解?

    心理调节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物理或其他疗法。听些舒缓的音乐或看些轻松的娱乐节目放松自己,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神经系统得以休息、放松。寻求精神科专家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2]。

    对于单纯的心理调节无法有效缓解的患者,可配合药物治疗(比如出现焦虑症状提供抗焦虑药,出现失眠症状提供安眠药等)、高压低频电疗和交变电磁场治疗[2]。

    image

    神经衰弱可以彻底治愈吗?

    大多数病例经过恰当治疗可在半年至 2 年内治愈[1]。

    神经衰弱如何避免再发?

    • 寻找诱因,减少诱发因素:充分认识到神经衰弱的本质,寻找导致疾病的诱因,如过度劳累、压力过大、周围环境嘈杂等,学会自我调节,及时调整心态,劳逸结合,改善生活环境,正确对待疾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敞开心扉,向信任的人倾诉,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也可以作为调节心理状态的一种方式[5]。
    • 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定位,遇到超过自身能力的事件,能调整心态,不过度给自己施压。
    • 坚持心理和药物治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疾病再发的措施。
    • 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定期复查,向医生汇报近期的精神动态,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就诊判断

    神经衰弱看什么科?

    精神心理科或神经内科。

    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何区分?

    两者有本质区别。神经衰弱大都是过于疲劳造成的,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所引起的综合征[6];神经衰弱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表现为多个内脏系统失调的症状[6]。

    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如何鉴别?

    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衰弱这个诊断逐渐被摒弃[7],有相关症状的,根据就诊时的状态一般归类到抑郁症、焦虑症的范畴[6]。

    神经衰弱在诊断时需要做什么检查?

    神经衰弱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

    一般检查项目如常规抽血化验、心电图等,头部不适的需查头颅 CT 或核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等,疲乏的需查肝功能、腹部彩超等,精神症状明显的需及时至精神心理门诊查相关量表排除有无其他精神类疾病。这些检查结果通常来讲无明显异常改变[1]。

    神经衰弱自测表是什么?

    国内目前暂无神经衰弱的自评量表,患者可根据神经衰弱的特征自行进行判断和评估。

  • 潜在疾病

    神经衰弱为什么会出现?

    神经衰弱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社会环境、心理压力。一般来说,人类的大脑神经细胞在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具有非常强的耐受性,很难出现神经衰弱的情况,但是如果被长期高强度刺激,就容易引发异常[1-5]。

    • 社会环境:长时间处于令人矛盾、紧张的环境中,造成神经活动持续紧张。比如高强度的竞争环境,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缺乏休息。又比如工作或学习压力大,持续强烈的脑力活动。
    • 心理压力:过度的劳累,过大的心理压力,也会使得机体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过度劳累得不到休息等可致使心情持续紧张,从而使神经处于强烈而持久的紧张状态,超过人体耐受程度后即可发病。

    导致神经衰弱的疾病有哪些?

    一般来说,神经衰弱多与过度劳累、压力大、精神紧张有关,与其他疾病无明显关系。但是患有慢性疾病,如传染病、慢性中毒、代谢性疾病、营养障碍性疾病、颅脑损伤等,可造成抵抗力下降;同时患者长期处于谨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容易产生精神负担,诱发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疾病吗?

    神经衰弱严格说来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症候群,美国《神经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就已经取消了对于神经诊断疾病的定义,最新的诊断标准已经没有神经衰弱的诊断,归在了神经、精神障碍的范畴中[7-9]。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张欣雨
    [1]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47.
    [2]葛晓航,赵秀秀,牛好敏.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衰弱的疗效对比[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96-97.
    [3]刘孟花. 综合护理对神经衰弱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1):1246-1250.DOI:10.12083/SYSJ.2019.11.171.166-167.
    [4]吕奔. 分析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及心理护理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1):186-187.
    [5]刘晓波. 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及心理护理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3):362-363.
    [6]倪华栋,黄冰,姚明,等. 应重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的神经调制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33):2561-2564.
    [7]何伶俐. 从神经衰弱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文化适用性[J]. 医学与哲学(B),2015,36(09):32-35+38.
    [8]师乐,李素霞,邓佳慧,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谱系障碍的变化[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253-256.
    [9]李功迎,宋思佳,曹龙飞.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解读[J].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4,2(04):310-312.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 版权声明
  • 作者编委
  • 丁香医生
  • 投稿邮箱 doctor@dxy.com
  • 客服电话:0571-22931767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B2-20070219 浙卫(03)网审[2015] 048号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编号:(浙杭)网械企备字[2018]第00246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浙杭食药监械经营备2015317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8]11330-875号 食品许可证编号:JY13301080010985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滨字第0064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330108202110270036 号 (浙) -经营性-2022-003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28182622 举报邮箱:dxys@dxy.cn 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4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