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血栓是什么?
血液成分在人体的心脏或血管内形成的病理性固体凝块,称之为血栓。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会引发哪些疾病?
血栓形成对破裂的血管起到止血的作用,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引起多种疾病。
-
阻塞血管:当动脉血管管腔未完全阻塞时,可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如果阻塞完全且没有有效的侧支循环,则会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性梗死,比如脾、肾、脑等。
-
栓塞:当血栓与血管壁黏附不牢固时,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相应血管栓塞,特别是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最易脱落形成栓子。最常见的是肺栓塞和体循环动脉栓塞。
-
心瓣膜变形:当心瓣膜血栓逐渐变为肉芽组织时,可引起心瓣膜粘连、增厚、变形,从而导致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
广泛性出血:最常见于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
症状
血栓的症状有哪些?
血栓存在的部位不一样,每个人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发病部位、病变性质及程度,可有以下不同表现:
-
动脉血栓主要表现为受累脏器和肢体的缺血梗死症状,比如当出现脑梗死时,会出现吐字不清、流口水,甚至吃饭掉筷子等症状。
-
静脉系统则表现为受累部位不明原因的水肿、青紫、受累的肢体会出现行动受限等。
-
微循环血栓形成见于: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其他:如暴发性紫癜和体外循环血栓形成等。
可表现为:皮肤粘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衰竭及器官功能障碍等。
-
病因
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主要以抗凝作用为主,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速度减慢、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都将有助于血栓的形成。
- 血液凝固性增加: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类型有哪些?
1.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发生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常见于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或静脉血栓的头部。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
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质硬,与血管壁紧连,不易脱落。
2.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发生在血流缓慢或停止之后的静脉,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红细胞。
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具有一定的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而陈旧性红色血栓则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3.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发生在血流缓慢的静脉,常见于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混合性血栓。肉眼观,呈灰褐相间的条纹结构,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故不易脱落。
在二尖瓣狭窄和房颤时,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这种血栓和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均可见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故又称为层状血栓。
4.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发生在毛细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 超重或肥胖人群:患上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 吸烟人群:烟草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更易于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 妊娠女性:这与其血液中雌激素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在胎儿生长过程中,也会对孕妇腹部血管和骨盆施加一定的压力,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
- 坚持服用雌激素者:雌激素是避孕药物的主要成分,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患上血栓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因此,存在血栓风险的高危女性,不建议采用药物避孕。
- 有感染或炎症性疾病的人群:如果正在对抗严重疾病或感染,需要重点提防血栓的形成。恶性肿瘤会增加患者得血栓的风险。此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会增加血栓风险。
- 缺乏锻炼的人群: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的人群及坐长途车或飞机等久坐不动的人群,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当饮水不充足时。因此,长途车司机等职业的高危人群更应注意加以预防。
- 有血栓家族病史的人群:某些遗传性疾病也会使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栓。
- 以前患过血栓的人群:由于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周围,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损伤可能会演变为多发性血栓。
诊断
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 腿或脚部肿胀疼痛:如果一侧腿或脚突然肿胀,或出现剧烈头痛,行走时加剧,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出现上述情况时,请不要随意走动,抬高患肢,尽快到附近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
- 突然出现眩晕: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眼前发黑,甚至是一过性失明,并在几秒或几十秒恢复正常,通常是大脑供血不足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不易引起重视。
- 手脚乏力:突然感觉手脚乏力,走路时步态失稳或踏空跌倒;一侧上下肢发麻,甚至舌头、嘴唇感到麻木。
- 久坐后呼吸困难:卧床或久坐后突发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日常活动或轻微活动后明显加重,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 胸闷胸痛:急性心梗约有 30%~40% 的患者会在发病前一周左右出现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等先兆症状。但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不能马虎大意,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及时就诊。
去医院后可能要做哪些检查?
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实时动态观察、无创。
-
血管造影技术:能有效、准确地协助诊断。确诊率较高,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成为明确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静脉疾病的诊断。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种无创检查,具有准确、可靠、安全的特点,且不仅能够直接显示血栓,还能反映血栓的新旧情况。
-
CT 血管显像:使得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
-
其他技术:如电阻抗体积描记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核素造影等检查手段也有助于确诊本病。
实验室检测主要集中在血小板系统检测、内皮功能、凝血指标和纤溶指标等的检测检测的各项指标可从不同的方面提示血栓形成。
生活
血栓患者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跳舞等。
- 均衡膳食:可经常吃些生菜、洋葱、大蒜、辣椒、菠菜、黄瓜、胡萝卜、苹果等。适当饮茶。
- 多喝水:晚睡前喝杯开水,可防止血栓形成,每天饮水1000-1200毫升,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 药物预防:遵医嘱每次服用少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
预防
血栓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有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通过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的危险。
预防措施主要有:
- 合理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持做到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 加强锻炼:改善血循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提高纤溶系统的活性以预防血栓形成。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通过饮食及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高危人群可通过服用药物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发生。
参考资料[1] 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第9版[M]. 201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静会, 岳福仁. 凝血纤溶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疗装备, 2020,33(2): 203-204.
[3] 赵子源, 张秀军. 血管血栓性疾病的抗凝治疗及利伐沙班应用新进展[J]. 天津医药, 2015,43(04): 446-448.
[4] 刘丽, 季婷婷, 戴淑娟, 等. 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39(23): 2807-2808.
[5] 刘莅欣, 胡桃红. 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医生, 2013,41(5): 15-17.
[6] 朱岩举, 党晓卫, 许培钦. 血栓性疾病诊断及防治研究的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19(06):680-682.
[7] 倪庆仁, 戴进前, 张迪, 等. 血栓预防策略及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29(01): 6-9.- 就诊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0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 一旦形成,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
· 遵医嘱服用少量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